APP下载

学习《尚书》何以为上

2017-09-14钟永圣

共产党员·上 2017年7期
关键词:尚书中华文化

作者简介:

钟永圣:博士,东北财经大学中国经典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大连儒学会创会副会长。至今已出版《道德经通解》《论语通解》和《黄帝内经选讲》系列光盘和《中华经典十二部浅说》《中国传统经济学智慧》《中国传统管理学述要》等十几部著作。

尚书》原来就叫《书》,本来是中华文化中最早的正史,记载了中华上古至周朝治国理政的史实、垂范后世的政治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记录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传承制度和传承心法,因而早在周朝就非常受重视,并在汉代始终立为学官,被称为“尚书”,是“上古史书”之意,儒家学者更尊称为“书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融通党的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尚书》就是能挖掘和阐释时代价值的“要融通”的中华优秀文化典籍。

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学习《尚书》中的史实,就是“了解情况”,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传承与兴替得失,以做当代镜鉴;学习《尚书》中的方法,就是为“掌握政策”提供历史蓝本,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治国方略。

学习《尚书》 借鉴中国治国传统

《尚书》主要是从最高管理层的角度来记录历史,是后世治国理政的典型范例。虽然年代久远,当时没有互联网、高速公路、飞机潜艇等现代设施装备,但是在选贤与能、赏善罚恶、歌颂仁政勤政、痛斥暴政懒政、自我反省、维护稳定、消除叛乱、发展经济、安定民生等诉求上与现代大体是一样的,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易经》泰卦表明,下情上达,上志下达,上下交通,才是国家兴盛之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切地体察民情、关心民生就是国家大兴之兆,正如《孙子兵法》所言:“上下同欲者胜。”从古到今,人民都希望过上富裕、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厌恶贫穷、匮乏、动荡的悲惨生活。当下实施的“精准扶贫”等一系列措施就是集中体现上下同欲的工程,而《尚书》中记载和弘扬的几乎全是“修德兴业、安定天下、幸福人民”的内容。尤其是尧舜禹传承的中华文化心法,核心思想就是为天下人民谋富足幸福的生活。尧传位给舜时说:“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把同样的内容传递给继位的大禹。这个“政治交代”非常著名,体现着“天人合一”观这个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它的大意是:天下兴亡盛衰的运数就在于你一身,一定要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离其道。一旦四海之内的人民生活,在你的治理之下发生了贫困受穷的状况,那么你自己的福禄运势也就永远终结了。由此我们能够想到:如果一个政党永远能够真正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则将能永远天地和泰、江山永固。

尧舜时代,为了了解人民的真实想法,设立“诽谤木”。《大戴礼·保傅》写道:“忠谏者,谓之诽谤。”所以,古代的“诽谤木”既有“了解情况”“调查研究”的作用,也有“密切联系群众”的实际作用,对于最高领导人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了解“舆情”的有效制度。发展到后世,除了采用“诽谤木”这种设施纳谏,还兴起了“采风”的制度。人民通过诗歌表达真实的想法,政府通过采集不同地域的诗作,可以了解当地的风俗教化、百姓诉求和政治得失,所以叫“采风”。

学习《尚书》 恢复中华史观

《尚书》如此重要,但是在近代以来却不被学界列为中华正史,仅仅以“史料”视之,流弊深远。虽然《尚书》有残缺之憾、真伪之辩,但是其中可信证的部分,足以让人对中华的历史肃然起敬。《尚书》长时间远离主流教育阵地,最严重的后果,是使大众疏远中华上古史,割断人民对上古史的“历史感”,最终丧失维护中华正统的“中华史观”,削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对国家统一的向心力。虽然司马迁写《史记》大量引用和参考了《尚书》的内容,但是仍然不能替代《尚书》中“虞书”“周书”“商书”“夏书”这些“朝代史”的地位。目前,大家都熟悉“二十四史”中《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晋书》这些朝代史,并好像理所当然,习以为常,却未必有很多人会接着历史的脉络上溯,问一句:汉朝以前的朝代,周、商、夏、有虞、陶唐、高辛、高阳、有熊这些朝代(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为“国号”)的正史记录在哪里?对历史熟视无睹,就会产生认知的盲区。《汉书·艺文志》记载,《尚书》的记述原本起于伏羲画卦的《易经》开创时期,非常久远。汉代的《纬书》说《尚书》原有3240篇。到了孔子时代,整理歷史文献,编纂为100篇。由于秦朝焚书禁学,济南的伏生把《尚书》藏到墙壁当中。战乱过后,只剩下29篇。也就是说,大量的中华历史记载,由于《尚书》的残缺而淹没了。淹没了不等于没有,也不等于未来不会出土再现。

清末以来,一批日本学者和西方历史学者试图歪曲中华上古历史,借以打击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摧毁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污蔑尧、舜、禹不是人,否认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能够达到5000年之久,即使当代国内的历史学者,至今仍然有盲从甚至随声附和的,有的还公然撰文宣称中华文明史只有3700年!人们常说:“欲灭其国,先灭其史。”孔子以后,不论国家还是私人教学,《尚书》从来都是最重要的教材和学习内容,因为其中不但有珍贵的历史记录,还有智慧的范例、高尚的楷模和全面的治国纲领。清末之后,中华历史教育惑于西方中心论的史观,当下,又有沉渣泛起,缩短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丑化垂范后世的中华先贤,虚无那些提升了中华文明境界的圣贤和为中华版图开疆拓土的民族英雄,这些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言论必须高度警惕。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在《走出疑古时代》一文中介绍说,历史学者张政烺先生多次提到,如果能发现完整本的《尚书》就好了。那样,我们就不必猜想伏羲以来的中华历史是怎样的,也不会让别有用心的“学术观点”再有可乘之机。

学习《尚书》 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只有确切知道“5000多年文明传承”的具体内容,才能切实地建立最深沉、最持久、最根本也最牢固的文化自信。学习《尚书》,至少可以帮助我们坚定这“四个自信”。

例如,学习《尚书》中的《尧典》,我们能够知道尧舜禹做到了修齐治平,全心全意为天下人民服务,那不是空想,有利于树立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学习《吕邢》,我们知道原来被后世标榜为“以德治天下”的周朝,仅刑法就有3000条,而且制定了赎刑的条例,说明德治与法治自古以来就不可偏废,有利于建立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学习《金縢》,我们知道周公辅佐成王、治理家国天下的公心、赤诚和“无私者无畏”的献身精神;学习《秦誓》,我们能够看到秦穆公勇于承认错误,展开深刻的自我批评,反省刚愎自用的惨痛教训,从而预见秦国日后的强势崛起和一统天下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有利于树立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学习《洪范》,我们不能不震撼于原来中国古代对于国家治理,早就以深刻的中华文化理念为基础,积累起一整套制度、方法、体系和政策原则,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总之,即使是残缺的《尚书》,也能够让我们获得如此深邃而系统的传统政治智慧。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正在开启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号召,“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政治理论、制度设计和道路选择等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学习《尚书》应是上上之选。endprint

猜你喜欢

尚书中华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谦虚
自大的马谡
《尚书》
谁远谁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蒲松龄戏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