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大年:用生命诠释赤胆忠心

2017-09-14冀鲁

共产党员·上 2017年7期
关键词:黄大年

冀鲁

一样的来,一样的走,不一样的是行走的旅途中,你是否留下了什么。有一个人,用自己短暂的生命,为国家、民族,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力量。习近平主席赞誉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能获得国家最高领导人如此肯定呢?

坚守初心,你是赤子情深

7年前的那个冬天,飞雪成花。当他大步流星走进北国城市这座科学殿堂时,他的足音震动了海外。有国外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整个航母演习舰队后退100海里。

他就是黄大年,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在英国奋斗18年,他已拥有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也成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被追赶者。

他的家是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他的妻子经营着两家诊所,他的女儿在这里上大学。但2009年,他却放弃了这一切,回归祖国。

转折源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给黄大年发的一封邮件,邮件中是国家“千人计划”的有关材料。这封邮件如一颗飞石,激起了黄大年心海的澎湃。他望着窗外谙熟的异乡街景,想起了27年前大学毕业纪念册上,自己亲笔写下的“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想起了18年前为自己送行的老师说:“知识精英是民族脊梁,别忘了,你是有祖国的人!”想起了5年前,病重的父亲在电话中给他留下的最后嘱托……

妻子有些犹豫:18年的事业与生活都在这里,18年的心血啊。“如果你不回去,咱们就散伙!”黄大年一改往日的温和,第一次这样对妻子说话。妻子知道,黄大年归意已决,于是,她卖掉了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选择了毅然追随。

同年12月24日,夫妻俩走下飞机。虽然时值深冬,可在黄大年的眼里,祖国处处都蕴含着无限生机,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投身于火热的新生活。6天后,他就与母校吉林大学正式签订全职教授合同,成为东北第一个引进的“千人”专家,负责“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及相关领域科研攻关。

回到祖国的黄大年,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站在大地上一般,拥有无穷的力量和豪情。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每一个深夜,他办公室的窗子都闪耀着明亮的灯光。这是吉林大学地质宫“不灭的灯火”,如果哪一天没亮,那一定是他出差了。

在黄大年办公室的墙上有块巨大的记事板,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种安排。“问他出差坐什么时候的航班,他头也不抬地跟我说,就今晚最后一班吧。”黄大年的工作秘书王郁涵说。白天开会、洽谈、辅导学生,晚上他就坐午夜航班去出差,因此人送绰号“拼命黄郎”。“拼命黄郎”的一天大多是这样度过的:

早起,冷水洗脸,喝一大杯黑咖啡,转头埋在小山似的资料中。 中午,大家去食堂,他常常盯着电脑喊一声:“两个烤苞米。”没有烤苞米,他就从书包里掏出两片面包。 下午,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在办公室门口排起长队。半夜,他不出差就加班,还常和一些专家电话交流。

7年间,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最多的一年160多天。出差回来,不论多晚,都是一头扎进办公室。同事们都对他说:“你这是拿命在做科研啊!”

大国变强,你是“科研疯子”

黄大年人称“科研疯子”。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对此印象深刻:“当时我们有一项地球勘探项目,缺一个领军人物。我去长春找了他,第二次见才敢开口求他,因为这个上亿元的项目他分不到一分钱。”“没问题。”如此痛快的回答让对方愣住了。原来,黄大年看中的是这个项目瞄准的尖端技术——就像在飞机、舰船、卫星等移动平台上安装“千里眼”,看穿地下每一个角落。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英等国已使用这项技术进行军事防御和资源勘探。

地球深处隐藏着多少秘密,是人类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梦想,也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需求,而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就是为了找到开启“地球之门”的钥匙。作为计划的重要部分,探测技术装备从军事工程、国防安全到能源资源探测开发,都是必需的利器。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黄大年深知这一装备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国外是如何严控这一装备对华出口的。

一天都没等,他向吉大打报告:创设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中心,启动“重载荷智能化物探专用无人直升机研制”课题。

没有机库,他在地质宫门前找了块空地,拉着团队挥汗如雨地忙活起来。机库建成第二天,有人开着卡车来拆。原来他们不清楚审批程序,只给学校打了报告,没有履行相关手续。“不能拆!我们打过报告的。”黄大年急了,一边喊一边往卡车前一躺,他的几个学生也马上在他身边躺下。事情传开,有人说黄大年是个“疯子”,但他根本不在意。“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就在这种“疯狂”中,我国在该项目的数据获取能力和精度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至少10年。

生命无悔,你是民族的脊梁

2016年11月29日凌晨,北京飞成都的最晚航班刚一落地,突发休克的黄大年就被急救车接走。天刚亮,黄大年吃下一把速效救心丸,急匆匆走出医院,出现在会场上。

回到长春,黄大年被强制做了体检。等结果的那两天,他又去北京出了趟差。检查结果出来了:胆管癌,癌细胞已扩散到胃部和肝部。

整理黄大年的遗物时,王郁涵在他卧室床头柜的三个抽屉里发现了满满的治肝病的药,泪水再次夺眶而出——不知有多少个深夜,黄大年就靠着这些药物熬到天明。她记得有一天,听到黄大年办公室传来“砰”的一声响,跑进去一看,黄大年倒在了地上。王郁涵赶紧叫人,黄大年示意她不要声张,吞下几粒救心丸,又躺了一会儿,就像没事儿人似的对王郁涵笑笑说,通宵工作有点累,休息一会儿就好了,不要告诉别人。说完,他便去其他办公室布置工作了。

2017年元旦,手术后第18天,黄大年手臂上插满了管子,认真收听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

1月4日傍晚,黄大年内脏出现大出血,转氨酶升高、肝功能有衰竭倾向。此时,在万里之遥的英国,黄大年的外孙呱呱坠地。春伦,是黄大年为外孙起的中文名字:长春的春,伦敦的伦,这是黄大年最难忘、最喜欢的两个城市。可此时,他已失去了意识。

1月8日13时38分,正午的阳光照进重症监护室的窗棂,黄大年永远地休息了。黄大年生前说过:“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过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短暂的58年生命里,黄大年是无比快乐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黄大年
黄大年:国之重器 学者楷模
黄大年: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海归科学家黄大年的最后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