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分析
2017-09-14姜纬
姜纬
斯蒂芬·肖尔基本上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摄影大师。15岁给安迪·沃霍尔当助手,1972年开始彩色摄影实践,四年后即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彩色作品展览。作为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彩色摄影”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斯蒂芬·肖尔的作品极为精练耐看,这得益于他广博的艺术背景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他对色彩的掌控和对节奏的把握接受了时间的考验,摒弃了摄影可能产生的做作和矫情。由于形式上的平衡完美,且有一种超脱感,他的明晰透澈的作品常常被拿来和沃克·埃文斯比较。
事实上,早在斯蒂芬·肖尔10岁时,他就阅读了沃克·埃文斯的《美国照片》,这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2年,斯蒂芬·肖尔驾车从纽约出发,开始了环游美国各地的旅行。他回避了熟悉的大城市,先到美国南部陌生的小镇,然后沿着著名的66号公路北上,前往中西部地区。他没有用新闻报道的方式观察美國国内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而是用相机拍摄每天所到达的每一个城镇、路过的每一条街道、住过的每一个旅馆。但是,肖尔并非只是机械地记录看到的一切,他借鉴了沃克·埃文斯从明信片中发现的摄影语言方式。埃文斯收集了近9000张明信片,他被明信片往往采取正面取景拍摄美国各地街景和人物的手法所吸引,认为这种由不知名摄影师拍摄的照片来源于大众文化,贴近生活而不做作,因此,埃文斯在实践中发展出一种看似没有艺术、杜绝主观干预的客观纪实性风格。肖尔对此心领神会。
在尝试135彩色负片胶卷之后,斯蒂芬·肖尔又先后使用了4×5和8×10相机,不断调整拍摄思路。他通常会在感兴趣的地方停下,选择好拍摄地点,之后会在相机旁仔细观察各种对象之间的情形,包括周围建筑的颜色和形态、阴影的几何构成、道路的横竖关系、汽车和电线杆的位置、电线延伸的方向、广告牌和交通路灯的状况、行人和植物的疏密以及光线在不同时间的效果等等,在思考出大致的构图之后,才在毛玻璃上利用取景器的边框进行最后的取舍,这样的方法使摄影变得更加精确,色彩成为选择性的转述语言,而且是一个分析和沉思的过程。肖尔于1982年集结出版的《不寻常的地方》被视为彩色摄影的经典之作,正是因为充分展现了从“表象”到“不寻常”的分析和沉思过程。
斯蒂芬·肖尔的作品注重色彩、线条、透视的构成关系,独具匠心地映照着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景象。看上去随机的模样,让被摄主体显示出开放性。他觉得平凡的城镇才是美国文化的真实面貌,而色彩更是“表现时代的颜色”。约翰·萨考夫斯基在评价肖尔的作品时指出:“非常安静,非常沉着……但不乏味,不空洞,而是耐人寻味。”
在《照片的本质》中,斯蒂芬·肖尔认为摄影实际上是一门分析学科,画家从画布空白处开始创作,摄影师则是在混乱世界里选择图像。肖尔长期而大量的实践,形象地告诉我们,大师如何通过选择和构思,从纷繁复杂的视野中洞察和提炼出摄影作品的深邃意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