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书不是楷书的快写

2017-09-14詹麒麟

中国篆刻 2017年9期
关键词:圣教序书论二王

□詹麒麟

精品课堂

行书不是楷书的快写

□詹麒麟

在篆隶楷行草的书体演变过程中,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中的那样先有楷书,然后发展成行书,最后形成草书。苏轼在书论中谈到张旭的草书时说:“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有的人认为真书就是指今天的楷书,所以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唐代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说:“隶书者,程邈造也。字皆真正,曰真书,大率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其于举趣盖有殊焉。”他的《书断》中记载:“案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尔后钟元常、王逸少各造其极焉。程邈,即隶书之祖也。”钟繇、王羲之的楷书和程邈的隶书都被划归为了真书,可见在至少在唐以前隶楷并不细分。

对于行书,古人认为:“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行云流水,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同样将“楷隶”并称,归属真书的范畴。

所以真书包括隶书和楷书,“真生行”本意指的是行书最早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非楷书出现之后。古人的隶书在实用书写时(例如简牍),并不像我们所看到多数碑刻那样规整,而形态又和章草相差甚远,通常被称为俗笔隶书或草隶,但按照“非真非草”的定义严格说应该属于早期行书。这类行书在隶书转变为楷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和促进作用,楷书中具备隶书所没有的钩挑、撇捺中的笔势,是早期行书的产物。因此行书并不是楷书的快写。相反,楷书更像是行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在楷书产生以后,行书的影响也依然巨大。褚遂良、赵孟頫这类明显带有行书笔意的楷书暂且不论,作为楷书典范的欧楷九成宫,也有很多二王行书的影子,比如:

以上各字均取自于欧楷《九成宫》(左)和集王羲之行书《大唐三藏圣教序》(右)。

另有个别字尽管在《圣教序》中没有,但在王羲之、王献之其他帖中可以找到:

以上仅为笔者个人选取的几个典型字例,两相对比可以发现,这些字有的笔画类似,有的字势相近。欧阳询师法王羲之,并非单纯是行书学行书,楷书学楷书,而是大胆地将二王行书改头换面,王羲之行书中的灵动、险峻和欹侧也被很好地继承下来,形成欧楷独特的面貌。很多用硬笔或者毛笔临习欧楷的朋友,往往会在过渡到行书阶段困难重重,我想如果能同时兼习二王行书,可能对欧楷会有更深的体会和启发。

猜你喜欢

圣教序书论二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隋唐五代书论
元朝书论
唐碑之冠——《雁塔圣教序》(上)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宋朝书论
明朝书论
从《十六龄女士杨莲之集圣教序诗》看杨莲之诗歌创作
《圣教序》及其临摹
父子如“二王”——以《奉橘》《送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