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融媒体时代“新闻摄影+”
——以闽南日报社视觉漳州工作室为例

2017-09-14饶超毅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8期
关键词:日报社闽南漳州

□饶超毅

(闽南日报社,福建 漳州 363000)

浅谈融媒体时代“新闻摄影+”
——以闽南日报社视觉漳州工作室为例

□饶超毅

(闽南日报社,福建 漳州 363000)

新闻摄影记录历史发展、记录时代变迁,推动社会文明进程。时代的进化,赋予新闻摄影更多的社会功能。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来临,新闻摄影的功能从过去的版面点缀与美化上升为吸引读者眼球的重要新闻元素,成为提高报纸竞争力的有力武器,成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闽南日报社积极实施“视觉传播创新”工程,推动本地新闻摄影事业跨越式发展。报社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思维和方式去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报纸新闻摄影采编流程,开设视觉漳州工作室,持续输出“升级版”内容——“新闻摄影+”,不断实现形式多样、形象生动、传播有力的新闻摄影新格局。

跨界合作 重构新闻生产方式

2015年,报社进一步整合媒体资源,整合摄影、摄像方面的人才,创新成立视觉漳州工作室,跨部门联手打造融媒体品牌。视觉漳州工作室首次大胆尝试跨部室联合、多兵种作战的模式,人员以美摄部与漳州新闻网为主,并集结了记者部、要闻部、社新部等部室骨干采编人员。工作室采取“新闻+艺术”“图片+文字”“纸媒+新媒体”“采访+活动”的系统发展思路,推动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组合式采访。通过给版面、给人员、给设备、给平台的有力扶持,新闻摄影队伍万象更新、焕发生机。

“视觉漳州”以“发现·记录·分享”为主旨,以全新的摄影视角、精美的文字诠释,适应读图时代读者和网民的阅读需求。“视觉漳州”品牌既有传统媒体报纸的摄影专版,还同步推出了新兴媒体产品:漳州新闻网“视觉漳州”频道、微信公众号“视觉漳州”,三种媒体联动,共同指向一个品牌标识:“视觉漳州”,线上线下全方位宣传,形成立体传播效应。这是闽南日报社整合媒体资源,发挥报网立体传播优势,积极推动媒体融合的一次有益尝试。

在采编过程中,报社注重新闻资源的整合与重置。“视觉漳州”的新闻源经由报纸、网站、微信媒体等编辑人员对素材进行编排和加工,制作成适宜推送到不同渠道的新闻产品,实现了“一个主题、多样呈现”的传播模式。摄影专题在报纸刊发后,网站、微信等也同步紧随,把新闻进行二次编辑,制作成适应不同用户阅读习惯的专题,发布到各个用户,把报纸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微信的亲和力与网站信息的海量、互动等特点相结合,有力地深化了新闻延伸阅读,使新闻覆盖面拓宽、编读互动增强,形成立体传播的新模式。

艺术再造 赋予摄影美学内涵

我国著名报人戈公振曾对图片有一番精辟的阐述:“图画为新闻之最真实者,不待思考研究,能直接印入脑筋,而引起其爱美之感,且无老幼,无中外,均能一目了然,无文字深浅、程度高下之障碍。”这句话直接诠释了新闻图片独具魅力的视觉功能。

“视觉漳州”在进行版面编排时,首先确定一张或一组新闻性和现场感强、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图片作为版面的“视觉冲击中心”。然后根据人们阅报时的视觉中心和视觉移动规律,安排其他图片和文字稿件在版面中的位置,维持版面的平衡协调,延伸图片背后的故事,可谓是“文图搭配,阅读不累”。工作室还尝试把文图用横式排版,类似现代杂志的编排,大胆留白、大题薄文、大图当头的版式风格让读者和网民眼前一亮。

在媒体的办报理念和读者审美观念转变的时代,工作室充分运用美学理念,提高新闻摄影的艺术性,以达到抓住受众眼球、吸引受众注意、激发受众美感、陶冶受众情操的效果,提升新闻摄影的新闻价值。比如《雨夜古城》专题,摄影记者在雨天缓步折入漳州古城香港路、台湾路这样带着黑白片味道的老街,用镜头定格捕捉牌坊骑楼前斜丝飘洒的“乡愁”,让“快节奏”切换到“慢生活”。摄影画面上沿街两侧华灯浮漾的湿晕亮起一朵朵昏黄,青硬的石板路面一下子柔和起来,读者与网民透过图片烘托的诗意追寻记忆里的古城味道。又比如《五月的桨声》专题,农历五月端午,是竹叶的色彩,是艾草的青涩,也是龙舟的合唱。工作室通过龙腾虎跃、龙舟夜游、龙旗招展、龙舟祭祀等充满动感画面的组照表现诗意的龙舟、力量的龙舟。挥汗江河、锣鼓震天、粽叶飘香的场景拉近了读者与网民的距离。又比如《漳州精品戏剧展播》系列题材,通过推出大型古装芗剧《保婴记》、大型古装芗剧《芝麻官》、大型芗剧现代戏《生命》、芗剧现代戏《谷文昌》等一批富有文化艺术内涵的舞台剧照专题,展现漳州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新闻摄影是人类在追求美好未来的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它通过准确、鲜明的视觉形象来表达新闻事实,摄影作品的视觉冲击感是来自作品本身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完美融合。近年来,工作室在大型主题宣传上,进行大胆创新策划,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

2015年7月,视觉漳州工作室完成了对刘克、孟庆祥、梁树森、郭和煦等几位老战士的采访。工作室摄影和文字记者一次次采访,一次次感动,一次次受教育。版面编辑在整理照片时,想起了著名诗人贺敬之的一句诗:“老战士激动地回忆呀,我们在听,在听……”于是,从这句诗得到灵感,设计版面时,把它作为题记,又让老兵五彩缤纷的军功章布满版面,象征凝重的抗战历史,也表达了对老兵最崇高的致敬。在“八年抗战·民族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媒体优秀版面暨摄影作品评选中,视觉漳州工作室选送的系列专题报道获杰出贡献奖(一等奖),从形式到内容、从质量到规模,在评审过程中都得到评委会专家的充分肯定。

林语堂是从漳州平和大山走向世界的文学大师,在林语堂诞辰120周年之际,工作室策划了4个系列摄影专题,分别是《我的故乡》《故乡,想您》《厦日留痕》《终程台北》,摄影记者追随语堂先生所走过的旅程——平和、芗城、厦门、台北,用镜头聚焦烟雨花溪、天宝蕉林、鹭岛老屋、台北故居,系列版面一经刊发,得到了海内外媒体的关注。

活动推广 聚集人气打响品牌

现场,是新闻摄影赖以生长的土壤。没有现场,就没有新闻摄影。因此,闽南日报社在要求视觉漳州工作室团队成员到现场去、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的同时,也指导策划了一系列接地气的新闻摄影活动。这些“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摄影活动,在表达媒体大众情怀和人文关怀的同时,也收获了超高人气。

2015年9月,报社启动“‘八年抗战·民族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媒体优秀版面暨摄影作品展”漳州巡展,通过进学校、进社区、进开发区、进公园,展示包括《闽南日报》推出的“八年抗战·漳州记忆”系列专题报道版面20个版以及来自全国其他媒体的专题报道版面40个版、摄影作品40个版,这是全国媒体“抗战题材”优秀作品的一次“影像大集结”,吸引了众多市民观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从2016年4月份开始,视觉漳州工作室启动了“聚焦‘五古’记住乡愁”大型摄影采风活动,以走进“五古”(古厝、古桥、古街、古树、古牌坊)系列活动为载体,寻找、发掘、展现漳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用镜头展现漳州市“五古”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淳朴斑斓的民风民俗、深沉丰厚的文化积淀,挖掘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时代价值。工作室团队走进了龙文区湘桥村、芗城区洪坑村、龙海市卓港村、长泰后村等地。每到一处,村里仿佛过节一样,气氛热烈,村民还自发表演了大鼓凉伞、芗剧唱段,场面十分火爆。

2016年11月22日至27日,由闽南日报社承办的“2016形象中国·海峡两岸百家媒体聚焦花样漳州”全国新闻摄影采访活动成功举办。短短六天时间里,来自祖国大陆22个省市和台湾地区的280多个纸媒、网媒和新媒体代表相聚美丽的九龙江畔,感受“清新福建”,聚焦“花样漳州”。采风点“一县(区)一开镜、一县(区)一主题”,突出“古”字、突出“台”字、突出“土”字、突出“绿”字,内容丰富饱满,展现了“花样漳州”的美丽与魅力。通过“五个一”(即举办一个大型系列聚焦活动、一场摄影比赛、一次全国性报道、一场高端论坛以及出版一本典藏画册),全媒体发力、全景式展示、全方位报道,时效与深度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让“花样漳州”频频出镜,取得超出寻常的效果。

(编辑:高秉喜)

猜你喜欢

日报社闽南漳州
潍坊日报社:推进深度融合改革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克拉玛依胡杨
闽南文化传承
潘维廉漳州行 有种“老朋友”的感觉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南康漳州龙
福建漳州面煎粿
闽南,闽南
注重速度深度温度,做强新媒体主阵地——奉化日报社成功运营奉化发布要述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