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沙江某水电站100m级高弃渣体稳定性研究与评价

2017-09-13季法强马福祥万克勇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19期
关键词:渣体水位水库

季法强+马福祥+万克勇

摘 要:国内对弃渣体的研究、重视程度相对较晚,特别是对大型水电站高度大于100 m的弃渣体稳定性研究更是甚少,基本处于空白。该文以某水电站114 m高的弃渣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资料、野外地质调查、勘探、试验等手段,从工程区地质环境、弃渣体基本特征、变形破坏特征、参数的取值、定性分析和计算复核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弃渣体的稳定性做出评价。该项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为工程服务,对保障工程安全运行和水土保持验收都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其研究内容和方法对同类工程项目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100 m级 弃渣体 稳定性研究

中圖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7(a)-0018-02

某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中游河段,为一等大(Ⅰ)型工程,为满足弃渣需要,枢纽区共布置四个弃渣场。其中,1号弃渣场实际弃渣情况与原批复方案变化较大,弃渣量310万m3比原方案增加了87万m3,渣体最大高度114 m比原方案增高了35 m,渣体坡比由原来的1∶1.75调整为1∶1.4~1∶1.5,成为上百米级的高大弃渣体。不论是从水土保持验收工作需要,还是考虑到工程安全,都有必要对1号弃渣体进行稳定性研究和评价。

1 地质环境

工程区属高山峡谷地貌,河面高程1 100 m左右,两岸山顶2 000~3 000 m左右;地层主要为白垩系紫红色砂岩和第四系堆积物;主要构造线总体呈NNW~NW向及NNE~NE向,为区内基本构造格架,程海—宾川活动断裂带(F12)距离工程区20 km。

工程区冬半年天气晴朗干燥,降雨少;夏半年西南暖湿气团加强,沿河谷溯源入侵,汛期雨量多,强度大。多年平均年降水量729.2 mm,最大日降水量120.8 mm,多年平均气温为21.9 ℃。

2 弃渣体基本特征

2.1 弃渣体的形态特征

1号弃渣体位于电站水库区右岸(见图1)。渣场底座原自然坡度为10°~30°,现弃渣体外侧斜坡坡度为32°~36°,顶部为不规则平台,弃渣体总高度97~114 m,垂直厚度20~30 m,水平厚度20~50 m,弃渣体总方量约310万m?。

根据变形特征,将弃渣体由上游至下游划分为Ⅰ区、Ⅱ区和Ⅲ区。Ⅰ区控制长度111 m,渣体高度114 m;Ⅱ区控制长度127 m,渣体高度108 m;Ⅲ区控制长度338 m,渣体高度97 m。

2.2 弃渣体的结构特征

通过调查和对弃渣过程的了解,结合钻探揭露,对弃渣体物质组成及结构的认识:

(1)弃渣体顶部平台铺盖一层厚度10~20 cm的绿化土层。

(2)弃渣体物质组成主要为块碎石,细粒土含量低,孔隙率较大。弃渣体上层的块碎石含量为75%~80%,粒径一般5~20 cm,最大为60 cm,角砾含量10%~15%,砂土含量5%~15%;弃渣体下层的块碎石含量约95%,粒径一般3~35 cm,最大为80 cm,角砾和砂土含量约5%。

3 弃渣体的变形破坏特征

3.1 弃渣体Ⅰ区的变形破坏特征

(1)Ⅰ区在水库蓄水期的变形破坏特征。

2013年4月~7月库水位由1 133 m高程抬升至1 210 m,2013年11月库水位由1 210 m高程骤降至1 145.7 m,在库水位大幅抬升和骤降过程中,弃渣体Ⅰ区顶部平台和迎水面产生明显破坏:顶部平台外侧15~20 m范围产生了开裂、沉降等变形破坏,裂缝长度大于20 m,宽度10~30 cm,沉降量30~50 cm。

(2)弃渣体Ⅰ区在水库运行期的变形破坏特征。

水库已处于正常运行阶段,弃渣体Ⅰ区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顶部和迎水面仍有一定变形:顶部平台外侧10~17 m范围内有轻微沉降变形,目前沉降量10~30 cm;临水面也仍有渣体垮塌、网格梁弯曲等变形迹象。

3.2 弃渣体Ⅱ区的变形破坏特征

(1)Ⅱ区在水库蓄水期的变形破坏特征。

在库水位大幅度抬升和骤降过程中,弃渣体Ⅱ区顶部平台靠岸里侧产生沉降拉裂变形,裂缝长度大于30 m,宽度5~20 cm。

(2)Ⅱ区在水库运行期的变形破坏特征。

水库运行期阶段,顶部平台及岸外侧无明显变形迹象,仅坡肩在雨季时有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导致局部网格梁悬空。

3.3 弃渣体Ⅲ区的变形破坏特征

在水库蓄水期和运行期,弃渣体Ⅲ区总体沉降量不大,顶部平台和迎水斜坡均未发现有裂缝、垮塌等明显的变形破坏特征,整体稳定性好。

4 试验方法及参数取值原则

4.1 试验方法简述

渣体自身特点不宜进行大剪试验,除对渣体进行了常规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外,为纠偏和校正室内试验成果,本次研究在弃渣体Ⅰ区、Ⅱ区和Ⅲ区有代表性部位进行了动力触探试验,根据动探成果,通过经验公式换算渣体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并作为弃渣体参数选取的重要参考依据。

4.2 参数取值原则

根据动探成果换算,Ⅰ区浅表和Ⅱ区浅表层变形模量平均值33~38 MPa,Ⅲ区上层和Ⅰ区、Ⅱ区的中深部变形模量平均值43~49 MPa,均远高于室内试验的压缩模量16~20 MPa,说明弃渣体除弃渣过程的机械压密外,堆后的自重作用、库水下的自密实效应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使渣体具有较高的密实性和力学特性。

最终通过整理室内、外物理力学指标试验值,考虑试验边界条件、物质结构特征、变形破坏特征等,考虑上述认识,重点以原位试验成果为依据,适当调整后提出弃渣体各层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5 弃渣体稳定性评价

5.1 宏观定性分析endprint

根据对弃渣过程的了解,结合弃渣体不同部位在不同时期的变形破坏特征和现场调查情况,宏观定性分析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1)弃渣体Ⅰ区浅表部稳定性较差,天然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预测在库水位消落时有产生进一步变形破坏的可能性,以顶部平台岸外侧产生沉降、迎水斜坡局部垮塌等变形破坏形式为主,但对大坝枢纽及水库运行无影响。

(2)棄渣体Ⅱ区目前无明显变形迹象,在天然工况下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正常的水位抬升和消落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小,预测非常工况下可能会有一定影响,但不会造成整体失稳破坏,对大坝枢纽工程及水库运行无影响。

(3)弃渣体Ⅲ区目前无明显变形迹象,在天然工况下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正常的水位抬升和消落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小,预测非常工况下也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4)弃渣体在蓄水后的几年中已经历了当地降雨、库水浸泡、水位骤降等一系列对稳定有影响的作用,表现出的变形仍只是浅表层局部垮塌、沉降、开裂等现象,未对水库造成明显影响,说明渣体整体稳定,未来可能经受的最大影响是地震作用。分析认为,渣体在水浸作用下持续沉降的同时,密实度也持续增加,水下相应的力学指标也会略有提高。加之除Ⅰ区外,其他各区水下弃渣体均有网格梁防护,即使未来发生50年超越概率10%水平峰值加速度0.163 g的地震,渣体仍不会整体失稳,局部的垮塌等变形不影响水库正常运行。

5.2 复核计算结果

基于“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两种方法,对弃渣体Ⅰ、Ⅱ、Ⅲ各区的整体稳定性和局部块体稳定性(自动搜索)分别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

Ⅰ区在天然、地震、降雨、水位消落等四种工况下的整体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31、1.16~1.26、1.27~1.30、1.29~1.30,均为稳定状态;在四种工况下的局部块体(自动搜素最危险滑面)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04~1.12、0.93~1.12、1.01~1.10、1.03~1.12,天然、降雨、水位消落三种工况下为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地震工况下为不稳定~基本稳定状态。

Ⅱ区在上述四种工况下的整体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45~1.48、1.28~1.42、1.42~1.43、1.43~1.46,均为稳定状态;在四种工况下的局部块体(自动搜素最危险滑面)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20~1.34、1.07~1.21、1.17~1.27、1.17~1.30,天然、地震工况下为基本稳定~稳定状态,降雨、水位消落工况下为稳定状态。

Ⅲ区在上述四种工况下的整体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35~1.40、1.16~1.20、1.16~1.18、1.16~1.18,均为稳定状态;四种工况下的局部块体(自动搜素最危险滑面)稳定性系数分别为1.17~1.35、1.16~1.20、1.16~1.18、1.16~1.18,均为基本稳定~稳定状态。

计算结果与宏观定性分析基本吻合。

6 结语

该项目所运用的地质调查、勘探、试验、定性分析及计算等研究手段和评价方法合理、准确,可靠性高,能充分反映出渣体的客观实际,分析预测出了渣体各区在不同工况下的整体与局部块体(自动搜素最危险滑面)的稳定性,研究成果可以作为渣体处理和水土保持验收的技术依据,研究内容和评价方法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许虎,顾平,罗飞,等.金沙江某水电站弃渣场稳定性评价[J].水电与新能源,2012(3):51-53.

[2] 刘建伟,史东梅,马晓刚,等.弃渣场边坡稳定性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5):192-195.

[3] 邹维.新疆波波娜电站弃渣体滑动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J].水利水电快报,2011,32(5):39-41.endprint

猜你喜欢

渣体水位水库
漳河有一水库群
云南某冶炼废渣堆渗滤液产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出山店水库
弃渣体潜在失稳滑动面探讨
矿区3种弃土弃渣体侵蚀及水动力学差异研究
出山店水库
基于MFAC-PID的核电站蒸汽发生器水位控制
基于PLC的水位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水库上的“五老”安全巡逻船
新疆波波娜电站弃渣体滑动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