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神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发电企业落地问题
2017-09-13王鹏
王鹏
摘 要:在发电企业管理当中,安全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内容,有利于保证企业正常運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本文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采用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手段,真正实现神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落地”,对发电企业各类安全风险进行有效防控,保证人身、设备和电网安全。
关键词:神华 安全风险预控 体系 落地
中图分类号:TD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7(b)-0163-03
神华集团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实施的目的:发电厂作为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行各业不间断地提供充足优质的电源。电力在终端消费中的比例将会越来越高,其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将越来越凸显。发电企业的生产过程复杂、技术先进、资金密集,是一个安全生产高风险系统。由于发电生产过程中诸多危险点与危险源的存在,且随着生产过程的进行而不断变化,必将导致安全风险概率的增加,乃至酿成事故。因此,安全是电力生产永恒的主题。如何控制乃至消除发电企业的生产风险,系统、全面地保持和提升其本质安全水平,科学、高效地预防和杜绝事故的发生,是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为此,为更好地发挥安全管理与监督作用,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深化安全管理思路,吸收现代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安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探索建立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可靠性的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管理、构建安全信息网络,神华集团建立并推行了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所属各发电企业进行应用,并定期组织评审,推动集团安全风险预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发电企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是一个PDCA闭环管理和持续改进的过程,由组织策划、体系知识培训、体系文件编写、体系文件执行、体系评审和纠正问题等六个步骤构成。由于神华集团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比较完善的体系,对于一个发电企业,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如何执行好体系文件要求,真正达到提高安全风险预控水平和持续改进的目的,防止出现体系要求和执行“两层皮”的问题。怎样杜绝“两层皮”现象,使神华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工作有效落地,笔者认为,主要需从以下两个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落实。
1 搭建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落地有效机制
1.1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
1.1.1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应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神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任何一个企业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职责、明确岗位安全工作标准、使安全生产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怎样使一个制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适用于本企业安全生产实际、对安全生产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是一个企业在建立制度时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而不是简单照搬照抄国家、行业、以及上级公司的法规和制度标准。要让各级规章制度执行人员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反之,如果一个规章制度没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与本企业安全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就会给各级执行人员造成困惑,甚至是抵触,使规章制度失去本身意义,也必定会给安全生产工作造成一定混乱,甚至埋下隐患。
1.1.2 保证制度执行过程的严肃性
建立一个完好的规章制度后,就要本着闭环管理的思想,有效落实规章制度执行过程的监督和考核。一个规章制度的存在,必定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而不是可有可无,所以光有好的规章制度而不去执行、落实,实现安全生产就是一句空话。那么,各级人员是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由谁去监督、管理,就要在规章制度中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以及具体的监督和管理办法,做到凡事有人监督,并采取教育、培训、考核等方式,督促各级人员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
1.2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是全员工作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是需要企业全员参与的工作,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工作,这个概念应被明确。不仅如此,还需要强调一点,各个发电企业都需要外委业务承包商,为发电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由于外委队伍安全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流动性等原因,这部分人员给发电企业带来更大的安全风险。从近些年电力企业发生的人身事故来看,死伤的主要是普通基层员工,其中大多数是外委人员。所以,神华集团提出了对外委队伍安全管理实行“五个一样”、“五个统一”、“五个关口”要求,目的就是有效防控外委队伍给发电企业带来的安全风险。所以,应将体系要求宣贯到每一个员工和相关外委人员,并将这项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时时对照体系要求开展安全生产工作,才能有效防控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做到“四不伤害”,同时保证系统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1.3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是日常开展的工作
随着日常工作的开展,在工作过程中随时可能产生安全风险。所以,发电企业时时刻刻都在承受着安全生产压力,“安全与不安全没有界限”、“安全生产成于千人毁于一人”等安全理念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不是一场运动,没有季节性,也没有周期性,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地对照体系要求,做好每一刻、每一天的安全生产工作。所以,应避免日常不重视、年底搞突击的做法,不能只是为了配合上级公司年度评审评级,才被动地进行迎检准备工作,“轰轰烈烈”地搜集、准备迎检材料,突击进行现场环境整治,等等。这种做法本身,就能反映出一个企业日常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不可取的。
1.4 规范体系审核工作
神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要求与执行结果的符合情况,通过体系审核工作来进行检查。体系审核又分为神华集团对各发电企业审核和发电企业体系内审两种方式。发电企业内部成立内审工作组,定期对本企业体系要求和执行结果的符合性进行检查,整改存在的问题。神华集团每年组织对各发电企业的年度审核,根据检查结果评定一个发电企业年度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建设水平。体系审核对体系建设持续改进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参加体系审核的人员,都是公司总部或各发电企业中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骨干或专家,有着丰富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和较高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能对各发电企业安全生产问题诊断和改进提供良好的帮助,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体系虽然有明确具体的评价审核条款和对应的分值,但审核人员的不同,对一项工作的看法可能会存在差别,产生的审核评价结果也就会不同,给基层人员执行体系要求造成一定困惑,甚至无所适从。所以,应该继续重视对各级体系审核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使体系审核人员对体系的认知程度进一步趋于统一,体系审核工作达到统一标准,并使体系审核人员相对固定,使体系建设的执行人员进一步清晰自己的工作思路,更好地对体系建设情况加以改进。endprint
2 以生产现场为“根”,注重安全生产工作实效
搭建好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落地”的有效机制后,应将这个机制作为发电企业全员开展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员和岗位,按照“保人身、保设备、保电网”的原则,严格按照机制要求开展工作,注重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取得实效。在此,笔者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2.1 深入开展反违章工作,促进实现“主动安全”
2.1.1 反违章工作要取得实效
安全生产工作要求以人为本,保证人身安全、杜绝人身事故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头等大事。要做到这一点,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是关键,就是要把“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一切工作秉承“主动安全”的思想,遵章守纪,各级员工能够主动地剔除侥幸心理,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要求,辨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针对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我们开展的反违章工作,其实就是通过批评、教育、培训、考核等管理手段,帮助违章人员纠正错误思想和行为,使其养成按规章制度办事的习惯,达到“主动安全|的目的。当然,并不是说通过查处一起违章,就能让违章人员彻底转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这是不现实的。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应该通过一起违章现象,来分析问题的本质。首先,从违章人员来讲,由于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做法往往根深蒂固,并有“图省事、走捷径”的错误思想作怪。所以,在没有得到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可能随时会发生违章行为。另外,违章发生了,还要看违章人员所在的团体,是不是建立健全了安全管理制度,有没有向违章人员进行传达和宣贯,也就是说违章人员知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章,这一点至关重要。同时,违章人员所在团体的安全管理人员,有没有落实自身的安全职责,看到违章现象后有没有进行制止,或采取措施进行纠正,等等,这些都是在反违章工作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有找准结症,把潜在的风险都化解掉,反违章工作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2.1.2 采用正向激励手段促进“主动安全”
要实现“主动安全”,光靠开展反违章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采取正向激励的机制,鼓励员工遵章守纪,对遵章守纪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开展“无违章车间”、“无违章班组”、“无违章员工”活动,将违章现象和车间、班组及员工利益挂钩,使员工在正向激励的作用下,互相提醒、互相监督,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实践表明,对于实现“主动安全”、杜绝违章行为,采用正向激励手段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2 落实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隐患排查治理是发电企业保证安全生产采取的必要手段之一。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是否能够取得实效,真正关系到发电企业安全生产是否稳定。所以,落实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就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2.2.1 隐患排查治理管理机制问题
一个良好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应该是常态化全员工作,有闭环、有奖励、有考核,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隐患可能随时产生,怎样发动员工及时发现隐患,靠的就是良好的工作机制,使员工在日常乐于发现和消除隐患,并从这项工作中获益;同时需要强调的是,也要靠良好的工作机制,对隐患制造者进行相应的考核。有許多隐患,可能是人为造成,隐患制造者虽然没有主观上的故意,但肯定是没有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由于工作的失误造成新的隐患产生。所以,是否对隐患制造者进行考核,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是否健全、有效。
2.2.2 隐患排查的深度和广度问题
隐患排查的深度问题,可以反映出一个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高低。如果查出的隐患都是一些表面问题,不能发现在人身、设备上深层次的问题,那么这个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基本功就不够扎实,安全生产人员的工作水平还有待提高。隐患排查的广度问题,也是发电企业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对于一个发电企业,安全生产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说人身安全,从伤害形式上可分为物体打击、机械伤害、高处坠落、中毒、窒息、触电、烧伤、烫伤等许多种形式,从工作岗位来讲又分为运行、检修、职能处室、后勤服务等多个部门。所以,从理论上来讲,一个企业的所有人员都可能会发生人身伤害;再比如说设备安全,从设备形式上可以分为生产发电设备、起重设备、消防设备、办公设备、餐饮设备、运输设备等,这些从设备故障角度又可以分为跳闸、短路、烧毁、失灵,等等。所以,设备安全也广泛涉及企业内各个部门、各个岗位。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是否将这些因素全都考虑进去,进行全面的排查和治理,就是广度问题,需要引起发电企业的重视。
2.3 高度重视日常安全检查工作
虽然发电企业每年都会根据季节特点和国内安全生产形势,落实许多安全大检查活动和专项安全检查活动,也都会检查出许多问题并进行整改。但安全问题随时可能发生,导致人员或设备发生不安全事件。所以,紧靠集中开展安全检查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更加重视日常安全检查工作,并不断改进日常安全检查方式。同时,通过开展日常安全检查,还可以提高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的履职履责和到岗到位意识,使安全责任制得到进一步落实。
对于日常安全检查,各发电企业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传统做法,检查形式多种多样,从检查效果看也各有利弊。所以,对于发电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对标等多种形式,取长补短,丰富本企业的日常安全检查形式,不断改进检查方式方法。在此,笔者主要想提三点建议。
2.3.1 建立完善的日常安全检查机制
开展经常性的日常检查,就要有相应的制度或机制,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通过机制运转,保证每天都有固定的人员进行安全检查活动,并形成闭环管理。
2.3.2 坚持过去良好的安全检查传统
在发电企业,特别是一些已经运转多年的老电厂,其传统的日常安全检查工作极具特色,每天由厂级专职安全监察人员和各部门专职安全监察人员组成联查小组,对现场作业情况和现场安全环境进行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问题,及时通知整改责任部门进行整改,并在检查结束后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分析,编制安全监察通报,将整改任务通过书面形式下达到整改责任单位。整改责任单位在将安全问题消除后,反馈整改后图片和整改结果,由联查小组负责人进行现场验收,实现闭环管理,消除了安全隐患。所以,类似这样的日常安全检查形式,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应坚持开展下去。
2.3.3 丰富和创新日常安全检查方式
除了继续保持企业以往日常安全检查的优良传统外,还应该充分依托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手机微信等功能,实现日常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在生产现场各个重要部位设置到岗到位信息二维码,要求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重要部位进行检查,并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上传到岗到位信息和检查发现的问题,然后企业定期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到岗到位信息进行统计和公布、点评、考核。这种管理手段,对落实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责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再比如,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微信群。这种做法,在一些安全管理较好的发电企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体做法是:企业、部门(车间)、班组分别建立各级微信群,将现场的安全问题通过图片和语音文字等及时上传到相应微信群,确定整改责任部门(车间)进行整改。这样,各类安全问题被及时发现,并在不同的群中被“消化、吸收”,大大提高了生产现场安全管控力度,改善了现场安全环境,消除了各类不安全因素。
3 结语
以上论述,只是笔者根据自身经历,在从事相关工作中总结的一些体会和经验,所述观点不一定全面和完全正确,仅为业内同行提供一点参考和建议。要真正实现神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落地,归根结底要解决发电企业各级人员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重视程度和责任心的问题。只有真正认识到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按照要求逐级落实,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落地”才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 李巍.发电业务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设实践[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8):54-56.
[2] 杜岚.水力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1(2):31-32.
[3] 龚敏志.浅析发电企业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建议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18):139-140.
[4] 王永刚,孙玉龙.发电企业安全管理新思路探寻[J].工业设计,2016(3):129-130.
[5] 付昱.发电企业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研究[J].电力安全技术,2013,15(11):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