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断舍离 极简生活态度

2017-09-13岳然

中国新时代 2017年9期
关键词:断舍闲置物品

岳然

“断舍离”已不仅仅是在告诉大家如何“扔!扔!扔!”而是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现代的生活理念,更准确地诠释着商务人士的极简生活态度。

“断舍离”早已不是新鲜词儿。早在2013年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畅销时,“断舍离”就已铺天盖地地出现在网络上。

从字面意思看,“断”就是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是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是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事实上,“断舍离”非常简单,它在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和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它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杂物管理的理念。

但如今,“断舍离”已不仅仅是在告诉大家如何“扔!扔!扔!”而是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现代生活的理念,更准确地诠释着很多商务人士的极简生活态度。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有没有这种感觉: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之后,原本空旷整洁的房间堆满了杂物,下多大功夫也整理不出原本的样子,有很多看似很少使用或根本不用却又舍不得扔掉的旧物在与家人抢占着原本不大的居住空间;想要在衣柜里找件可以参加聚会的衣服,却在打开柜门时无从下手,满满当当的衣柜全是不再喜欢或不合时宜的衣物,更甚至,想要关上柜门还要再颇费一些功夫……

于是,源自日本的极简生活理念带来了“断舍离”的收纳经验。这种概念瞬间在年轻人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并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

其实,“断舍离”最初出现在人们的视界里时,只是一种拥有智慧的整理术。它告诉人们,当面对杂乱无章的生活空间时,应回归以自我真正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的附庸,从而达成人生清爽高效的自有境界,做到不以物累。

“断舍离”的理念源自瑜伽和佛学的“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指果断地舍弃无用的东西,提倡不要一味地固守执着,懂得舍弃能获得更多的幸福。

事实上,在《断舍离》一书热销之初,更多人看到的是“断舍离”对于空间整理的一系列整理锦囊,而非其所承载的人生哲学本身。这种认知一度让“舍弃”旧物风靡了起来。

有人说,对于物的“断舍离”,是很适用于中产阶级的命题,因为富人拥有更大的居住空间及收纳空间,也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更新换代,根本不用纠结要不要断舍离;而贫困家庭也不会遇到舍与不舍的抉择,因为穷家值万贯,每一样东西都有其使用价值及使用频次,很少有闲置的东西。而中产阶级拥有中等的经济收入与中等的居住环境,他们大多都在城市中拥有一套不大不小的住房,往往在安逸地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发觉自己的居住空间正在被飞速地侵蚀。侵蚀空间的,正是那些用不上又舍不得扔的东西。

有网友表示,“每次搬家才发现有很多东西好几年都没用过,扔完之后顿时觉得整个空间清爽了不少,心情也跟着美丽了起来。但是,等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之后,之前占据空间的东西就又回来了。”

接受采访的王女士告诉《中国新时代》,“我家是标准的三居室,当年新房入住的时候,房间整整齐齐,卧室、客房、书房,功能一应俱全。后来结婚生子,也在这里住了10来年,忽然发现书房莫名其妙不见了,取代它的是一个装了各种架子和柜子的储物间,里面基本都没地方下脚。”

其实,王女士自己也承认,这样的储物间想找需要的东西也经常找不到,每次换季和找东西都是一个大工程,“我妈就批评我,北京这寸土寸金的地方,居然用那么大的一间房子来放破烂,是一种天大的浪费。”

对于此,王女士也表示很無奈,“很多东西看起来暂时用不上,但当初也都是花钱买的,直接扔掉真的舍不得,都是工薪阶层,总想着也许有天能用上。”

但事实上,王女士连门都关不上的衣橱里永远缺那么一件衣服,孩子的玩具也永远缺最喜欢的那一个,想要找的旧东西经常不记得放到哪里了,于是便又陷入了东西越多越会买买买的死循环。

也许,正如王女士所说的那样,“我真该好好整理一下,将没有用的旧物请出去,将我们的书房请回来。”

“扔扔扔”≠断舍离

“我最初看《断舍离》这本书的时候,看完只有一个感觉,这就是叫我扔扔扔呗——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东西。我扔掉了一包护肤化妆品、两大箱书籍、三大包衣服,四个包包、五双鞋子,然后我的生活有了哪些变化呢?我觉得自己护肤品不够用,连续屯了100多片面膜;换季的时候我想为酒红色大衣搭配一条围巾,却发觉那条墨绿色的围巾我因为不常用已经扔掉了;我要出席前男友的婚礼,却连一双高度超过5厘米的高跟鞋都没找到;我心血来潮想骑山地车去上班,包没地方放,却发现原来那个单肩斜跨包因为一年多没用已经卖二手了。”网友亭主如是抱怨。

于是亭主陷入了“扔扔扔”和“买买买”的死循环。扔掉了很多东西,家里腾出来了更大的空间,正好为下一次的“买买买”提供了沃土。

事实上,像亭主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在心血来潮想要断舍离的最初,一腔热血、杀伐果断,果真将好久不用、束之高阁的东西请出了家门,但最后却发觉原来扔掉的却还是会用到的那一个。

问题的本质,并非是扔错了,或者断舍离需要质疑,而是疏忽了“断舍离”中的“离”,即脱离对物品的迷恋。最关键的是,没有对自己的物品及生活有一个比较好的规划,也就是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如此偏颇,盲目地“扔扔扔”,最终以后悔收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断舍离”是物品整理术的同时,也是人生的整理术,就是从外在生活的整理到内在思维的清理,通过不断实践“断舍离”,认清自我树立方向,彻底克服拖延症、懒散、注意力涣散、作息失调等痼疾,帮助建设清爽有秩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从而解放内心的压力,投入高效率、充满幸福感和成就感的简单、自在的生活。endprint

简而言之,就是能够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对物如此,对生活亦如此。然后断绝对不需要、不应该的执念,这才是更大的人生智慧。

事实上,“断舍离”并没有贫富之分,更没有对“中产阶级更适合”这样的定义。反而,往往对生活有着良好规划的人更容易成功,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便是其中的代表,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平时总喜欢穿同一件衣服,包括很多重要场合。

有意思的是,这并非个案,很多富豪和成功人士,他们的生活反倒非常简单。几年前去世的乔布斯也总是穿着他代表性的黑色高领衫配上牛仔裤和球鞋。扎克伯格就曾经说过,“我买了很多件一模一样的灰色短袖T,我想让我的生活尽可能变得简单,不用为做太多决定而费神。因为选择穿什么或者早餐吃什么这些小事都会耗费精力,我不想把精力浪费在这些事上,这样我才能把精力集中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些重要的事情上。”

诚然,多余的杂物应该有取舍,多余的奢求更应该取舍,对于生活如此,对于人生也是如此,更多时候,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回归简单本质。“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

回归生活本色

在一家极简生活网站担任了近10年主笔的艾琳·鲁尼·都伦早已小有名气,她不但在工作上得心应手,还出过书,名字曾登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她曾写过2000多篇有关如何规划整理自己生活环境的文章,帮助一大批人走向真正的“断舍离”生活方式。

然而,在网站上教了别人近10年如何“断舍离”的艾琳做出了一个惊人举动——她辞掉了工作,给自己的生活来了场彻底的“断舍离”。如今,艾琳成了一家软件公司的员工。离职后的艾琳依然保持着井然有序的生活习惯,但她也在另一些方面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有时,太想保持完美生活状态的压力也是一种该被丢掉的杂物 ,现在我把它们丢掉了。”

事实上,当任何事情和想法成为压力和负担时,都需要及时做出一些改变,比如杂物之于我们,比如名利之于我们。此时,则需要对自身重新进行审视和剖析。

身为人力资源总监的王先生曾是一个饱受选择障碍症困扰的处女座男生,曾对Levis、Lee、Jeep这些服装品牌疯迷,但当衣柜日渐充实的时候,他遇到了问题——当选择太多的时候,已经没有了那种掌握主动的愉悦,取而代之的是来自选择的压力。面对着成堆的衣服,他无从下手,“我一直以为只有性格犹豫不决的女孩子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一次公司活动,要求正装出席。王先生在自己拥有的众多款式的衣服中居然搭配不出一套符合正装要求的!这次经历让王先生认识到潮流的服装品牌、样式无法取代其功能性。于是他下了狠心对衣物进行“大扫除”,只留下近30件衣服供自己四季搭配。此后,王先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站在衣柜前纠结的情景也成了往事。

受访者康女士是一位插画师,在30岁之前,与很多年轻人一样,每天都有饭局和聚会,总是与这样或那样的人热闹着,每天面对着不同的朋友。“但是,回家后发现还有很多稿子没有画,就开始懊恼、后悔,开夜车赶稿子是常态。久而久之,身体和心态都出了问题。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跟我一同热闹的人中同龄人越来越少,而我的心也越来越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后来,康女士彻底淡出了各种聚会和活动,到最后,电话也越来越少,属于自己的时间也越来越多,“此时我才发现,之前我的交际中,大多都是无效交际,我其实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如今,康女士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在做自己的漫画连载,每天的日子充实而忙碌,“我现在的目标很简单,就是创作一些大家喜欢的漫画,当越来越多的粉丝喜欢我的时候,我满心都是幸福。”

康女士告诉《中国新时代》,“我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在看尽繁华过后的疲惫之后,最终回归简单,我有一个同学,名校毕业,在北京打拼到总监级别,每天也是出入各种局,根本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后来,他决定回老家做水果电商。他现在的生活朴素、节俭,但看起来很幸福,和我们的父辈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西,不再为虚名而累。”

用简单的方式做着简单的事情,用简单的生活来追求自己的目标,最终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目标,努力奋斗,并前行着。

被点燃的二手市场

如今,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开始反思,让自己的生活简单起来。有网友表示,“之前,我的生活就是加法,物品、交际和追求,都是越多越好。现在,我忽然有些厌倦了,想要回归简单。我记得有人说过,30岁之前的人生是加法,30岁以后就该做减法了。我现在也在努力做减法,从无效的交际、闲置的物品到人生的目标,我都在一点点地做减法,在减的过程中,我反倒发现之前很多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明朗,我知道我想要什么,从读的书,到资讯的汲取,最后到职场的晋升。”

有意思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减法的路上看着风景,一个商机却在悄无声息中被点燃了——早在2016年,《2016分享经济发展报告》就估算出我国2016年闲置市场规模约为1462亿元。同时考虑到多年来闲置物品始终没有较成熟的流通渠道,每人手里都有一些积攒多年弃之可惜的旧物,存量市场至少要乘上三四倍。因此目前国内闲置交易市场仍可看作一个蓝海,规模估计超过4000亿。

近两年,二手闲置交易这门互联网的“老生意”忽然焕发了新活力。一方面得益于移动支付的普及,另一方面,消费升级让人们手里可卖的好东西更多了。

数据显示,阿里巴巴的闲鱼移动端+PC端目前的总访问量已经超过2亿,用户数量也超过2亿。截至去年3月,闲鱼已成交闲置交易物品达1.7亿件。今年7月11日,闲鱼二手车业务首家线下体验店落地杭州,并宣称计划在3年内通过授权布局逾500家线下店。

闲鱼曾经只是作为阿里生态圈的补充,而自2016年阿里巴巴砸下重金开始,传统的二手电商早已“咸鱼翻身”,不仅越来越受到阿里集团的内部重视,还受到了更多的资源倾斜和淘宝流量承接的支持。而其真正推手在于消费升级时代C2C“交易+社交”,背后所蕴藏的无限可能。

在此之前,国人对二手交易并不是那么认可,但其实在美国,二手交易早已被证明是一个有着巨大市场的生意。在没有网络之前,美国人便已经在自家的后院摆起了“跳蚤市场”,用于出售一些闲置物品。除此之外,报纸上、传单广告上也不乏二手买卖的信息。

同样的故事现在正在中国缓慢地发生,二手交易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所认可,无论是做综合交易平台的转转、闲鱼,还是做3C产品回收的爱回收,都在过去的两年间得以快速发展,并收获资本市场认可。

事实上,一种生活习惯的变迁,总能带来新的商机,在“断舍离”背后,带来的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规模,而这个新兴的市场,正在创造着新的生活方式。endprint

猜你喜欢

断舍闲置物品
数字化赋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改革
不做闲置主妇
旧物,可以不是断舍离
称物品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断舍离 给你的人生做减法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扶贫资金闲置浪费谁之过?
养老床位欠缺与闲置并存
找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