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创新能力下降的所有制原因
2017-09-13许静��
许静��
摘要:辽宁经济下降的一个根本性因素是创新能力下降,创新驱动力减弱,突出表现在研发投入强度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创新水平不足、创新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所有制,即一方面国有企业比重高,而国有企业绩效差,创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发育迟缓,创新有心无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所有制;国有企业;民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22.004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辽宁工业经济经历一段高速增长期,但进入“十二五”后,辽宁工业经济逐年下行。除市场需求不振、市场价格走低、经济数据挤水分等短期因素影响外,长期形成的工业结构性顽疾、技术创新驱动乏力、制度改革落后,是阻碍辽宁工业持续健康增长的根本性病因。
1辽宁创新能力下降
辽宁工业的下跌与创新乏力有直接关系,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企业创新活动不足导致原有产业和产品的升级缓慢,也未能催生新兴产业。
1.1研发投入占全国位次后移
从资金投入看,辽宁R&D投入强度2006年为146%,高于全国007个百分点,排在全国第6位,高于广东、山东、浙江,略低于江苏。2014年,R&D投入强度为152%(全国为205%),仅达到全国水平的75%,排在全国第12位。近十年时间,辽宁R&D强度仅增长006个百分点,增幅排在第28位。而与此同时,沿海一些经济领先地区乃至中西部一些地区的R&D强度却大幅增加,辽宁的差距主要是在2009年之后拉开的,见图1。
2013年的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辽宁占全国比重为49%,排在全国第6位。但仅比2008年增加01个百分点,增幅排在全国第19位。同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的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是辽宁的20倍、25倍、25倍、12倍,而四省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则分别是辽宁的37倍、37倍、32倍、21倍,可见研发投入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加大,见图2。
从人员投入看,2014年,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仅有282万人。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量为356个,占全部企业比重为172%,比2006年下降近10个百分点。
1.2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占比下降
按照最新的统计标准,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2013年,辽宁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为20%,排在全国第14位。广东、江苏、山东位居前三,占比分别为240%、214%、77%。四川、河南、福建、湖南、湖北均排在辽宁前面,但这些地区都曾经落后于辽宁。
2011年之后,辽宁高技术产业发展变慢,而原来落后于辽宁的四川、重庆、河南、湖南、湖北自2005年之后则发展迅速,规模先后超越辽宁。从2005年到2013年,高技术产业占全国比重,山东、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分别增加26、27、19、16、1个百分点,而辽宁仅增加02个百分点,其中2011年到2013年,这些地区的比重都在增加,而辽宁则下降了03个百分点。广东、江苏虽然也在下降,但这些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已经形成巨大的规模,而辽宁则在一个低水平上出现显著下降,见图3。
辽宁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的比重持续下降,2005年和2010年分别为57%和47%,排在全国第17、第19位,2013年进一步下降为45%,低于全国68个百分点,排在全国第22位。同期,中西部一些地区高技术产业却发展迅速,占工业比重大幅增加。四川、重庆最为明显,分别增加52和12个百分点,河南、安徽、湖南分别增加44、22、38个百分点,见图4。
2辽宁创新的所有制原因
2.1上一轮国企改革的欠账尚未还清,导致国企抗击打能力弱
国有工业企业在辽宁工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总资产17万亿,占全部工业的445%。但是自1998年国企脱困工作以来,辽宁国有工业企业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企业竞争力较低,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时抗击打能力弱。
一是多数国有工业企业人员负担重。一方面是在岗人员过多。以抚顺石化为例,目前南方新建的千万吨炼油企业需产业工人3000人左右,而抚顺石化是3万人。我省另外六大炼厂也是如此。另一方面,退休人员退休金成为企业一笔不小的开支。从调研过的几家国有工业企业来看,企业退休员工数量基本与在岗工人数量相当。在岗超员和退休人员比重大吃掉了企业大部分利润,挤占了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甚至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二是“靓女先嫁”的后遗症开始显现。在上轮国企改革过程中,效益好的国企先改制,一些优质资产“国有”属性发生改变。同时,改制过程中的“掌勺人私分大锅饭”现象也造成部分国有资产流失。2013年,辽宁省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量全国第7,经营性国资占比477%,远低于上海,甚至低于四川、河南和河北。三是其他历史遗留问题。一批省属、市属和在辽央企的“三供一业”至今尚未完全解决;企业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一批省直党政机关所属企业尚未脱钩;企业改制、重组和上市等工作尚未完成。这些工作如果不及时完成,将使辽宁在下一轮国企改革工作中输在起跑线上。
2.2民营企业发育迟缓,缺乏活力
辽宁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已经超过了国企,然而长久以来,辽宁民营工业企业发展得并不理想,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以及能夠辐射全国的大型民营企业凤毛麟角。据统计,近5年来辽宁民营工业企业在全国企业500强中的数量逐年减少,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辽宁民企的现状。
辽宁有一大批民企是由1998年国企改制而来,与国企和政府存在非常强的依附关系。这些企业的负责人低价获取了需要进行长期原始积累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和生产设备,初期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这样低水平发展起来的民企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市场洗礼,眼光也往往放在本地市场,产品与本地国企同质化严重。这些企业对市场的嗅觉不够灵敏,在开发新产品上存在惰性;有些企业是家族式管理,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些企业对科技研发缺乏重视,产品逐渐沦为低端。同时,很多民企与政府部门乃至一些当年的“掌勺人”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这些民企习惯于依附政府,与政府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这样的企业在省内能够了解各类产业政策,获得政府补贴,但在其他地方则难以生存。endprint
2.3缺乏与央企深度合作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工业领域中驻辽央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辽宁全部国有企业的575%,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39%,央企是辽宁工业的一个支柱。驻辽央企主要集中在石化、钢铁和军工领域内,包括中石油七大炼厂、鞍钢,以及中车、中航工业、兵器工业、中船重工、电子科工等集团的下属企业。但长久以来,辽宁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与驻辽央企合作项目少、层次低,央企并未对辽宁地方经济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以船舶工业为例,我省造船业产值和订单居国内前五位,但船舶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不足30%。中航工业沈飞生产的小型通航飞机等民用产品也鲜有本地企业为其进行配套。资本运营方面,在辽央企也很少与辽宁本地企业互相参股,互相融资。与此同时,其他省份不仅在生产环节与央企积极融合,在资本运作上也搞得如火如荼。
2.4政策环境恶劣,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国企的僵化与民企的依附造就了辽宁“强势型政府”,各级政府逐渐习惯了一切经济活动要以政策为导向,而不是以市场为导向。在这种政策环境下,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很难得到发展。
“强势型政府”习惯于“先收税,再补贴”。辽宁曾經连续多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税收优惠政策的缺失。除了主要税种外,各类收费项目繁多,更增加了企业负担。比如大连一些企业虽然坐落在河道区域,但并不使用河道,却也要缴纳河道管理费;对于出口企业,市县还要征收出口退税企业免抵税额的附加税,这些收费都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辽宁在招商引资方面的政策力度并不小,表面上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差不多,园区不仅提供零地价土地,还实施三年税收减免。但是这些多如牛毛的收费项目让企业感觉非常头疼,往往有一种“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
参考文献
[1]程伟艳.加快辽宁民营经济发展对策分析[J].沈阳干部学刊,2016,(2).
[2]关明坤,郎凤荣.破解辽宁国有企业创新驱动问题的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21).
[3]许静.从所有制结构看辽宁工业的转型升级[J].辽宁经济,2015,(1).
[4]杨智伟,陈阵.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