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吃的风度》:一卷在手,通览两千年中华饮食文化

2017-09-13

十几岁 2017年9期
关键词:风度宴会礼仪

《吃的风度》:一卷在手,通览两千年中华饮食文化

作者:施亮(出生于北京知识分子家庭,与钱钟书等文化名人交往很深。)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是饮食文化主题散文集,以人物故事的手法,描述文人饮食趣闻、京都饮食名馆,赏析南北饮食风味,议论中西饮食风情,侃侃而谈中国餐桌边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舌尖上的乡愁。

本书有意在文章中贯通中国饮食美学知识,作者将这些知识,作为调料,适当加入文章中,不生硬,不灌输,不硬劝,让读者在闲谈之中听君一席话,如读百卷书。

试读章节

吃的风度(节选)

我母亲擅长烹饪,以前家中时常宴请一些亲朋好友,以文化界人士居多。记得,先父有一友人系世家子弟,他在我家吃饭时并不拘谨,谈笑自若,风度翩翩,可他有一奇癖,伸筷子夹菜只拣眼前的那一盘吃,从不伸筷子夹到旁边一盘。亏得我家有一张可旋转的红木圆桌,父母就经常转动一下桌面,使他也能够多吃几样菜。母亲遂对我们说:“看到没有?这是世家的规矩呀。”以前大家庭吃饭就是这样的,尤其不准幼辈伸筷子到长辈眼前的碟子里去。这大概就是礼教传统在中国旧式家庭中的影响吧。

中国古代颇注重吃的礼仪,从帝王将相到豪绅世家,及至较富裕的小康之家,上桌吃饭都有种种规矩。经过了新时代一阵阵革命波澜的荡涤,多数规矩已经成了乌有笑谈。到了现代,我们家庭的饭桌上几乎是再没有什么餐饮的礼仪或规矩了。不过,这些年人们又开始注重餐饮礼仪。我正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中就有一段描写,某会所的一位英国贵族出身的礼仪小姐,专门训练一批富豪的“绅士派头”,让他们懂得国际性高级宴会的礼仪。

当然,那种在重重礼仪性束缚下的吃喝,滋味是很难受的。一位外交官就对我说,他最不喜欢的就是参加那些外交宴会,吃的时候要注意举止风度,且边吃边谈话时,头脑要高度清醒灵敏,唯恐说出什么不妥帖的话来。特别是由于所处的外交场合,餐桌上更不能冷场,彼此都是互相没话找话说。此时哪里顾得上品尝美味佳肴?一顿饭时常拉长至三四个小时,更是让人疲惫不堪。他坦白地说,我其实是并不愿意参加这样的宴会的。它是一种工作,并不是享受。因为,那些繁文缛节的饮食礼仪,限制了人的自由天性,自然也不能给食客带来快乐。

我读赵珩先生的《老饕漫笔》,文笔清雅,趣味盎然。此书颇得饮食文化之精髓。其中有一文《说恶吃》,作者认为,“恶吃”可分三种,一是不应入馔的环保动物;二是胡吃海塞,奢靡无度;三是饮食环境的恶俗。我很赞成他的观点。吃是一种文化,而真正体现其文化蕴藉的,并不见得就是吃喝者可享受稀有昂贵的食物,或身处富丽豪华的环境,更在于其具备毫不藻饰的怡情悦性心境。这些年来,经济发展了,人们开始注重精致的饮食,宴会也特别多。我也参加过几回所谓高档的宴会,山珍海味,美酒佳肴,觥筹交错,艳姝名士,排场豪奢,有时身后还站着成排的侍者,但是,未见得就能使得筵席中的客人们尽得雅趣,反倒有附庸风雅之嫌。虽然是主客频频敬酒,彼此常是没话找话,或说着连篇废话,彬彬有礼后面却掩盖的是百般无趣,这样的吃喝实在是一桩苦事。还有一些场合,主人为了烘托气氛,就拼命鼓动人们以闹酒为乐,自己也豪饮纵酒,一醉方休,以为主客尽显醉态甚至是丑态,便是最大乐趣。这就是真正的恶俗了。

其实,“吃的风度”未必就是中规中矩,斯斯文文;也不见得是非要设什么繁文缛节方能体现其风雅。我看到有回忆鲁迅的一文,写鲁迅与一位学生同路回家,遇一饭摊,便一块儿吃那饭摊制作的荞麦条子。鲁迅幽默地说,就是皇帝老人也未必能享受到如此美味。这亦是另一种优雅。谁能说这位文豪因在饭摊上大嚼平民粗食,便失却了他的风度呢?我亦见何志云君回忆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一桩趣事,说是一群作家去西双版纳采风,到傣族的露天排挡去吃夜宵。汪曾祺老人喝着啤酒,就着烤小鸡,笑得跟孩子一样,还模仿着杭州话,跷一跷大拇指说:“哉!真哉!”汪曾祺先生的童趣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风雅,既不靠循规蹈矩来维持,也不依恃财富权力而显摆,这是一种毫不藻饰的天生气质,也是一种人格。

我以为,风度是人的内在修养及素质的体现,“吃的风度” 亦是如此。

对话作者:施亮

Q:当前快餐文化的活跃,吃货文化影响日益深远,是否意味着,低俗快捷的饮食文化正使“吃”风日下?

——欧阳艾嵘(长沙明德中学K380班)

A:快与多是紧密相关的。如今快餐特别发达,它节省了许多人花在饮食上的时间。但是,多与好,往往就像鱼与熊掌,很难兼得。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是,快餐之风刮得太大太猛,刮得一些有品位的餐馆站不住。我在书中写到,那些有特色的餐馆,时常因为利润少而倒闭;一些精致的美食菜肴,也因此流失。眼睛盯着利润,只想多做快做,厨师们的操作就漫不经心,食材、火候等各方面就敷衍了事。我在书中引用车幅先生的话说:照这种粗劣化经营,有可能中国菜肴的各个菜系都会被毁掉!美食也就不成其为美食了。

Q:您认为在当代社会有必要过度地苛刻追求“吃的风度”吗?

——熊思涵(邵阳市一中484班)

A: 我在书中谈到清代文人袁枚的一个饮食美学观——“蔬食第一”,就是蔬菜最好。为什么呢?袁枚的解释是:自然。我欣赏自然而然的风度,不可过度追求,更不要苛刻。我又引用国学大师钱穆的话说,中国人特多人情味,就体现在饮食上。你想,人情味是可以苛求的么?中国传统文人们雅聚时赏菊食蟹,饮酒赋诗,追求的是文化氛围与生活意境。饮食之美不是山珍海味之美,也不是大吃大喝之美,也不是刻意炫耀文化之美。

Q: 您的这本书以饮食文化为主题,您没有直接议论,直抒胸臆,而是将人物故事穿梭其中,平淡中更添风味,您是怎样构思的呢?读您的作品会让我觉得字里行间流露出真实感,您觉得对于学生而言写文章时也是不是应该以真实为主呢?

——苏湘雅(邵阳隆回岩口中学192班)

A:我在创作长篇小说的间隙写出了这部散文集。我在构思时并未把文章的落点完全放在美食上,而是放在品味生活的多情多味上。那些人物、故事、餐饮的情景,随着笔端自然流出,不需要故意布局谋篇。我也并不故意地外出寻找美食,而是凭自己的性情,凭着随遇而安的缘分去品味。我很喜欢中国古代的书籍,建议你们也可以多看一看。

我十五岁开始学习写作,有幸结识大诗人郭小川。一次我问郭小川说,我的理想是当作家写小说,怎么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他笑着说,只要你有毅力,每天写两千字日记,生动细致地记录看到的一个场面、一段对话和一片风景。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讲,写文章当然要注意写真实,有了真实才能够有真情,有了真情才能打动人情。

猜你喜欢

风度宴会礼仪
庆祝宴会
猫和老鼠的宴会
趙孟頫:一笔一划尽风度
风度
筷子礼仪
宴会场地的一般要求、规则
礼仪篇(下)
死亡压力下的尊严和风度
美与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