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医保 鱼和熊掌兼得之道

2017-09-13文/顾

中国卫生 2017年2期
关键词:看病贵本职工作医务人员

文/顾 昕

医生成为高收入阶层的社会,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让医务人员成为整个社会中的高收入者,才符合百姓的利益,才具有公益性。

2016年年底,一则医生炫富的故事,成为新老媒体的热点。一位成都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在网上晒出万元羽绒服,一下子火了。后来,他又继续炫富,爆出自己年收入百万元,这其中,其在医院任职的工资为20万元,各种医疗相关兼职收入(医院坐诊、多点执业、线上咨询、外出讲学等)20万元,其他属于非医疗相关型的收入。

炫富行为经常是网络热点。同以往常常是一些“美美”炫富不同,这一次是医生炫富,引发万众关注。不少原本打算一拥而上,企图狂喷炫富医生的网友,在看完帖子后改成狂赞。甚至《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定调“用真本事换干净钱,让阳光收入更丰厚,是对医疗行业、医生职业的正向激励”。满满的正能量。

然而,这一次的评论没有做到高屋建瓴。挣干净钱,无论多寡,是任何行业的底线。凭本职工作挣干净钱能否成为一个社会的高收入者,往往是一个社会中制度结构和价值结构的体现。问题在于,当今中国,医务工作者能凭自己的医疗本事成为高收入者吗?

多数人认为在西方发达国家,医生普遍是高收入者是比较正常的。要知道,所谓医生成为高收入者,指的是其凭本职工作的收入,而不是如“炫富医生”所炫的“投资”和“炒房”收入。

实际上,“炫富医生”是主任医师,那是医疗界的正高级职称,相当于大学中的正教授。“炫富医生”所任职的医院是三甲医院,如果对应于高校,也是知名大学。要知道在很多高校,尤其是在“211”大学,正教授从学校里领取出来的本职工作收入,已经远不止20万元。现在有些新入职的助理教授,年薪也能有20万元。

笔者在以往的文章和演讲中多次指出,医生成为高收入阶层的社会,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在发达国家,医生平均收入大体上是社会平均收入的两三倍;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是五六倍。这里所说的是医疗工作收入,不是非医疗收入。

“让医务人员成为整个社会中的高收入者,才符合百姓的利益,才具有公益性。”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一主张,是因为如果医生不成为高收入者,那么青年才俊者就不会热衷于学医,最后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那么,真正的问题来了。医务人员如果凭借医疗服务都成为高收入者,“钱从哪里来?”这才是“炫富医生”成为网红的真正原因。在医患关系紧张而且看病贵问题依然困扰中国的今天,令大家血脉贲张的是,“炫富医生”的财富是不是来自患者的腰包?

当他们发现事情不是如此,“炫富医生”本职工作收入仅20万元,自然会被点赞。如果“炫富医生”的本职工作收入是100万元,剧情会反转。

那么,医生高收入,与百姓看病不贵,是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百姓看病贵不贵,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全民医保。只有建立了保障水平恰当的医疗保障体系,让老百姓平时缴纳小钱,看病治病时也自付小钱,而让医保机构支付医疗费用的大头(至少是80%),看病贵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全民医保的要害,就是让患者看病治病没有经济担忧。全民医保的另一个要害,就是让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医疗保障。因此,笔者自2005年卷入中国新医改争论以来始终一贯的主张是,全民医保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全民医保却是万万不能的。

那么,何为“保障水平恰当”?其实,这意味着医保机构向医疗机构的支付水平,能保障医务人员的收入达到一个适当的水平,这其中主任医师的本职工作收入大体上应该是可比的高校教授本职工作收入的两三倍。

当今,中国医保的筹资水平和支付水平是否适当?当然不是。在世界各国,卫生总费用中的大头是医保支付。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在6%上下,属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在中国所属的中高收入国家行列,这个比重基本上在8%~10%。中国在很多事情上倾举国之力在世界上争先,为什么不在全民医保上争一争先呢?全民医保体系的建设,那可是关系到健康中国的关键性制度安排。不在制度安排上下功夫,空喊口号是无法治国的。

除了医保筹资水平和支付水平的提高外,无论何种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收入,都不应该受到政府人事工资制度的管控。医疗机构之间必须展开竞争,以其良好的医术和服务,竞取来自医保机构的支付。医疗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公立医院去行政化。医保支付制度也需要改革,想出好的办法,让那些为百姓提供高性价比服务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获得更高的收入。

至于全民医保体系的诸多细节,例如究竟是全民医疗保险好,还是全民公费医疗好,都是值得加以探讨的事情。但把全民医保搞好,这个大方向是确定无疑的。

猜你喜欢

看病贵本职工作医务人员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针刺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浅谈西藏驻站记者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幸运的巧克莉
浅析当前演出市场,努力做好市场营销
浅析煤矿工会组织在搞好职工本职工作中的作用
缓解看病难有了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