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与巧
2017-09-12王开林
王开林
在古人的理解中,“拙”与智、巧、富、贵、伪相对立,与愚、朴、贫、贱、真相毗邻。它似乎是铁打铜铸的贬义词,却又未可一概而论,世间竟然也有人宁拙毋巧,宁拙毋智,宁拙毋富,宁拙毋贵,宁拙毋伪,说是奇怪,也并不奇怪。
“拙”字的原意是“笨”。我们浏览先秦诸子的著作,并不难找到它的身影。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大巧若拙”,这近似于“大智若愚”,“拙”字用的是原义。孔子克己复礼,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最落魄的时候,被郑国人嘲笑为“丧家之狗”,应该算拙到家了。可是我翻遍《论语》,全不见“拙”字的蛛丝马迹,看来,孔子对此讳莫如深。《孟子》有一处讲“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这两个“拙”字不难懂,用的仍是原义。在《庄子》中,“拙”字凡六见,只有一处与原义有出入,“凡外重者内拙”,这个“拙”字是“昏瞀”的意思。如此看来,先秦时期,人们对“拙”字的好感相当有限。秦朝之后,人们故作谦逊的时候,自然想到这个“拙”字,于是就有了“拙荆”“拙内”“拙什”“拙作”“拙著”的固定说法。
白居易生性耿直,年轻时关怀民间疾苦,不避时忌,勇于谏诤,结果触犯了朝中权贵,被贬谪为江州司马。三年磨难也不是毫无回报,其间他完成了传世名作《琵琶行》,还留下了许多感悟人生的诗篇,其中《咏拙》值得特别留意:“所禀有巧拙,不可改者性。所赋有厚薄,不可移者命。我性拙且蠢,我命薄且屯。问我何以知,所知良有因……静读古人书,闲钓清渭滨。优哉复游哉,聊以终吾身。”白居易在四十而不惑的年纪,悟到的是拙人不可好高騖远,不可投机取巧,应该安于贫贱,乐在优游,尽可能去做些自己喜欢的事。因此他不改初衷,不移素志,安下身来,铁下心来,写乐府诗,反映民瘼,虽在穷途而不悔,虽遭打压而不馁,正因其如此淡定,才换来诗途坦荡,而后仕途也慢慢走顺了。
与白居易的安之若素相反,今之官场作秀者,虽在顺境中,亦唯恐自己的心思之巧、手法之巧不能过人,不能蒙人,不能骗人,于是故意弄出许多动静来。落马贪官都有一些经典语录,足见其心思之缜密。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前局长冯伟林逢会必讲“廉洁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一句话就将官场廉文化和民间孝文化双双顾全,完整打包。但他的受贿金额大得吓死人,肯定也吓坏了他的父母。贪官多半善于辞令,巧于包装,但他们把功夫用过了头,也容易弄巧成拙,最后导致其言变成了笑柄,其人也沦为了囚徒。
孔子虽不言拙,却多次谈巧,“巧言令色,鲜矣仁”“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巧言乱德”……他对于舌灿莲花之徒极为警惕,也极为反感。在他看来,巧言鲜仁而乱德,是非常可耻的。
民间智慧最提神。民谚曰:“巧妇常伴拙夫眠。”此处的“巧”指的是心灵手巧,是褒义的巧。此处的“拙”也不是贬义的拙,而是忠厚、实诚的意思。织女配牛郎,七仙女嫁董永,都可见出民间智慧的倾向。做忠厚实诚的拙夫,能够得到超乎想象的奖赏,何乐而不为?
点评
从文字意义的历史演变角度去解析国人思想的发展,是需要深厚的功底的。文章由古写到今,写古人对“拙”字从没有好感到正确认识的过程,写今天某些官场作秀者弄巧成拙的面目,并引孔子名言作证,既有警世意义,又给人生以启迪。结尾更以民谚作结,将“拙”与“巧”由官场移至民间,拓展了文章的境界,实在是神来之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