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理论下的口译表达策略研究
2017-09-12刘文仪
刘文仪
摘要:口译表达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形式。与一般口头表达相比,译员的口译表达会受到源语信息量、源语语言难度、源语句型结构和源语文化差异等因素的限制。针对这些问题,口译译员在长期口译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口译表达策略:简单化、抽象化、随时调整、解释等。从生态翻译理论的角度分析,这些口译表达策略体现了整体利益、关联性、和动态和谐等生态理性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生态翻译理论;口译表达;口译表达策略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7)02-0056-05
Abstract:Interpreting is a special form of oral expression.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oral expression, the interpreters expression in interpretation will be limited by the information in source language, the difficulty of source language, the sentence patterns in source languag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source language and some other factors. For these problems, interpreters have formed som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interpretation in long-term practice: such as simplification, abstraction, adjustment and explan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ategies for interpretation with the theory of eco-translatology, and shows that these strategies reflect the core values of ecological rationality such as the whole interest, relevance and dynamic harmony.
Key words:eco-translatology; expression in interpretation; strategies for interpretation
同樣的思想内容可以有几种甚至是几十种不同的口头表达形式,除了少数口头表达形式之间存在意义上细微的差别以外,大部分表达形式其实是用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表达了相同的意义。口译表达也是如此。“在许可的范围之内,针对原文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作处理,以找到等同等效的译文[1]。”有时,不同的译员面对同样的源语,所翻译出来的句子完全不同。但是,他们却能一样成功地完成口译任务,实现意义在不同语言之间的传递。不仅不同译员会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口译内容,而且同样的源语内容,同一口译员在不同的时候也会选择不同的表达形式。
口译员所选择的口译表达形式受口译表达方法的制约。而口译表达方法的选择则要取决于口译员所信奉的价值观念。价值就是一个人行为的标准或原则,是一个人所看重的东西[2]2。也就是说,价值就是在决策中所要考虑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在进行选择时,在引导别人和自己时首先要考虑的一个因素[3]3。译员的口译方法和口译表达正是译员在价值的影响下进行选择的结果。特定的口译表达是价值或者是价值取向行为的产物。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对口译表达中的价值取向进行研究,探讨口译表达中价值取向的内容和实质,以便我们加深对口译表达决策过程的认识,从而在口译过程中自觉按口译表达的价值取向进行决策。
一、生态翻译学与口译价值取向
生态翻译学是21世纪初由胡庚申教授提出的、建立在生态学和翻译学两门学科基础之上的跨学科研究。“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4]。”在生态翻译学研究中,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理论认为 “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5]”。生态翻译理论研究,是对翻译活动中译者选择的研究,而研究人类选择行为,就离不开对选择背后的价值取向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生态理性作为生态学中的价值基础,逐渐进入了生态翻译学研究者的视野。它是在生态价值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与科技理性相对应的一种价值取向,它主张对整体利益、关联性与动态和谐的关切,而不是追求局部利益最大化,更不是孤立地、静止地思考利益问题。在翻译活动中,以生态理性为基础的价值取向,要求译员在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字词、句子和段落的最优化翻译,更要考虑到整个语篇的最优化翻译,甚至要将整个语篇置于更大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去翻译;要求译员实现整个语篇翻译的最优化,而不是局部翻译的最优化;要求译员在翻译中实现译文与不断变化的文化生态语境之间的动态和谐。
关于口译价值取向的研究不多,我们只能从翻译的价值取向研究来了解口译及口译表达过程中的价值选择。翻译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的价值取向。杨剑论述了翻译的一般性价值取向,提出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翻译的政治、实用和审美取向[6]。王闻和廖七一等从文学的角度对翻译的价值取向进行了探讨。王闻认为文学的感知特性决定了在文学翻译中应该坚持诗学价值取向[7]。 廖七一分析了苏曼殊诗歌翻译的特点,提出苏曼殊诗歌翻译中的“晦”是由他非功利的文学观、非政治化的主题选择和典雅的译诗语言追求所决定的[8]endprint
]8。王煜研究了电影片名翻译的价值取向问题,提出电影片名翻译中应该遵循娱乐、信息、文化、审美、商业等价值取向[9]。黄燕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广告翻译的价值取向,提出在广告翻译中应以译语读者为中心、译语文化为底线的翻译价值取向[10]。关于翻译价值取向的研究为口译价值取向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和启示,但是口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其自身的特有属性。价值取向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口译研究中理应得到关注。因此,本文将以口译表达常见策略为切入点探讨口译表达选择中的价值因素,从而在丰富翻译价值研究的同时,深入认识口译中独特的价值关切。
二、常见口译表达策略中的生态理性
口译表达策略是口译员面对口译场合的各种限制,在使用译语表达源语内容时所做的各种变通。“几乎所有口译员在工作时都或多或少地应用过‘变通技巧[11]。”口译表达策略背后是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不同的译员,为了解决同样的口译表达问题会选择不同的口译表达策略。在本文中,笔者选择四个常见的口译表达策略——简单化、抽象化、随时调整、解释,以便探究译员口译策略选择背后的原因,发掘译员口译表达中的价值取向。
(一)简单化
在口译表达过程中,当源语信息量太大,译员很难在有限时间之内,记住并用另一种语言完整表述所有信息时,大部分口译译员会选择简化所要表达的源语信息。这些译员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完全是出于口译活动整体利益的考量。这样做虽然译员放弃了一些具体信息,但是,却能够将说话人所要传递的整体思想内容传达给口译服务对象。而且,有交际理论表明“信息传递的详略程度取决于对所谈及话题的熟悉程度。译者在枝节处有权舍去那些不值得保留的东西[12]”。鉴于口译过程中说话人所说的话里面包含很多交流双方所共享的信息,译员在口译过程中通过简化策略省略说话人所发出的一些冗余信息,简化翻译内容,有时并不影响整个口译信息传递的效果。
在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一方面要听说话人的讲话,另一方面要进行口译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译员的工作强度很大,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译员选择保留源语中的所有信息,却错过了说话人后面的讲话内容,有些译员则选择简化部分讲话内容,从而跟上说话人的节奏,成功完成整个口译活动。“不论是即席的还是事先有准备的口译工作,不论是段落翻译还是同声传译,时间要求紧迫,不容口译者斟酌拖延[13]。”而“源语概括是口译技能的基础[14]”。简单化就是這样一种口译译员追求口译整体效果的表达策略。
口译译员在口译表达过程中广泛使用简单化的口译表达策略。与理想的口译表达相比,简化了的口译表达有时确实会影响口译表达效果。有时,甚至译员甚至因此可能会漏掉一些重要信息。口译自身的局限性意味着口译特别是同声传译无法像笔译一样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表达形式和内容上的斟酌。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是每一名口译译员在口译实践过程中的共同追求,但是,绝大部分口译译员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仍然会选择简单化策略,为了追求口译整体效果的最大化,而主动放弃口译局部效果最大化。这是因为译员只有通过对局部内容的简化才能实现译员所追求的整体效果。对局部和个体利益的追求是现代经济理性的核心价值观念。在批判经济理性基础上兴起的生态理性,自然是以整体利益作为其核心价值理念。由此可见,译员在口译表达中的简单化策略反映的不仅是译员对整体翻译效果的追求,同时还体现了译员生态理性的价值取向。
(二)抽象化
口译员需要掌握并精通两种语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口译员就一定能够掌握两种语言中的所有内容。即便口译员所掌握的两种语言都已经达到等同于母语的水平,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他们依然有可能会遇到一些语言上的障碍,从而影响口译理解与表达。其中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就是词汇量瓶颈。英语有五十万以上词汇。汉语的词汇量也不容小觑。一名口译员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词汇,也不可能随时都能检索到需要使用的每一个词汇。这时有经验的口译员往往会选择使用抽象化的词汇来表达更加具体的事物。虽然这样做可能会影响表达效果,但是从口译活动的整体利益来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现口译整体效果。例如,一名译员不知道如何翻译“鲫鱼”,这时与其停顿下来思考,让自己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倒不如将这个词抽象化为“鱼”,一个译员比较熟悉的词汇,又能传递部分意义的词汇。倘若译员追求局部翻译的完美,绞尽脑汁地去想“鲫鱼”这个词,可能整个交流活动就不得不停下来了。
抽象化策略不仅是解决词汇量等语言障碍的权宜之计,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策略。“英语民族习惯于抽象理性的思维,常用抽象概念的词语表达一些具体的事物和现象。” [15]如汉语中“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在英文中被翻译成“We are from all corners of the country.”英文直译成汉语就是“我们来自全国各个角落。”所以在汉英口译中,我们有必要有意识的使用一些抽象的词汇,以便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这样做虽然在词汇的层面,我们的口译表达与原文有比较大的差异,但是,从整体效果来说,我们的口译表达可能会更符合英美国家人士的接受习惯,从而让口译员在外国服务对象那里留下更好的印象。
口译中的抽象化策略无论是为了克服译员的语言障碍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还是为了实现更好的跨文化交际效果,其本质都是为了实现口译表达及口译活动的整体效果最大化。虽然在笔译的过程中,人们倾向于采取各种手段——如通过网上词典的使用、语料库的使用、以及中英文搜索引擎的使用——来克服译员的语言障碍,实现翻译在句子层面,特别是词汇层面上的最优化。但是,口译活动由于受到时间性的限制,往往无法现场使用词典、语料库、和搜索引擎等来克服语言能力上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绝大部分译员会选择采用抽象化的方法克服词汇障碍,以便顺利地完成口译表达任务。这是口译员在口译过程中以整体利益为重的口译策略。另外,在没有词汇量障碍的情况下,译员有时仍会选择使用抽象词汇进行口译表达。这是出于文化差异的需要,是对译语文化的尊重。这种考量将微观的、具体词汇的选择置于译语文化和文化差异的背景下,体现了译者对口译整体效果的关切。而整体利益正是生态理性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所以,译员这样的口译表达策略同样契合了生态理性的价值取向。endprint
(三)随时调整
在口译过程中,特别是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往往不能等到说话人一句话讲完才开始翻译。由于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各种语言“组句方式和表达习惯各有其特点”,译员在口译表达过程中往往无法判斷自己正在翻译的句子会如何结束。这时候口译员就不能过分受制于源语形式,“而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句界和语序进行必要的调整。”[16]在整个同声传译译语表达过程中,译员必须使用随时调整的策略,不断灵活采用各种手段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译语表达,从而准确的传递说话人想要传递的意义。这种调整不仅是为了实现口译的整体目标,更体现了口译表达动态变化的特征,是对口译表达关联性和动态和谐等价值的追求。
译员在同声传译过程中,之所以不能等到说话人讲完一句话再翻译,主要是因为同声传译时译员的记忆力有限,如果等到一句话讲完再翻译,同声传译员的记忆压力会非常大,而且由于每一句话的长度不同,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如果翻译完了上一句,说话人下一句还没有讲完,译员也不能停下来等说话人讲完再翻译。如果这样做的话,同声传译就会出现中断,影响到整个同声传译活动的效果。所以在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必须紧跟说话人的节奏进行翻译,在译语表达过程中要随时调整句型结构。下面这样一个句子就是通过结构的灵活调整来传递意义的。“I went to holiday inn//for a seminar// at 10 o'clock//yesterday.”紧跟原语可以翻译成“我去了假日酒店//参加一个研讨会//在十点钟//昨天。”加上调整过程,这个句子在实际翻译中可能会被译为:“我去假日酒店//参加一个研讨会//时间是昨天上午十点。” [17]
不仅同声传译如此,在交替传译中,译员在口译表达过程中,同样需要灵活调整句型结构,而不能等到句子组织好之后再一句一句的说出来。当然,在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已经听完了一个或一个以上完整的句子,但却不可能记下每一句话中的所有内容,也不可能等句子结构安排好之后再进行口译表达。在口译表达中动态调整策略的运用,使得整个口译过程呈现动态变化,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译员选择随时调整的策略来进行口译表达,反映了译员对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和动态和谐的认同。口译表达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间同样是相互关联的,而要表达口译所要传递的意义,就必须实现这些口译表达各个部分之间的动态和谐。而这也证实在口译过程中,译员的活动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分为理解、记忆和表达三个不同的阶段。这与释义派口译理论是一致的。法国释意学派认为口译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解、脱离语言外壳和表达[18]。脱离语言外壳实际上意义进入记忆环节的过程。表达则是意义再现的过程,也是在摆脱源语束缚的基础之上灵活使用译语的过程。因此,口译员的口译动态调整策略反映的不仅是译员的整体性价值取向,更是译员对动态和谐、相互关联的价值认同。
(四)解释
“解释”就是把话讲清楚,使对方明白,从而做出反应,实现Grice所说的话语“合作关系”[19]。在口译表达过程中,译员不仅要使用译语表达源语思想内容,更要使用译语介绍源语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如,“龙”的英译。虽然我们可以将“龙”翻译成“Dragon”,但是,“龙”这个词的文化内涵却并没有翻译出来。这时口译员为了实现口译表达的整体效果就需要对这个词做一番解释,从而让“龙”这个词在服务对象脑海中留下与说话人脑海中出现的相似甚至相同的印象。而之所以要对这个词进行解释,不仅关系到这个词本身,还关系到其他词所产生的表达效果,关系到整个口译的表达效果。
口译中的解释行为与笔译中的解释行为相似。但由于很大程度上受到语境影响,口译中的解释要灵活运用,切不可不顾场合,不顾交际的需要,为了解释而解释。有些情况下译员觉得需要解释的文化词汇,可能口译服务对象并不需要解释,这时口译译员就要根据服务对象的反映灵活处理。口译表达过程的解释性表达主要服务于口译的整体效果,但是,也体现了口译译员对语言关联性的关注。如果单纯从一个词汇的角度来看,也许将一个文化词汇,如“龙”,翻译成“Dragon”整个口译表达就已经顺利完成了。但是,如果将口译表达放在人类交际的语境中,我们可能就不能如此草率。口译表达中之所以要采用解释策略正是因为译员有着整体性价值取向的结果。
当然,口译表达过程中的解释不仅要根据语境适度使用,而且还应该考虑到口译译员自身的口译能力。如果口译员完成口译的能力不强,又要拿出精力来解释一些文化内容,那么这样的解释活动对口译表达的效果则可能会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是因为口译解释会占据译员的精力、记忆力和时间,从而让译员无法跟上说话人的讲话进度,记不住说话人讲过的内容。所以,解释活动不仅要根据语境灵活使用,而且还要量力而行。译员在口译表达过程中之所以要顶住压力,解释一些文化词汇,其根本目标是“使来自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交际双方借助译员的口头翻译能做到准确、有效、流畅的沟通”[20]。在口译表达过程中,我们对一些文化词汇进行解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口译整体效果的最大化,这是口译译员的全局观。这种追求与生态理性所提倡的价值是一致的。生态理性是以整个生态利益为目的的实践—精神活动,这里的“以整个生态利益为目的”,是指以人、自然、环境的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目的。在口译表达中,译员从文化的角度考量交际,使用解释策略完成口译表达,正是对口译生态的关注。
三、结论
口译表达策略是解决口译表达中的特殊矛盾的应对策略。在生态翻译理论视阈下,研究口译表达策略,我们发现在口译表达策略背后隐藏着的是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价值选择: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独立性考量与关联性考量、动态和谐与静态和谐。面对这些对立的价值,常见的口译表达策略表明口译译员在这些价值的选择上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而且这些价值追求与生态理性的追求不谋而合。译员在口译表达过程中追求口译的整体效果,而不自误于口译的局部最佳化陷阱;追求口译表达的动态效果,而不止于口译语言的静态效果;追求口译表达的关联性而不囿于口译表达的独立性束缚。这些就是口译表达策略背后隐藏着的口译价值追求,也是生态理性的内涵。endprint
参考文献:
[1]王德福.以学生为主体的口译引导式教学法——口译教学中采用不同译文的可行性研究[J].上海翻譯,2011(1):47-51.
[2]Pearsall Judy.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Z].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Blackburn Simmon.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Z].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5]胡庚申. 翻译选择适应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杨剑.论翻译价值取向[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6):140-142.
[7]王闻.文学翻译的感知特性传达与译者的诗学价值取向刍议 [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1):54-56.
[8]廖七一.现代诗歌翻译的“独行之士”——论苏曼姝译诗中的“晦”与价值取向[J].中国比较文学,2007(1):68-79.
[9]王煜.电影片名翻译的策略及价值取向研究[J].决策探索,2010(30):83-84.
[10]黄燕.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选择——兼论广告语翻译之价值取向[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8(2):115-120.
[11]姚斌.口译表达中的“变通”及其限度[J].中国科技翻译,2016,29(2)19-22.
[12]韩红.论英语口译员的素质要求与口译技巧[J].中国对外贸易,2010(24):250-251.
[13]威文琴.口译课和口译的简化技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3):7-12.
[14]滕亿兵,李云平.源语概括能力在口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培养方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s2):272-273.
[15]杜涵,张保培.具象与抽象——从文字和词汇看汉英思维方式的差异[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1):99-101.
[16]吴群.调整句界,整合语序——充分把握原文,有效落实译文[J].中国翻译,2003(2):79-84.
[17]刘翌.试论高校英语口译教学[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12):115-116.
[18]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5.
[19]Grice Paul. 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0]王斌华.口译:理论·技巧· 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吴晓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