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思想的发展和挑战

2017-09-12杨洁勉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大国外交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维日益创新,战略目标不断深化,战略规划逐步完善,战略任务更加明确。但是,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受到的来自各方的战略关注不断提升,承担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持续增加,因而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加强发展创新,特别要全面和有重点地确立战略重点,提高塑造周边和全球国际秩序的能力,处理好同关键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而创造更好的内外环境。

中国外交;外交战略;战略定位;战略思维

D820A003007

战略思维创新和战略规划的完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思维持续深化,战略规划不断进步,战略目标更加明确,战略运筹日益完善。而且,中国更加重视外交战略的国际磋商和协调,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成功增加了新的有利因素。中国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新时期之际,在制订和实施大国外交战略时,不仅需要进行积极的战略应对,更需要提升战略引领和塑造能力,及早占据战略先机,从而实现大国外交的战略目标。

一、 大国外交的战略定位

中国是一个正在不断迅速发展的国家,世界也正处于体系转型的关键期,在此双重巨变的背景下,中国在全球的战略定位具有高度的动态性。而且,战略定位问题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中国外交战略的成败。

1. 定位的内涵

在中國的外交安全思维中,“战略定位”关系到总揽全局的问题。中国学者蔡拓教授认为:国际定位“通常是指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角色、地位、作用的确认”①。英国学者巴里·布赞指出,国际定位在观念结构中就是一个身份建构的问题。身份一方面是自我认同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在与他者互动中形成的,甚至它本身就是国际关系进程的一部分。②作者认为,一国在全球的战略定位就是它对本国在当代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在全球事务中实现其战略目标能力的总体评估。

2. 定位的类别

关于中国的战略定位主要可分为中国对自己的定位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定位。当然,自定位最为重要,但是他定位却更能影响外部对中国的总体看法,从而也会影响到中国。

中国政府在不同的语境下对中国国家性质作过如下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共十四大以来的历届代表大会报告)。与此同时,一些中国政府官员在学术讨论中还强调中国“大而不强”“富而不强”“似强未强”“将强未强”等过渡期的特性。例如,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2015年6月4日在出席中国社科院举办的“《美国研究报告(2015)》发布式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新挑战”学术研讨会时指出:“中国处在大而不强、似强未强的阶段。”《傅莹就发展中美关系提建议:防止危机发生和失控》,参考消息网,http://www.cankaoxiaoxi.com/china/2015 0604/806180.shtml, 2015年6月4日。

中国学者关于中国外交战略定位的讨论比较踊跃,看法也不尽一致,有的对中国是“高定位”,有的比较“低姿态”。他们的主要看法有:陈玉刚认为要跳出权势思维而把中国定位为“世界上的一种和谐力量”。陈玉刚:《中国的国际定位:“和谐力量”》,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3日,第5版。蔡拓指出:“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蔡拓:《当代中国国际定位的若干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第121页。崔立如在谈到中国外交战略的自我角色定位时,强调应该突出“负责任的大国”。崔立如:《关于中国国际战略的若干思考》,载《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11期,第2页。王缉思的看法是复合型的:“中国的国际定位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国力最雄厚的发展中国家,但在经济发达程度、科技、教育、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同美国、欧盟和日本还有很大差距;(2)利益和影响迅速向全球扩展的亚洲大国,但并未能在亚洲发挥主导作用;(3)政治体制和价值体系独特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在经历深刻变革,领土尚未完全统一,受到民族分裂主义的威胁;(4)现存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受益者、参与者和改革者,同时受到西方主导的国际规则的制约。”王缉思:《中国的国际定位问题与“韬光培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载《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2期,第4页。

西方学者在中国的定位问题上莫衷一是。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指出:“作为众多国家中的一个重要国家在21世纪秩序中如何发挥作用,中国没有先例可循。”[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胡利平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293页。但总的来说,他们主要把中国定位为当代崛起的新兴大国、现实或潜在的超级大国、和美国共同主导世界事务的“两国集团”国家以及行将崩溃的“专制”“独裁”的共产主义国家等。美国学者沈大伟认为“中国在国际上只是其中一员,而不是国际上的外交大国”David Shambaugh, China Goes Global: The Partial Power,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欧洲学者乔纳森·霍尔斯拉赫在《中国与亚洲将有一战》中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其追求的核心利益与和平崛起背道而驰,具有严重的安全和军事后果。Jonathan Holslag, Chinas Coming War With Asia,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5.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中国的外交战略定位是: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争取使国际体系和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3. 战略定位和战略思想endprint

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和实践中,战略定位和战略思想互为因果和相互作用。中国外交的战略思想,即中国对自身和世界关系互动的总体思路,主要由全球战略思想、地区战略思想、国别战略思想和领域战略思想等要素组成。杨洁勉:《中国外交理论和战略的建设与创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76页。

中国外交的全球战略思想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视全球治理、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建设工作,提出超越历史老路的“新型大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等等。中国的地区战略思想主要是“近交远友”,在周边地区倡导和践行“亲、诚、惠、容”四字箴言,在其他地区强调合作共赢,并且以“一带一路”为纽带将其连成一片。中国在国别战略上主张“结伴不结盟”,以各种伙伴关系特别是战略伙伴关系引领发展。中国在领域战略上强调循序渐进的制度和规范建设,提高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照顾它们的利益,等等。

二、 战略思想的发展创新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发展创新是指在新时期内根据形势发展和任务变化而产生的新的战略思想和新的战略规划,大体上包含战略目标的深化、战略理念的创新、战略布局的拓展和深化、战略思维的国际交流四个方面。

1. 战略目标的深化

首先,战略目标更加明确。中国反复强调外交的战略目标就是“两个维护”,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②③《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411/29/c_1113457723.htm, 2014年11月29日。。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方面,习近平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外交同安全和发展等视为一体,强调三者之间的互动和联动关系以及共同目标。在“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方面,习近平强调:“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要重视各种风险和挑战,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②

其次,战略目标更成体系。为了更好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习近平又先后提出了“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亚太共同体”等系列“共同体”,并逐步将它们整合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第三,战略目标更加务实。外交战略目标既要远大但也要务实,这是由外交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战略目标又逐步细分为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一带一路”建设、周边外交建设、发展中地区合作等,从而使宏大的战略目标有抓手、能落地、有实效。

2. 战略理念的创新

首先,战略理念更具前沿性。中国外交历来强调顺应时代潮流。习近平指出:“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主动谋划,努力进取。”③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开幕致辞中满怀豪情地指出:“让我们以杭州为新起点,引领世界经济的航船,从钱塘江畔再次扬帆启航,驶向更加广阔的大海!”《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开幕辞》,载《人民日报》,2016年9月5日,第3版。事实也正如此,国际舆论高度关注杭州峰会,普遍认为这是二十国集团历史上成果最为丰富的一届峰会,会议主题议题和成果有雄心、有视野、有创新,具有开创性、方向性、标志性意义,为摆脱当前世界经济困局提供了新思路,为深化国际经济合作指明了新方向,体现了中国广阔的战略视野,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博大气度胸怀。王毅:《为世界经济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载《人民日报》,2016年9月20日,第7版。

其次,战略理念更具针对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战略理念是对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的回应。面对全球治理和国际体系及国际秩序的新挑战,习近平强调:“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全球治理规则体现更加公正合理的要求离不开对人类各种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3/c_1116812159.htm, 2015年10月13日。面对世界上反全球化、去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思潮,习近平以大无畏的气概指出:“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7年1月17日,达沃斯),载《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第3版。

第三,战略理念更具道义性。中国坚持公平正义和合作共赢的國际关系原则,在外交战略上十分重视道义和道德。习近平多次强调指出:“做好外交工作,胸中要装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④《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载《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6日,第1版。,“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⑤《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ttgg/201411/29/c_1113457723.htm, 2014年11月29日.。endprint

3. 战略布局的拓展和深化

中国历来信奉“先谋于局、后谋于略,略从局出”的战略布局思想。2013年10月,中央召开建国以来首次——至今也是唯一的一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其主要任务就是:“总结经验、研判形势、统一思想、开拓未来,确定今后5年至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明确解决周边外交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④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在“新形势下不断拓展和深化外交战略布局”的要求。⑤

对于习近平拓展和深化中国外交的全方位战略布局的实践和理论,国务委员杨洁篪在2017年初作了如下总结:“习近平总书记以宏大的战略思维,谋划运筹外交工作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共出访24次,访问48个国家,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外交为舞台,以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为主要路径,以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为开拓方向,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对外合作重要渠道,实现对五大洲不同类型国家元首外交的全覆盖、对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的全覆盖,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均衡、整体推进,开创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杨洁篪:《在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思想指引下不断开创对外工作新局面》,载《人民日报》,2017年1月14日,第7版。

4. 战略思维的国际交流

外交战略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国际性。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性大国,非常重视外交战略思维的国际交流。习近平在战略思维的国际交流中强调兼听则明和兼收并蓄。在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方面,习近平同普京保持密切和深入的交流。2013年3月,习近平把俄罗斯作为其担任国家主席后出访的第一站。他在同普京总统会谈时强调:“中俄互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两国外交全局和对外关系中都占据优先的战略地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依然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中俄要更加紧密地加强全方位战略合作。”此后,中俄在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成果及其所代表的国际秩序方面的战略协商和协调得到进一步加强,两国还在全球和地区层次上进行富有成效的战略协调,增强了中俄在世界上的战略引领作用。此外,中国还与欧盟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在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发展问题及南南合作方面的战略协调。

三、 充分认识和积极应对挑战

中国在今后数十年内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并将加快从全球大国向全球强国的历史性过渡。与此同时,中国大国外交的战略环境、战略任务、战略能力和战略意识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1. 战略环境新挑战

首先,国际形势变化特别是亚太国际关系矛盾叠加将对中国形成更多和更大的战略影响。世界和地区的经济、政治、安全、社会等板块相互挤压而形成时代张力,正在日益向中国聚焦。中国作为处于上升期的新兴大国,面临来自各地区和领域的战略新关注和战略新压力。

其次,国际格局变化特别是美国的战略收缩将对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提出更高和更多的要求,如要求中国填补美国在经济全球化、气候变化和中东地区等留下的“领导空白”,又如要求中国接受“中美共治”的呼声日高。中国需要对意愿和能力、目标和可能、远期和近期等进行综合平衡和战略抉择。

第三,中国面临内外安全的双重挑战。一方面,中国在台湾问题、领土(海)争端、核导扩散、朝鲜半岛危机、恐怖主义、颜色革命、金融危机、能源供应、疫病灾难等问题上都需要有新的战略认识和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国际问题国内化和国内问题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加强。中国将面临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国内改革的攻坚期和社会变动的活跃期所叠加的复合挑战,在应对内外挑战方面的任务尤为复杂和繁重。

2. 战略任务新挑战

首先,中国将需要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有形的公共产品。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进《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南南合作中,需要提供更多和更优的国际公共产品。而且,中国在从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的历史性过渡中,将需要承担从发展中国家“毕业”后对发展中国家的义务和责任,也将面临发达国家所要求的“对等”义务。例如,中国在南南合作、“一带一路”、中非合作和“16+1”(中国和中东欧的合作)等众多的国际合作机制中提供更多的资金、援助和劳务等。

其次,中国将需要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无形公共产品。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时间不长,参与全球治理的经验尚不丰富,拥有地区合作的主导权并不完全,提供无形公共产品的条件不够成熟。在此背景下,中国更需要通过战略规划和战略准备,在发展理念、管理机制、科技创新、政治引导、外交斡旋和安全保障等方面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争取在可能的条件下向世界提供更多的、前瞻性的无形公共产品。

第三,中国将需要进一步夯实大国外交的国内战略基础。其一,强本固原。中国在转型期和过渡期特别需要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中国在“后小康社会”就更加需要凝聚举国上下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成为在信息时代、多样文化和多元社会的主旋律和主方向。其二,加强共识。外交问题与世界形势紧密相连,国际问题又是变化无穷,而且中国在刚进入大国外交阶段时势必面临不同的国内看法。因此,中国特别需要在外交的战略定位上形成共识,从而更好地完成外交的战略任务。其三,机制改革。中国外交的战略任务变了,中国外交的体制机制改革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外交体制机制改革又同国内其他的体制机制改革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任务的緊迫性和改革的复杂性两者相交,加重了外交体制机制改革任务的艰巨性。

3. 战略能力新挑战

首先,中国在战略设计能力方面需要提高自身的系统和动态能力。在中国奉行反对型或追赶型外交战略时,目标相对清晰,任务也比较明确。例如,在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方面,中国的战略能力主要表现在伸张正义和反对霸权方面。但是,在未来全球治理、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方面,中国需要具备更加全面和长远规划的能力。中国在其他地域和领域方面的情况大致也是这样。为此,中国的战略视野必须超越当前的实力和能力,以前瞻的战略能力去提出建设性和可操作的战略规划,这是中国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拥有的能力。endprint

其次,中国在战略实施能力方面需要逐步提高和不断完善。一是要增加实践的磨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练历和经验都还有限,还需要更多的大国外交实践,以大国视野看待中国的对外关系,以大国责任处理与中小国家的关系,以大国身份与其他大國进行互动。二是要提高理论的建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正在逐步积累,初步具备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建设的基本条件。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在理论指导实践和理论转为实践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三是要发挥体制机制的作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困难重重,因而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的体制机制优势,在内外统筹、各方协调、团队作用和集中聚焦等方面提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实施能力。

第三,中国在国际战略沟通能力方面需要提高共商意识、加强机制建设和实现共建目标。一是提高共商意识。中国在设计和实施外交战略时,不仅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和自身利益,而且还应该考虑到国际社会和有关地区、国家的因素,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尽可能地进行沟通和协商,从而在外交战略上增信释疑。二是加强机制建设。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战略伙伴关系的布局,今后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巩固和提升。中国已经同主要发达国家建立了战略对话机制,如建立于1998年的中国欧盟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起始于2004年的中美战略对话机制,以及中法战略对话机制(2003年)、中英战略对话机制(2005年)、中德战略对话机制(2015年)和中日战略对话机制(2005年,2011年起中止)等。此外,还有建立于2004年的中俄安全战略磋商机制和始于2008年的中印战略对话机制(副外长级)等。今后不仅需要深化同发达国家的战略对话,还要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对话,增加战略对话的代表性和前瞻性。三是实现共建目标。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大国外交中需要加强对世界事务和全球治理的战略设计和实施,因此需要在此进程中加强与有关各方进行共同设计和共同实施,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面临的新任务,中国的有关实践经验还不丰富,思想理论准备只是刚刚开始,政策举措也不够完善,因而需要重点加强和努力。

4. 战略意识新挑战

首先,增强“大国责任”意识。在当代世界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之时,中国的“大国权利”意识普遍提高,举国上下一致要求更好地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增加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规制权。但是,在中国“大国责任”问题上具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亟须统一到习近平关于中国“大国责任”的重要讲话精神上,充分认识到“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28/c_1114794507.htm, 2015年3月28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中国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责任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实现从意识到现实的转变。

其次,增强“大国义务”意识。在相当程度上,“义务”意味着单向付出而不求回报。2013年3月,习近平访非期间首次提出正确义利观。当年10月,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6日,第1版。习近平2014年7月4日在首尔大学的演讲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正确的义利观。他指出:“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国际关系中,要妥善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政治上,要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经济上,要立足全局、放眼长远,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的演讲》,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7/04/c_11114680 87.htm,2014年7月4日。在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中,“国际义务”的内涵和外延将会有更大的拓展,需要举国上下的共识,从而为履行中国的大国国际义务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三,增强“大国贡献”意识。大国在国际关系中起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贡献意识是多方面的。一是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中国在国力和影响有限时,对许多国际问题应当而且也只能采取相对“超脱”的态度,以便集中精力应对和解决最紧迫、最直接的问题。但是,在内外条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时,中国的大国外交要有更多的参与和担当。二是要有强烈的“贡献”意识。对于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中国在做出贡献时,需要切切实实地准备和付出,有时还要做出巨大牺牲。中国在增强“贡献”意识时,还要逐步培育社会的共识和支持,使“贡献”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方向,而不是被迫承担的大国责任和义务。三是要有强烈的“宣传”意识。对外宣传、对外公关和公共外交等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点和难点,中国在一些重大外交问题上受制于“多做少说”和“只做不说”的传统思路,因而不能与国内外民众进行充分的沟通,从而影响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完全取得预定的成果。总之,中国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要更加重视大国的“宣传”意识,使之在未来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和影响。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国外交战略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绘画
多想记住你的脸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