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关何处

2017-09-12朱学东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所感乡关格式化

朱学东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1921年1月,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故乡》里,这样写下了对阔别二十年的故乡的纠结。

相比先生所看到的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么多年之后,宽阔的马路、整齐的厂房、拥堵的交通、操着各种方言底色普通话的来来往往的人群,繁华热闹,是我故乡的时代特色。

我的故乡是进步的、崭新的,是现代中国的一个缩影。

不过,这进步、崭新的故乡,也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故乡了。而且,它正以游子无法理解的速度,继续更新。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迅速压过了对古老传统的尊崇,除了游子和老人,越来越多故乡的年轻人欢迎这种变化的到来。

新是有代价的。当我站在旧石桥上,指着污臭呜咽远去的河流,得费劲地向别人解释:我小时候就在这桥上,在河边的杨树上,往这河里跳跃游泳,清澈的河水渴了就可以喝,这绝不是谎言。如今的故乡和全国各地一样,日新月异,目力所及处,必有塔吊工地,路和建筑千篇一律,越来越像城里,甚至连民风也渐失淳朴,变得与城里一样冷漠势利了。

“格式化。”我的朋友用了这个词语,总结了故乡乃至整个中国的进步与崭新。“格式化”意味着清零,意味着全新的开始,另一面则是与传统的割袍断义。

故乡的人们,他们也有追求现代生活和城市文明的权利。一个自己追求幸福生活远离了故乡且难得回去的人,又有什么理由对故乡指手画脚干涉他们的生活?“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先生沉郁的笔调,或许就是提前对现代化、城市化代价的一种无奈的指示。

“大多数人主要知道一个文化、一个环境、一个家,流亡者至少知道两个。”萨义德这样说。所以,漂泊的人,方知弦断无根之苦;热爱故乡的人,方知失去故乡的痛。“格式化”的现代化城市,能从物理形态上对故乡做外科手术式切割,但却无法清除人们情感上对传统的依恋。失去故乡之后,每一个人,迟早都会成为精神上的流亡者。

当变化注定无法阻挡的时候,我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提醒故乡的主政者、建设者,少一点建功立业的追求,不要动辄胸怀国际化大都市的宏梦,多一点为祖上为子孙留一片净土的念想,手下留情,推土机下留情,不要重蹈前辙;不要只顾向前狂奔,也要时不时地停下来,看看来时路,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往何处,对历史和未来多些敬畏。

每一座祖坟、每一座老的建筑、每一个自然村落的形成,或横卧着祖先的尸骨,或横躺着过去的灵魂。有它们在,香火就会旺盛,宗族就会繁衍,历史就能传承,后世之人就不会是无根之木、断线的风筝;有它们在,那些漂泊的灵魂回家时也不至于迷失方向。

点评

这是一篇极有文化底蕴的文章。标题“乡关何处”化用唐代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来,其中蕴含的伤感之情,可谓溢于言表,但凡有文化底蕴者均不难悟出。正文中更是继续秉承标题的浓浓文化味,先以鲁迅先生久负盛名的《故乡》中堪称有“黍离之悲”的句子,将读者带入对故乡的深沉的思考中。继而,作者畅谈对自己故乡的认识,其中虽有对故乡发展的欣慰,但更多诸如“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迅速压过了对古老传统的尊崇”“新是有代价的”等语句,表达出的是对故乡“城市化”某种的擔忧。缺少了文化,就会成为精神上的流亡者,该文可说是为某些热衷于“格式化”的当政者敲响了一记警钟。endprint

猜你喜欢

所感乡关格式化
现代人守则:昏死之前请把手机格式化
送“君”千里路 语尽“意”无穷——听周丽蓉老师“最后一课”所感所思
说出你所想,写出你所感
我欠乡关一首诗
中秋夜雨
我的梦在秋天里有点凉
“能动课堂”的所思所感
格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