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为学生做个走心的教育人
——记《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微课设计的教学实录

2017-09-12重庆市第二十三中学校刘玉富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受力微课探究

□文/重庆市第二十三中学校 刘玉富

甘为学生做个走心的教育人
——记《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微课设计的教学实录

□文/重庆市第二十三中学校 刘玉富

为了让初二的学生更好理解物理的压力作用效果,我决定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为课题设计5分钟微课。从逐渐深入探究教学设计到物理教具的发明创造,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教学如同磨豆汁的匠心人,只有用心反复研磨才能出来又香又醇的豆汁。每一次的成功看似是偶然,实则是必然,无心者错失机会,有心者善抓机会、创造机会。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我们反复修改微课设计,其实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所以做师就要做个专为学生走心的教育人。

经过对初二物理《压力的作用效果》一课的课本反复阅读后,静思设计思路,决定以ppt为模板,设计教学流程,然后采用录课软件记录微课。

第一次微课教学设计流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同学们,本次探究实验的目标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决定因素。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控制变量法。下面我们开始实验。

二、实验探究

【动作】呈现第一张ppt图片,如图1所示。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泡沫,当用手指给它一个压力时,泡沫发生形变,泡沫的形变大小可以反应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力越大,泡沫的形变越大,则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

【教师】如果我们将一块砖轻轻平放在泡沫上(图乙),泡沫凹陷了一点,说明砖对泡沫的有一个压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如果在砖的上面再叠放另外一块砖(图丙),泡沫发生较大形变,说明砖对泡沫产生更大的压力作用效果。那么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停留一段时间,激发学生思考或讨论)

【教师】比较两次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在受力面积相等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教师】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是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果将砖的棱着再放在泡沫上(图丁),我们会发现泡沫发生较大的凹陷,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再次停留一段时间,激发学生思考或讨论)

【教师】比较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在压力相等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综合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一个什么结论?

【学生】在受力面积相等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在压力相等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三、第一次教学设计的反思

1.教学没有引入显得非常生硬,没有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好似“填鸭式”地教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不符合“物理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精神。

2.本实验,由于只用一块泡沫,两块砖,进行控制变量法实验探究,不利于学生直观实验比较得出结论,针对性地实验教学目的不明显。

所以自我总结这次是一次失败的微课教学设计。

针对发现的问题,我积极地进行大刀阔斧地改进教学设计,从而第二次的微课设计出炉了。

第二次微课教学设计流程

前准备一个ppt,一钵细干沙,钉有四个钉子角的小木板,一个大的砝码。

一、新课引入

播放ppt两张幻灯图片,开始教学。

【教师】同学们,来看这两幅图。两个大小差不多的小孩,一个穿着雪地靴站在雪上,陷得比较深;另一个踏着滑雪板站在雪上,几乎没有陷进雪里。为什么一个陷进雪里而另一个不陷进呢?

【学生】(思考一会儿)

【教师】同学们,如果你们用一只手的两个指头顶着一只短的铅笔,容易发现:与笔尖接触的指头比与笔尾接触的指头感觉疼一些,为什么会疼痛感不一样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做个探究实验。

二、实验目的和方法介绍

【教师】:同学们,本次实验的目标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决定因素。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控制变量法。下面我们开始实验。

三、实验探究

【教师】同学们,当手指用力压沙时,手指陷进沙里,凹陷的深度可以反应压力的作用效果的明显程度。

【教师】当用这个特制的小方桌轻轻放在细沙上时(图乙),方桌的四只脚少量地凹陷入沙里,说明方桌对沙的压力产生一个作用效果。

【教师】如果在方桌的上面再叠放一个质量较大的砝码时(图丙),可以发现四只脚凹陷得更深,那么比较这两次试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相互讨论)

【教师】比较这两次实验,可以发现在受力面积相等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那么压力作用效果是否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呢?

【教师】如果将方桌的桌面倒置放在沙上面时(丁图),我发现方桌使沙凹陷的程度微乎其微,这个一次和三次试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相互讨论)

【教师】经过讨论,可以发现:在压力相等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那么综上试验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学生】综上试验,我们发现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在受力面积相等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在压力相等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四、第二次教学设计后的反思

1.新课引入的生活小实验,仔细分析发现有问题,这两个例子只印证:压力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没有印证跟压力大小有关,重复设计不够好。

2.在将砝码放到桌子上时,如果不是轻放,桌子陷进沙的程度不同,反而误导学生,达不到控制变量,甚至不容易得到结论。

3.当桌面倒置放到沙里时,细沙不易凹陷,学生就容易得到错误结论。

针对第一、二次微课发现的问题,我仔细反复思考,在重新教学设计时,一次灵感发明创造了新的教具,也设计出满意的教学设计。

第三次微课教学设计流程

课前准备,微课ppt、两块长约15cm的包装带,一盒钩码、一根直气球、一个铁架台、一根长约为50cm的细铁丝和竹片。

一、新课引入

播放ppt两张幻灯图片,开始教学。

【教师】同学们,如果用手的两个指头顶住铅笔。为什么一只手的两个指头顶着同一只铅笔,顶笔尖的指头会感觉疼,而顶笔尾的指头不会感觉疼?

【教师】再来看第二幅图片,大桥为什么有一个限重20吨的标志呢?严重地超重后,为什么容易出现桥毁车损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做个探究实验。

二、实验目的和方法介绍

【教师】同学们,本次实验目标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决定因素。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控制变量法。下面我们开始实验。

三、实验探究

【教师】同学们,当手给气球一个压力时,气球发生形变,气球凹陷的深度可以反应压力的作用效果的明显程度。

【教师】如果我们将一根包装带两端挂两个钩码轻轻放在气球上时(图甲),气球发生微小形变,说明包装带对气球压力产生一个作用效果。

【教师】如果我们将一根包装带两端挂六个钩码轻放在气球上时(图乙),包装带与气球接触的地方发生较大形变,这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更加地明显。那么比较这两次试验会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相互讨论)

【教师】综合上面试验,可以发现:在受力面积相等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师】如果将铁丝两端挂六个钩码轻放在气球上(图丙),我们会发现铁丝与气球接触的地方发生非常大的形变,这个一次和三次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相互讨论)

【学生】由试验可得:在压力相等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教师】综上实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受力面积相等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在压力相等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刚才铅笔对两指头的压力相同的情况下,与笔尖接触的指头的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所以会感觉疼。货车轮胎与桥的受力面积相同时,货车装的货物越多,重力越大,对桥的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越明显,所以容易造成桥毁车损的现象。希望同学们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多联系生活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第三次教学设计后的反思

1.本堂微课的引入设计,从无到有,从考虑单一和重复引入到考虑到了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的两种情况,合理设计教学,为探究实验埋下伏笔,引入自然合理,同时在微课后段也考虑了问题的及时反馈,环环相扣,紧扣主题。在此经历过程中,虽然看来辛苦,但是收获的不仅是自己的教学成果,更多地看到学生一个个地理解的教学效果,才是最大的收获。

2.从“砖压泡沫”实验,到“桌陷沙”实验,再到“钩码钩压气球”,通过反复的微课教学设计,深入思考,无意间发明创造了物理教学教具,表面看是偶然,实则必然,我们教师只有做有心人的教师,才能善于抓住机会或者创造机会。有位科学家说过“人类文明就好比一个圆圈,人类进步其实就是不断地把这个圆圈变大。而科学家和发明创造者每一次的发明创造就好比在这个圆圈的边缘上凸了一个微凸点,无数个凸点就构成了人类进步。”

3.经过三次同一课题的微课设计,让我明白要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实验准备充分,而且还要积极思考,反复琢磨,才能上好每一堂优质的微课,当然学生的收获也非常大,这才适合一名教师的纯情教育精神,就如陶行知教育家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出去。”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忘“初心”,专心研磨教学,诚心育好祖国下一代。

4.随着送走一届届的学生和教龄的增长,我们或多或少地认为自己就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教师,甚至不带半本书上课堂,一支粉笔就是一节课,虽然我们教龄一天天地涨,可是我们的教学经验和学生喜欢的教学效果是否就一定相符呢?回想我们才从大学毕业时的那一颗颗“教育初心”,学生是如此地喜欢,即使没有多少教学经验,但是仍深得学生喜爱,俗话说“信其师,听其道”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当我们有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教龄的时候,少有一些教师深得学生喜爱,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或多或少地忘了我们的“教育初心。”让我们以不变的“初心”对待我们教育工作,以新视野去看待我们的学生,以新视觉去审视我们教学内容,以新教学手段驾驭我们的教学,以工匠的精神揣摩教材、潜心教学,试问:“还有谁?不受学生爱戴和喜欢呢?”◇

猜你喜欢

受力微课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与鸟相撞飞机受力几何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关于满堂支架受力验算的探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