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灌肠联合艾灸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09-12高仁绩杨第芳马秀娟

重庆医学 2017年23期
关键词:艾灸灌肠盆腔

高仁绩,杨第芳,马秀娟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产科 400700)

中药灌肠联合艾灸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高仁绩,杨第芳,马秀娟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产科 400700)

目的 探讨中药灌肠联合艾灸治疗盆腔瘀血综合征(PCS)的临床疗效。方法 1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采用中药灌肠,联合组采用中药灌肠联合艾灸。均于月经干净5 d后开始施治,连续至下次月经。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并进行3个月经周期的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疼痛程度,测量盆腔静脉暗带内径和静脉血流速度;进行下腹胀痛、刺痛或坠痛,腰骼疼痛,性交痛,痛经,白带多等症状评分,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记录复发情况和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联合组综合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84.85%(χ2=5.867,P<0.05);治疗后联合组VAS评分、下腹胀痛、刺痛或坠痛、腰骼疼痛、性交痛、痛经、白带多等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联合组盆腔静脉暗带内径小于对照组,静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联合组全血黏度(低切、高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全血还原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在3个月经周期的随访中,联合组复发率为28.79%,低于对照组的46.97%(χ2=4.637,P<0.05);未发现与中药灌肠或艾灸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灌肠联合艾灸外治PCS患者,临床安全、有效,是值得采用的中医保守疗法。

盆腔淤血综合征;中药;灌肠;艾灸;中医外治

盆腔瘀血综合征(PCS)是导致慢性盆腔痛的重要原因,占30%左右,表现为下腹盆腔坠痛,低位腰背疼痛,经前及久立后加重,深部性交痛,性交后疼痛,月经量多,白带增多等,发病原因与盆腔局部血管、体循环、力学、内分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1-2]。药物保守治疗是最常用方,仅为对症治疗,包括抑制卵巢功能药物、改善血管张力药物、自主神经调节药、镇静剂等,可改善症状,但难以控制复发,且不良反应明显;除此之外还有介入治疗和多种手术疗法等,药物和手术疗法效果均不肯定[1,3-4]。

根据其临床表现中医学者将其归为“妇人腹痛”,多因寒湿滞留于胞宫,阻遏气机,经络阻滞,瘀滞胞脉所致[5]。中药灌肠,药物通过直肠黏膜吸收,直达病变部位,药效浓度在盆腔达到最高,作用最强,且维持时间长;艾灸具有温经散寒利湿、活血通络、消肿散结作用,能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减少组织粘连,促进炎症吸收,增强杀菌作用等;二者均是中医外治慢性盆腔痛的安全、有效手段,且中医药多种手段联合使用可提高临床疗效[6]。本研究笔者观察了中药灌肠联合艾灸治疗PCS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计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140例,均来源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本院妇科。按SAS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70例。对照组,年龄24~43岁,平均(33.7±6.4)岁;盆腔痛病程6~29个月,平均(16.7±8.1)个月;平均孕次(2.43±0.61)次,平均产次(1.47±0.48)次。联合组,年龄25~45岁,平均(34.2±6.9)岁;盆腔痛病程9~35个月,平均(17.2±8.5)个月;平均孕次(2.50±0.64)次,平均产次(1.52±0.59)次。两组患者年龄、盆腔痛病程、孕产次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会员审查并同意。

1.2 诊断标准[7](1)有下腹盆腔坠痛、低位腰痛、性交痛、瘀血性痛经、白带多、月经量改变等表现;(2)妇科检查,可见子宫颈肥大,质软呈紫蓝色,子宫体增大而软,呈后位,触诊附件区有柔软的增厚感,界限不清,但无明显压痛;(3)辅助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盆腔静脉增粗或迂曲扩张,甚至呈“串珠样”或“蜂窝状”,盆腔静脉暗带内径大于0.5 cm或盆腔静脉造影显示造影剂流出盆腔时间大于20 s;腹腔镜检查可见宫后倾、肥大,淤血呈紫蓝色,双附件也呈紫蓝色,卵巢静脉迂曲扩张,呈蚯蚓状。临床症状+体征,并结合至少1项辅助检查进行确诊。

1.3 纳入标准 (1)均符合PCS诊断标准,且经彩色多普勒超声(96例)或腹腔镜(44例)进行确诊;(2)年龄20~45岁;(3)近4周未采用任何中西医治疗措施;(4)同意采用保守,配合本方案的灌肠和(或)艾灸治疗,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经B超等辅助检查证实为子宫肌瘤、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肿瘤、泌尿生殖器系统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疼痛;(2)月经周期不规律者,妊娠期妇女、准备妊娠者;(3)合并有心、脑、肝、肾、消化、血液、内分泌等系统严重疾病需要紧急治疗者;(4)合并痔疮、肛裂等肛周疾病者。

1.5 剔除、脱落和中止标准 误诊、误纳,无任何检测记录者,依从性差,患者无法联系者等作剔除、脱落处理;因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或个人意愿主动退出作中止处理;观察过程中因病情变化而变更治疗方案者,试验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者作中止处理。

1.6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中药灌肠,药物组成:益母草30 g、鸡血藤30 g、川芎20 g、延胡索20 g、路路通20 g、桂枝20 g、香附20 g、水蛭5 g、丹参20 g、橘核30 g、苍术20 g、甘草20 g,饮片由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1剂/d,由本院制剂室将上述药物统一浓缩至100 mL/袋,用时加热至38 ℃左右,患者自行在家采用一次性输液器外接导尿管,插入肛门15~20 cm,将药液注入,睡前保留灌肠2~4 h,于月经干净5 d后开始使用,连续使用至下次月经。联合组,采用中药灌肠+艾灸。中药灌肠同对照组,艾灸疗法,选穴:神阙、关元、气海、八髎。艾条(南阳市卧龙汉医艾绒厂生产),在距离皮肤3 cm处进行温和灸,以温热不烫,皮肤稍有红晕为度。每次灸1 h,于月经干净5 d后开始施灸,每天1次,连续至下次月经。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1.7 观察指标 (1)主要疗效指标,①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感受最痛、不可忍耐的程度,患者以自己的痛觉来判断疼痛情况,并划线,医生采用尺子测量记录患者疼痛情况,疼痛程度:轻1~3分,中4~6分;重7~10分。于月经第1天进行评价,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②盆腔静脉暗带内径和静脉血流速度:采用彩色多普勒盆腔检测,于月经干净后5 d进行检测,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2)次要指标,①症状评分,对下腹胀痛、刺痛或坠痛,腰骼疼痛,性交痛,痛经,白带多等按无、轻、中、重程度分别记0、2、4、6分,于月经第1天进行评价,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②血液流变学指标:于月经干净后5 d,空腹抽取静脉血4 mL,肝素抗凝,采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流变仪检测,治疗前后各1次;③复发情况:进行3个月经周期随访,记录VAS评分,计算复发情况。复发定义为VAS评分较治疗结束时升高1个等级,即无疼痛转为轻度疼痛,或轻度疼痛变中度程度,以此类推。(3)安全性评价: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并进行药物相关性分析。

1.8 疗效标准 综合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临床制订,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白带量正常,B超复查盆腔内迂曲管状暗区消失,盆腔静脉血流正常。显效:临床症状评分减少大于或等于70%,盆腔内迂曲管状暗区范围缩小或最宽处内径缩小,盆腔静脉血流基本正常;有效:临床症状评分减少大于30%,但小于70%,盆腔静脉血流指标有所改善,盆腔内迂曲管状暗区范围有变小;无效:未达到上述有效指标者。

2 结 果

2.1 两组完成情况 对照组剔除2例,脱落2例,中止0例,完成66列;联合组剔除3例,脱落1例,中止0例,完成66例。

2.2 两组患者综合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联合组综合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为84.85%,联合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6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综合临床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和症状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两组VAS、下腹胀痛,刺痛或坠痛,腰骼疼痛,性交痛,痛经、白带多等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较,联合组上述指标评分下降更为显著(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症状评分比较分)

a: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b: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静脉暗带内径和静脉血流速度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盆腔静脉暗带内径和静脉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盆腔静脉暗带内径变小,静脉血流速度增快(P<0.01);治疗后联合组盆腔静脉暗带内径小于对照组(P<0.01),静脉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1),见表3。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低切、高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全血还原黏度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联合组上述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4。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静脉暗带内径和静脉血流速度情况比较

a: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b: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

a:P<0.01,与治疗前比较;b: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6 两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在3个月经周期的随访中,对照组复发31例,复发率为46.97%,联合组复发19例,复发率为28.79%,联合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4.637,P<0.05)。

2.7 安全性评价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未发现与中药灌肠或艾灸相关不良反应。

3 讨 论

中药灌肠是历史悠久的中医外治法之一,灌肠药物有效成分可通过肠壁组织半透膜功能进行选择性吸收,也可通过直肠富有的静脉丛进行吸收,同时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灌肠给药避免了消化液对药物分解破坏,也减轻了药物的肝损伤风险。对于盆腔疾病,中药还可能通过黏膜直接吸收、弥散、渗透到盆腔组织,从而在局部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有利于疾病的快速缓解与康复,中药灌肠是治疗盆腔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8]。

本组灌肠中药方中,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鸡血藤活血舒筋、养血调经,川芎、延胡索、香附行气消滞,化瘀通络,桂枝温经散寒通络,水蛭破血逐瘀、通经消瘕,丹参活血祛淤、通经止痛、橘核理气、散结、止痛,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活血散寒,行气止痛之功。益母草中生物碱类、二萜类、环形多肽类等成分具有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抗血栓、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9]。延胡索主要有叔胺碱、季铵碱及酚性叔胺碱等生物碱,具有镇痛、抗炎、解痉、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理作用[10]。丹参中主要含有丹参酮和丹酚酸,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黏稠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小板活化、抗血栓形成、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11]。川芎主要为挥发油、酚酸类的阿魏酸、川芎嗪等,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氧自由基、抗炎、镇静、镇痛等作用[12]。水蛭主含蛋白质和氨基酸,具有较强的抗凝、抗血栓作用[13]。桂枝主要含有挥发性成分、有机酸类、香豆素类等,除抑菌、抗炎、抗过敏外,还具有较好的镇痛、镇静、抗惊厥、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等药理作用[14]。

艾叶芳香,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痛作用,其燃烧可产生芳香油、精油及光热辐射对机体产生调节作用,能发挥抗菌、抗病毒活性,免疫调节作用,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状态,调节血液流变学作用[15-16]。艾灸神阙能温阳散寒止痛,通经行气;关元能培补元气,行气止痛;气海益气助阳,调经止痛;八髎行气活血止痛。

本研究显示,采用中药灌肠+艾灸治疗PCS患者后,其VAS评分、下腹胀痛、刺痛或坠痛,腰骼疼痛,性交痛,痛经,白带多等评分显著下降,盆腔静脉暗带内径变小,静脉血流速度增快,全血黏度(低切、高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全血还原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改善,上述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单纯的中药灌肠,治疗后联合组综合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97%,高于对照组的84.85%,提示了二者的联合使用提高了临床疗效。同时经过3个月经周期的随访,联合组复发率为28.79%,低于对照组的46.97%,说明了二者的联合使用疗效更为持久,能减少复发。

综上所述,中药灌肠+艾灸外治盆腔淤血综合征患者,临床安全、有效,是临床值得采用的中医保守疗法。

[1]肖喜荣,李斌.盆腔淤血综合征与慢性盆腔痛[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3,29(3):167-170.

[2]Phillips D,Deipolyi AR,Hesketh RL,et al.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etiology of pain,diagnosis,and clinical management[J].J Vasc Interv Radiol,2014,25(5):725-733.

[3]丁卫红.盆腔淤血综合征的诊治进展[J].河北医药,2012,34(17):2670-2672.

[4]Tu FF,Hahn D,Steege JF.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associated pelvic pain:a systematic review of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Obstet Gynecol Surv,2010,65(5):332-340.

[5]杨莉.中医辨证治疗盆腔淤血综合征体会[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430-1432.

[6]王春环,李维民,刘秀云,等.中医外治法在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2016,48(2):83-85.

[7]张惜阴.实用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03-608.

[8]袁红霞,朱静妍,邹思颖,等.复方毛冬青液保留灌肠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痛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3,34(10):1613-1615.

[9]张雪,宋玉琴,杨雨婷,等.益母草活血化瘀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5,38(2):214-217.

[10]李荣,蔡青青,牛彦兵,等.生,熟延胡索饮片药理作用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9):133-137.

[11]马丙祥,董宠凯.丹参的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药房,2014,25(7):663-665.

[12]张翠英,章洪,戚琼华.川芎的有效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0):2264-2266.

[13]杨洪雁,杜智恒,白秀娟.水蛭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3):128-133.

[14]许源,宿树兰,王团结,等.桂枝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3,36(4):674-678.

[15]陈向华,张国有,周美启,等.艾灸的现代药学与药理学研究探析[J].中国针灸,2009,29(5):428-430.

[16]谭琳蓥,刘慧荣,吴焕淦,等.艾灸疗法活血化瘀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2):272-274.

高仁绩(1984-),主治医师,本科,主要从事临床妇产科工作。

10.3969/j.issn.1671-8348.2017.23.038

R714

B

1671-8348(2017)23-3283-04

2017-03-18

2017-04-26)

·经验交流·

猜你喜欢

艾灸灌肠盆腔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夏天怎么做艾灸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藏药灌肠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护理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区的 MR 成像对梨状肌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彩超引导下经直肠行盆腔占位穿刺活检1例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