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仙境普陀山
2017-09-12江兆云
文/江兆云
人间仙境普陀山
文/江兆云
浙江省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中的小岛,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面积只有12.5平方千米,呈狭长形,山势低缓蜿蜒,四面洪波起伏,宛如在海面上戏水的蛟龙。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佛寺林立,景色清丽,素有“海上仙山”之誉。
山在虚无缥缈间
前段时间,我和几名同游者从宁波出发,乘轮船去往那虚无缥缈的意境之中——普陀山。
普陀山以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奇妙的自然景色,给人们留下许多美好和神奇的传说。早在秦汉之际,就有人受“蓬莱求仙”传说影响,到这里来寻觅“仙境”。相传王莽称帝时,九江郡寿春人梅福,因不满朝政,曾弃官来此炼丹修道,并采药为山民治病。为了纪念这位早期开拓者,在唐代以前,这座荒凉小岛被命名为“梅岑山”。
至今,这里还设有梅福禅院,香火不绝,并有炼丹洞、炼丹井等遗迹。传说晋代的葛洪也曾在普陀山炼丹,岛上留有一口葛洪井。
“爱国”观音
普陀山四周有二十多处伸向海面的岬角,曲折多姿。东海一处岬角上,有一座“不肯去观音院”。这个奇特的名称里,包含着一个中日佛教友好交流的故事,也是普陀山成为佛教名山的开端。唐朝时,我国佛教兴盛,懿宗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本僧人慧锷第三次来唐,在五台山迎奉了一尊观音佛像,从明州(今宁波)下海回国。经过普陀海面时,风浪突起,船不能行。他认为是这座观音“显灵”,不愿东去日本,便在普陀山靠岸,留下佛像,由当地一位姓张居民腾出房屋供奉,人们便称这尊佛像为“不肯去观音”,这座房屋为“不肯去观音院”。房屋屡毁屡建,现在小小三间平房,精巧别致,是近年来重建的。
宋代以后,“不肯去观音”的名声传扬开来,朝廷下令建寺,把观音当作主佛供奉。因为佛经中有观音居于“普陀洛伽”之说,这座海岛便被称为普陀山,梅岑山仅指梅福炼丹之处了。普陀本岛东南海中,还有一座面积仅0.7平方千米的小岛,被称为洛伽山。从此,这两座风光旖旎的大小岛屿,佛香氤氲,梵音袅袅,成为海内外佛教信徒朝拜观音的“圣地”。
“仙境”沉浮历沧桑
普陀山号称“海天佛国”,香火最盛时,曾有大小寺院二百余处,人们称它“山逢曲处皆藏寺”,“有宅皆寺,无人非僧”。其中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都是数百年名刹。古木参天,山径幽邃,建筑轩宏伟丽,佛像造型生动,饱誉海内外。特别是岛上主刹——普济禅寺,始建于宋代,虽屡经兴废,至今尚有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背倚造型奇特的灵鹫峰,前临清波微泛的莲花池,融清幽与雄伟于一体。
但是,千余年来,这座“海上仙山”并非“仙凡阻隔”,同样经历着人世沧桑,天灾、兵祸、外侮,对普陀山造成了多次破坏,历代帝王因统治需要都及时督促修复。据《山志》记载,宋、元、明、清,有十三个帝王、十九个皇后和亲王,曾经赐金、赐田、赐物,或派人进香,或督修庙宇。普济寺内过去有一副楹联:“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印证了兴废史实。近几年,主要寺院陆续修复,二百多名僧尼,按照他们意愿的选择,虔诚过着暮鼓晨钟的宗教生活。
“夫妻树”及其他
普陀山的树木荫天蔽日,有不少是珍贵的奇树,“普陀鹅耳枥”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的树枝成双成对的生长,极有规则。当地群众俗称为“夫妻树”,只是它雌雄同株,花期又不同,极难自然繁殖,虽是“老夫妻”了却无“儿女”。据说,全国仅此一株,可见其珍贵。目前,科技人员正采取人工繁殖办法,帮助它延续后代。
因古代地壳变动和海水长期冲刷,岛上还形成了许多奇特的岩洞。潮音古洞相传是“不肯去观音”登岸之处,洞口东临大海,崖壁陡削,洞内怪石嶙峋,深不可测,海潮奔袭,吼声如雷,令人惊心动魄。文学名著《西游记》中,曾多次描述孙悟空腾云驾雾,到潮音洞参谒观音,使古洞更添神秘色彩。
普陀山四周为大海环绕,但岛上也有清泉,水质甘美。如仙人井离大海仅数百步,据说井水色清味甘,久旱不涸,大涝不溢。炼丹洞是一个方形石室,位于山顶,却有泉水从石隙中渗出,终年不断。导游说,因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对身体大是益处。
前人有言:“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川之胜,则推桂林;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普陀一行,能兼览山海之胜,特别这里交通方便,山径平缓,景点密集,环境清幽,非常适合老年人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