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凉世界

2017-09-12彭光杰蔡江河

遵义 2017年16期
关键词:桐梓娄山关桐梓县

文 |杨 韬 彭光杰 蔡江河

清凉世界

文 |杨 韬 彭光杰 蔡江河

大暑时节,车过娄山关,四周郁郁葱葱,远山含雾,一股凉爽之气扑面而来。

高速路牌显示,下一出口,前方十公里,桐梓。

桐梓,向北与务正道呈平行状,却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多年前人们对桐梓县的印象,不过是工业大县,娄山关,小西湖,此外再想不出别的什么来,偶尔一次的煤化工等事故的发生,才能让人们把目光聚集于此,旅游产业无从谈起。

而近年来,桐梓县的旅游业就好像“突如其来”一下子燃爆遵义。

市场推着政府走

大多数搞旅游的人都是追着市场走,而桐梓的旅游,是被市场追着走。

关于桐梓县乡村旅游的发端,有两个版本。

2006年夏天,来自重庆的一位60多岁姓范的工程师在桐梓南溪口跟陈老六谈了一笔生意,每天30块钱一个人,包吃包住一个周,陈老六心里一盘算,比种庄稼值,于是高兴地答应了。没想到,这位范老头一住就是半个月,按时交钱,却不走了。

陈老六犯难了,老这样住着也不是办法呀,家里人多房少,时间长了难免不方便,客人撵也撵不走。他跑到镇里汇报了这个事情,镇里又汇报到县里,县里突然觉得这个事情不简单,一定有潜力可挖,不妨统一规划,标准施工,从改善基础设施做起,搞农家乐,给重庆客人更好的生活环境。

另一个版本同样是2006年,重庆人廖有成和三个同伴到九坝镇挖草药,呆了几天,来了个路人就问他们领导是谁?为什么不搞农家乐?听得当地人一愣一愣的,什么叫农家乐?怎么搞农家乐?

山堡村支部书记跟镇长汇报了此事,领导一听,顿时来了兴趣,开着吉普车漫山遍野去找挖药的廖有成,终于搞清楚了什么叫农家乐后,镇里随即组织了19人前往成都、尧龙山等地考察。回来后,19人中有8人开始把房屋进行简单装修,开始对外营业搞农家乐。

两个版本中,不管是哪一个,都显得桐梓很被动。一项产业的诞生,有偶然的因素,但更多是必然的因素。

桐梓县旅游协会副会长李昌华一语道破关键。他说,桐梓旅游一靠区位,二靠气候。紧邻的重庆是公认的火炉城市,夏天动辄40度以上的高温,这和桐梓乡村夏天20多度的气温形成鲜明对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有能力有条件享受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气候环境。

而今,每到五六月份,大量的重庆客人来到桐梓,尧龙山、九坝、天池、马鬃处处可见“渝”字头的汽车,甚至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

据九坝镇山堡村支部书记陆中建介绍,就山堡村今年一下涌入了3万重庆游客,让这个本来只有3000人的村子热闹非凡,有人就有集市,附近村寨的农民每天把自家地里种的蔬菜水果拉到这里,不到半小时即售罄。

为了让外来游客住得舒心,游得放心,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九坝镇制定了“六个统一”标准,统一定价、统一接送、统一用餐标准、统一协调纠纷、统一买保险等。

在九坝镇山堡村刘静静家中,住了53人,其中不少人已经连续十年夏天过来避暑,俨然像自己家人一般。

刘静静拉着他们跟记者开玩笑说:“你看,这是我的大杂工,这是我的二杂工,我这里就请了一个厨师,没有一个服务员,都是他们自行端菜添饭,互相服务,大家互相理解,互相帮助,没有任何矛盾。”

重庆南岸区的杨首富,今年73岁,连续十年来桐梓避暑,以前有老伴儿一起,后来老伴儿去世了,他就邀约其他老头一起来,他乐呵呵地说:“住在这里一个月1600块,吃得好,住得好,桐梓这个地方凉快得很,安登儿逸!”

近十年来,桐梓县的乡村旅游以星火燎原之势遍地开花,与九坝相距六十公里外的马鬃苗族乡,去年5月份开始打造,8月份正式营业,今年也迎来了第一批重庆客人。更远一些的尧龙山,县城周边的楚米镇,到处都是重庆过来避暑的游客,据相关部门介绍,今年6月开始,重庆到桐梓避暑游客已经超出了15万人,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亿元以上。

重庆人到桐梓,带来的不止是经济效益那么简单,还有巴蜀文化与贵州文化的相互交融,他们带来了坝坝舞,带来了川剧,也带来了桐梓乡下人从未见过的精神生活,走在桐梓乡村,已经分不清哪些是本地人,哪些是外地人了,他们融为一体,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彼此交融,难分你我。

离开九坝的时候,暮色四合,乡场上已经响起了音乐,他们三三两两聚拢,开始了属于他们的夜生活。

外向型乡村旅游

黄天舜,在赤水市当过副市长,当过董酒厂长,当过市旅游局长。多年搞旅游的经验,让他眼光独到。

他高度凝练总结了桐梓旅游,他说:“桐梓乡村避暑旅游属于外向型,所谓外向型对应的是内向型,外向型针对的市场是省外,而内向型就是一般农家乐,本地人娱乐消遣的地方。桐梓旅游产品丰富,资源宝贵,让乡村避暑游和山水游充分结合,互为依托,互相补充,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让外来游客住得舒心,游得放心,才能留得住客人,形得成产业。”

“桐梓外向型的乡村避暑游目前在遵义还是独一无二的,桐梓要思考的是如何全面深化、提升、拓展乡村避暑游的内涵,做好中高端市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说。

确实,从某种程度上说,桐梓乡村避暑旅游恰好补位了遵义旅游格局中休闲避暑这一空白。

细分当下遵义的旅游格局,除了东线良好的生态和茶旅一体,西线的红色文化、国酒文化、自然风光,北线却往往被人忽略。近年来,随着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打造,务正道将自然生态和少数民族文化结合,闹出了不小的动静,虽然大多数景区尚未成熟,但随着时间推移,旅游线路的编制,其在遵义乃至贵州的旅游格局中定能有一席之地。

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交通一直摆在首要。桐梓县地处渝黔要道,都说路通财通,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桐梓走向开放开发的进程。

旅游离不开文化,古猿人文化、夜郎文化、抗战文化、长征文化、乡村旅游等多种要素齐聚,形成了今天桐梓县多元多姿别具一格的文化底蕴。

要看桐梓在遵义旅游格局中的表现,需要看桐梓旅游发展的“同”与“不同”。

黔北大地上文化精彩纷呈,山水多姿多彩,其中有叠加的地方,也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从地理上看,桐梓北部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主,如水银河、尧龙山等景区,而北部地区毗邻重庆,为重庆游客亲近自然、避暑消闲提供了良好的产品。桐梓中部至南部以人文景观为主,如娄山关、官仓镇,主要集中了娄山关长征战斗遗址、夜郎城遗址等,与遵义市邻近,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和四渡赤水红色旅游资源可以从南到北将遵义、桐梓、赤水三个县市相连,形成良好的红色旅游线路。

于是,遵义以会址为核心的红色旅游代表,以丹霞地貌为核心的自然遗产代表,以海龙屯周边为核心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代表的格局基本明朗,而桐梓,打好生态乡村,康养避暑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已然成为一种兴新的业态,名列遵义旅游势力划分之中。

相同的地方是,贵山贵水多姿的景色;不同的地方是,多元的文化、气候和区位优势。

业内人士表示,桐梓的旅游产业发展可以算是“桐梓现象”,因为良好的气候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让游客进驻后倒逼政府进行旅游建设。

生活不在别处

采访中邂逅来自北京的游客张玉辉,他正带着一家老小在小西湖划船,半个月来,他从北京出发,到武汉,西安,成都辗转至此,先去尧龙山拜佛,再去娄山关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然后在杉坪赏花,到马鬃喝了苗乡的美酒,还有半个月,他打算去看看夜郎文化,然后去圆满贯漂流一回,然后北上归家。

他说,桐梓是个神秘的地方,可以追溯古人,缅怀烈士,还能寄情于山水,处处都是文化,处处都是景致。

去年,对于遵义来说,有一个利好的消息。国家旅游局确定遵义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地级城市。

这不只是一个名号而已,随之而来的是各项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

桐梓县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全景遵义、发展全域旅游,打造“贵州第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和“一心一圈三线”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把推进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狠抓落实,推动全市旅游产业呈现提质增效、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据桐梓县旅游产业发展办公室项目处长令狐昌介绍:“目前,桐梓县已建成1个3A级景区,开工建设2个4A级、2个3A级景区,建设天域极地等6个重点旅游度假区。娄山关万亩花海获‘国家级创意农业园区’品牌。”

近年来,桐梓县坚持全景域体验、全过程消费、全产业整合、全民化共享,以产品创新、产业集聚为突破,培育发展特色旅游新业态,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年游客接待量1500万人次以上,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万人,旅游总收入100亿元以上。并不断大力推进“旅游+”行动。搭建“旅游+互联网”、“旅游+金融”、“旅游+文化”、“旅游+城市”、“旅游+现代农业”等融合发展载体,让桐梓旅游更加立体、多元、饱满。

暮色四合,矗立在杉坪花海中,登高远望,可以饱览大娄山风貌,沟壑纵横,林深木密,远处的城市在一片霓虹之中显得特别耀眼,山野之中亮起的点点星火,每一盏灯下面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生活不在别处,生活在桐梓。一锅方竹笋,一席烙锅,一杯扎啤,在这青山绿水间,在这百花争妍处,桐梓人有着让人艳羡的“青山绿水红日子”。

猜你喜欢

桐梓娄山关桐梓县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娄山关》
浅谈桐梓超长公路隧道综合管控方案
桐梓县关工委开展“尽责优教”大讲堂培训
桐梓县关工委召开主任办公会议
娄山关花海
我和爸爸
洱海上空的星星
解说娄山关
桐梓县离退老干部为县教育事业点赞
忆秦娥 ·娄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