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
2017-09-11赵永华
赵永华
产业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依托,是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离开产业支撑,其他扶贫措施难以持久见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十三五”规划纲要把产业扶贫放到八大重点工程之首。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于2016年6月成立了自治区产业精准扶贫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牧业厅。经过一年探索,总结出一些典型案例,摸索出一套较好的产业扶贫模式。
一、提高认识,增强产业扶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之路”、“要脱贫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发展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搞好产业扶贫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内蒙古贫困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差,生产方式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扶贫面临一定挑战:一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自我发展能力差。贫困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就业、务工、自主创业能力弱。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技术因素制约,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二是市场竞争力弱、占有率低,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不强。农畜产品销售多以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滞后,缺少品牌效应带动,效益不高。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对贫困户的带动能力不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尚在起步阶段。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产业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再加上融资能力差,渠道窄,管理粗放,技术落后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
二、理清思路,抓住产业扶贫的关键环节
产业扶贫是由“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产业扶贫办公室编制的《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印发。《规划》按照自治区“稳羊增牛扩猪禽”的发展思路,根据区域优势和扶贫增收潜力,确定肉羊、肉牛、生豬、家禽、饲草料、蔬菜、马铃薯七大扶贫产业。
(一)肉羊产业
肉羊是内蒙古的传统优势产业,羊肉产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然而,近几年羊肉价格大幅下跌,农牧民养羊不再挣钱。经过调查研究,利用澳洲白、杜泊等优质肉羊与本地羊杂交,每只可多增收200-300元,为贫困人口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扶贫开发重点旗县、重点村可积极引进澳洲白、杜泊等优质肉羊,建立人工配种站,培养配种员等大力发展杂交肉羊。
(二)肉牛产业
肉牛是草食家畜中饲草料转化率较高的畜种,过腹增值能力强,能充分发挥农作物秸秆和优质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饲草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安格斯肉牛肉质好,能生产高档牛肉(每头牛能生产高档肉80斤),生长速度快;西门塔尔体型较大,产肉率高,生长速度快,肉牛养殖可发展这两个品种,并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式实行“无公牛冷配改良”,推进人性化科学化饲养管理,提升生产水平。
推广蚯蚓养殖,促进养殖业废弃物利用。由于我区奶牛和肉牛数量大,如果粪便处理不好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蚯蚓蛋白质含量60%-70%,蚯蚓粪是优质肥料。大力发展牛粪养殖蚯蚓,开辟蛋白饲料新来源,延长产业链条,每头牛可增收1000元,是我区处理畜禽粪便和秸秆的发展方向。
(三)生猪产业
猪肉是国内消费者最喜欢的肉类,市场潜力巨大。由于面源污染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南方有水系省市大幅减少养猪数量,导致猪肉价格上涨。2016年,农业部制定《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把内蒙古列为潜力增长区,我区耕地多需要的有机肥多,环境容量大,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以长白、大白、杜洛克猪为主养殖良种猪,为了提高繁殖速度,可以用良种猪与本地猪搞人工配种,迅速提升生猪产肉性能和繁殖性能。通过科学饲养精细化管理和部位精选,提升产品价值。推动扶贫重点旗县发展生猪产业。
(四)家禽产业
支持贫困户充分利用庭院、荒山、荒坡和河湖等自然资源,积极发展家禽养殖,主打绿色、散养等生态品牌。充分发挥家禽养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实行企业统一供雏禽,统一培训、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分户饲养、分户结算的“四统两分”方式运行。在品种选择上,要以当前的优良品种北农大3号、北京油鸡等优良品种为主。家禽易感病、易死亡,要降低养殖密度,并探索建立家禽保险、防范疫病风险的机制,降低贫困户养殖风险。
(五)饲草料产业
围绕肉羊、肉牛、奶牛、生猪、家禽养殖需求,建设以紫花苜蓿为主的豆科牧草种植基地;以种植燕麦为主的粮草轮作基地;抓好专用青贮玉米种植,大力推广玉米整株青贮技术;大力推广玉米秸秆黄贮技术;以玉米、向日葵、大豆等农作物秸秆揉碎等措施加工饲草料,推行饲草料铡短粉碎,实现过腹增值、大力建设青贮窖、饲草料储备库。同时,支持养殖企业与饲草料种植贫困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注重科学喂养。
(六)蔬菜产业
南方七八九月不能生产蔬菜,内蒙古光照充足、气候冷凉,具有发展蔬菜产业的独特优势。要以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按照适应市场、特色发展的原则,全面提高贫困户蔬菜种植水平,把内蒙古打造成全国夏秋蔬菜生产输出基地。外销蔬菜要统一品种,统一标准,树立品牌意识,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同时要加强冷链建设,减少损耗,保证品质。收集酒精厂、合成氨厂、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大力推广二氧化碳气体施肥技术,解决温室大棚二氧化碳不足问题,提高蔬菜品质、产量,减少农药使用。通过建设社区店解决地头价低、市场价高的问题。
(七)马铃薯产业
内蒙古是马铃薯大区,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市场知名度高。马铃薯理论产量是8吨/亩,当前全国平均产量3.29吨/亩,我区也有4吨/亩的,但平均1.2吨/亩,提高马铃薯产量的潜力很大。提高亩产量要大力推广“两增五推”技术,即增加密度、增施有机肥,推广脱毒种薯、设施栽培、地膜覆盖、机械化作业、施用专用肥等集成技术;支持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建设,在贫困村贫困户中通过补贴等措施大力推广脱毒种薯,大幅度提高马铃薯产量。推行“公司+基地+贫困农户”模式,对内抓质量,对外拓市场,把内蒙古建成全国的种薯生产基地。endprint
各扶贫旗县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发展甜菜、药材、食用菌、驴、马、林下经济、沙产业等特色产业。围绕农耕文化、草原文化及林业、沙漠资源,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休闲农牧业、休闲林业等乡村牧区旅游业。
三、探索扶贫模式,助推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的目标是提高贫困人口发展产业能力,让贫困户进入产业体系中,提高产业扶贫的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促進贫困地区产业升级。总结各地经验,推广以下四种产业扶贫模式:
一是就业增收模式。龙头企业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将贫困人口吸纳到企业进行务工,使得贫困户稳定脱贫。如兴和县察尔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几年来,公司在建设项目上,为农民工支付工资超过8000万元;在企业经营中,尽量雇佣当地员工(特别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当地员工占公司全部员工的70%以上,5年来,为当地员工支出工资费用达1400多万元。
二是订单保底模式。是指公司与贫困户预先签定农畜产品产销合同,贫困户按公司要求生产,合格产品企业按照签订合同收购。公司制定最低收购保护价,市场价格低时按保底价格回收,市场价格高时随行就市上不封顶,从而保证贫困户的利益。如安达牧业有限公司,近4年为每户贫困户培育100只芦花鸡鸡雏并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贫困户饲养鸡雏150日龄左右,由供雏企业以每斤13.3元保底回收(也可自行销售),贫困户每批次可得到2000元左右收益,每年饲养两批次共可实现增收4000元,实现稳定脱贫。
三是资产、资金收益模式。是指在产业扶贫项目中,将固定资产、公共资产(资金)、贷款资金或者贫困户的权益资本化或者股权化,经营主体利用这类资产或者资金产生收益后,贫困户按照股份或者特定比例获得分红。如内蒙古中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入股分红的方式带动1000户贫困户。主要做法是贫困户每户向银行贷款5万元,贷款期限为3年,银行将该笔资金委托支付至中加公司,另外将10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注入中加公司。贷款年度内企业每年向贫困户分红6000元,其中3000元于当年直接支付贫困户,剩余3000元作为股本积累,积累期3年,累计积累股本金9000元。3年后,加上扶贫专项1000万元,每户股本金共计19000元,公司每年按2000元的标准向贫困户分红。贷款本息均由中加公司偿还。
四是托管、托养分红模式。指无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弱的贫困户,将其土地或者牲畜等资源托管或托养到种养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收益按比例分成。科右中旗赛诺草原羊业有限公司,贫困户每户贷款3-5万元发展肉羊产业,用贷款购买的肉羊托管到企业,企业按每年10%的回报率支付给贫困户,即贫困户不用出工出力,也不承担任何市场风险,每年得到固定养殖回报,实现稳定脱贫。合作期限为5年,合作期满返还本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