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代旅美画家朱沅芷在纽约

2017-09-11张星云

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37期
关键词:美术馆纽约巴黎

张星云

9月底,第一代旅美华裔画家朱沅芷的代表作《工业之轮在纽约》75年来首度被拍卖。作为20世纪初中国第一代留学海外艺术家的一员,朱沅芷的绘画风格、艺术追求,乃至人生轨迹,都显得与众不同。

与刘海粟、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吴大羽、庞薰琹等当时一众旅日、旅欧派画家相比,同时期旅居美国的朱沅芷并没有学成回国,像那些画家一样投入到“革新国画”“融合中西”的阵营中。他15岁离开广州老家移居旧金山,之后选择留在了美国,参与到美国现代艺术的发展,还曾两度闯荡巴黎,成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的那场欧洲现代艺术运动的亲历者。

可惜的是,朱沅芷在创作生涯晚年处处碰壁,并在贫苦中离开人世。他前卫的艺术风格和自己命名为“钻石主义”的绘画理论,直到他离世几十年后才被逐步发掘研究。而《工业之轮在纽约》这幅作品,便是他回避奇观似的东方主义,而作为一个现代主义者的绘画探索的证明。

布鲁克林与曼哈顿

《工业之轮在纽约》其实是一个命题作文。1932年,纽约现代美术馆搬迁至现址,策划了开幕展览“美国画家和摄影家壁画展”。朱沅芷得到展览命题“战后的世界”后,决定将纽约最经典的景观布鲁克林大桥和曼哈顿的摩天大楼作为自己作品的主要对象。

朱沅芷采用了一种近乎宋代山水画式的垂直全景构图,展现的却是美国的城市景象。画面色彩丰富,元素复杂,构图布局却十分和谐。他通过大城市、工业社会与机械文明的各类元素的叠合,将美国这个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高速发展的现代国家气象在画布上呈现出来。画面整体呈现暖黄色调,将纽约表现得生机勃勃。

朱沅芷所展现的,是在经历“狂飙20年代”之后,已经成为国际大都会的纽约。画面左上角呼啸而入的双翼飞机,象征着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科技的騰飞,而曼哈顿高楼和耸立的布鲁克林钢铁大桥,则把一尊古希腊罗马雕像“掷铁饼者”挤到了整幅画面的左下角,预示着20世纪的美国产物将压倒欧洲文明的源头希腊和罗马。

12位玩马球的企业家围绕成圈,被置于近景处,占了整幅画面将近一半的比例,凸显他们的地位,代表着美国的工业社会精神——虽然美国立国源自欧洲移民,但社会没有根深蒂固的贵族阶级,财富不源于世袭,而来自个人智慧和努力。随着19、20世纪的资本主义与工业革命发展,美国成功走出欧洲阴影,反客为主领导世界。画面中打马球的企业家们围成了圆形逆时针转动,与作品名中的“工业之轮”寓意呼应,也与展览命题“战后的世界”吻合。

《工业之轮在纽约》的诞生,标志着朱沅芷将精神内心具象化的“钻石主义”绘画风格趋于成熟。

两次巴黎之旅

《工业之轮在纽约》创作于朱沅芷两次巴黎之旅之间,因此更被视为他独特的作品。

1921年,初到美国的朱沅芷考入加州美术学校,师从欧蒂斯·欧菲德(Otis Oldfield),深受立体派、野兽派及共色主义的影响。1926年冬,学成后的朱沅芷举行了平生第一次个人画展,并结识了穆哈特王子夫妇,他的才华被这对法国贵族所赏识,经由他们赞助,朱沅芷得以前往巴黎深造。

第一次去巴黎,投入美术馆和前卫艺术家沙龙的朱沅芷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他与诗人保尔·瓦雷里(Paul Valery)、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成了朋友,深受象征主义影响。他的作品进入了独立沙龙的展览,而且在巴黎历史最悠久的画廊举办了个展,艺评家对他的作品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这是他短暂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阶段。

可惜好景不长,在巴黎的风生水起随着世界性的经济萧条戛然而止,赞助人无力继续对艺术家资助,失去庇护的朱沅芷只得黯然返回美国。回到美国后的朱沅芷在1932年用尽之前所学创作了《工业之轮在纽约》,尽管在纽约现代美术馆展出时受到《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艺评家的称赞,但却没有因此获得更多的机会。当时在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处在上升中,而朱沅芷的作品大多有着象征风格以及30年代发展起来的现实主义审美风格,因此并不得当时美国画商和艺评人的青睐。

在纽约未取得期待的成功,朱沅芷于1936年再次返回巴黎。怎奈此时的巴黎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边缘,他曾结交的先锋派画家们正在忙于逃离,朱沅芷待了三年后,便赶在大战前回到了美国。尽管短暂,但在他回到美国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了法国超现实主义和达达画派对他创作的影响。

在美国,晚年的朱沅芷更不得志。他不得不在画室中以教授艺术课程为生,并多次变换不同的工作,贫困潦倒,但其艺术创作并未停止。1962年他在纽约举办了最后一次个展,一年之后,他病逝于家中画室,仅57岁。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朱沅芷在艺术史上近乎销声匿迹,直到1979年康涅狄格大学的威廉·本顿艺术博物馆举办了首次朱沅芷作品回顾展,他作品的命运才发生了改变,有关他的人生经历及其艺术价值逐渐被挖掘研究。美国艺术档案馆总监保罗·卡尔斯特罗姆指出,朱沅芷绘画作品包含了三个维度:现代性、个人主义、种族和世界主义。他认为,朱沅芷本身明确的华裔身份标签不但没有限制其艺术创作,反而将众多元素融合在了一起,既有世界主义的眼界,又将个人生活经历用视觉化的手法表达出来。

东西方融合的母题

融合东西绘画精神是20世纪初中国第一代求学海外的画家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这种结合对朱沅芷来说并不存在矛盾。当时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像一个中国画家那样作画?你为什么不画些花鸟?”朱沅芷回答:“因为我身处一个现代化的工业社会……我又不是站在山顶上俯瞰大自然。”他还曾经批评一些东方派画家,认为他们一味迎合西方人对于东方情调的想象。

在朱沅芷的作品中,不容易找到明显属于东方或西方的绘画元素,他深受亚、欧、美多种文化的熏陶,将自己的各种经历与现代的表现形式融合统一。在《工业之轮在纽约》中,我们看到他是站在西方色彩和构图语境下,表明他要展现他所生活的现实土地的样子,而非曾经的乡愁或者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朱沅芷代表作《工业之轮在纽约》

朱沅芷被重新发掘研究后,他的作品陆续进入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北卡罗来纳州大学、洛杉矶郡立美术馆、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等重要美术馆收藏。

在海外漂泊几十年后,朱沅芷的作品也得以回到故土中国。1992年台北市立美术馆举行了“朱沅芷的艺术”大展。2007年,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在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当代艺术馆策划了“美国艺术三百年”大型巡回展。在展览图册中,朱沅芷被作为美籍华人艺术家的先驱重点介绍,其中《工业之轮在纽约》被视为朱沅芷的代表作品。

在艺术市场,1992年,苏富比最早将朱沅芷作品带到香港与台北。与《工业之轮在纽约》同时诞生的三联屏《旋转木马;日光浴者;现代公寓》,曾在2014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被以两倍于估价的价格购入收藏。

猜你喜欢

美术馆纽约巴黎
少年美术馆
成为纽约人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大同美术馆
巴黎之爱
我把纽约搬走了
《巴黎私厨》
去美术馆游荡
纽约往事
谁缔造了如今的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