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2017-09-11陶丽萍徐自立
陶丽萍,徐自立
(武汉轻工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陶丽萍,徐自立
(武汉轻工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文化惠民工程是改善文化民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文章结合武汉文化惠民活动调查,分析了惠民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围绕政府、居民、社会三个维度,从文化产品、服务供给、运营管理的建设与长效保障角度,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新路径与新对策。
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供给;均等化;社会化
1 引言
“文化惠民工程”是我国构建全覆盖、普惠型、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亦是党和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德政工程。对于切实保障和实现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和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创新文化惠民服务内容,促进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大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成为各级政府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
2 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情况分析
为切实把握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情况,了解市民对文化惠民活动的效果评价和文化消费需求动向,为今后的文化惠民工作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课题组对武汉市2014—2015年观看优秀电影展映、专业文艺演出和主题文化展览等系列文化公益活动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33份。主要选取辖区内参加文化惠民活动的居民为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对象,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文化消费行为习惯,惠民工程效果和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等四个方面。总体情况如下:
2.1 关于文化消费行为习惯
2.1.1 参加文化活动原因
调查发现,居民参加文化活动原因各有不同。“活动吸引人”占到22.9%,而陪同他人、免费、和刚好有时间的比例则分别占了15.3%、21.3%和29.4%。
2.1.2 参加文化活动的习惯
被调查者中,认为满足自己文化需求的途径主要是“网络(23%)”、“看书报(17%)”以及“社区文化活动和听广播(16%)”;参加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选择与朋友家人一起;而参加文化活动的场所一般为去“影院(16%)”、“文化广场或公园(15%)”、“博物馆(15%)”、“图书馆(14%)”、“文化站或社区文化中心(13%)”和“剧场(9%)”。
2.1.3 参加文化活动的消费支出
调查显示,居民每月购买图书、报纸、电影票等方面的文化消费支出在“50元以下”的占42.60%,在“51—100元”的占31.70%。总体上消费支出在“100元以下”的占到了绝大多数,文化消费支出比较低。
2.2 关于文化消费需求与认同
2.2.1 参加文化活动目的及差异
调查表明,大部分人参加文化活动都有着很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功利性。“愉悦身心,健康”占37.5%,“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占31.10%,“扩大视野,提升品位”占20.70%。说明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依旧是居民文化消费的主要目的之一,直接影响居民的文化消费。
2.2.2 影响文化消费的原因
在被调查者中,主观方面因为工作忙碌没时间和生活压力大没心情的分别占了47.4%和29.4%;而客观方面因周边缺乏合适设施或场所、缺乏吸引人的文化产品以及消费成本过高也占了很高的比例,分别达到25.8%、25.1%和24.3%。侧面反映出内容、价格、体验已经成为居民参加文化消费的重点选择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影响文化消费的原因
2.2.3 对文化产品的偏爱类型
大多数居民对于自然科技类和艺术类的博物馆情有独钟,而对其它类型博物馆的喜爱度分别是:“综合类”、“特殊类”和“历史类”。对电影的喜爱程度依次为“喜剧片”、“动漫/科幻片”“动作/冒险/武侠片”、“历史/纪录片”、“战争/灾难片”、“警匪片”、“家庭/伦理片”、“恐怖/惊悚/悬疑片”和爱情片。对文艺演出,大多数居民比较喜爱“音乐会”和“综艺晚会” ,其次分别为“明星演唱会”、“歌舞演唱会”、“音乐剧”、“杂技”、“话剧”和“曲艺”。关于阅读类型,文学故事类和自然科学与技术类最受欢迎,其次分别为历史类、生活教育类、其他类和法律读本。
从上可看出,当前居民更加偏向于喜爱时尚、休闲、高雅的文化活动,大部分居民已经不再局限于基本的、传统的文化活动项目,更多的是涉及参观展览、欣赏艺术表演等其他活动,参加文化活动的形式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伴随着文化需求日趋多元化,对文化产品的认同需求亦呈现出高层次、深内涵的特点。
2.2.4 对文化设施类型的认同
在公共文化设施改进方面,调查者认为图书馆的改进需求最大,其他类型文化设施如影剧院、体育馆、文化馆改进的需求也分别达到38.4%、37.6%和34.4%。显示居民对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认同度不高。在公共文化场所所具备的功能方面,健身锻炼、图书阅读、看戏看电影三个功能的需求最为集中,分别为53.4%、50.7%、46.9%。反映了当下在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活动中,健身、阅读、影视娱乐已然成为普遍的选择。
2.3 关于文化惠民工程的满意度
2.3.1 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满意度
被调查者中,对社区、街道的公共文化设施的满意度均值为4.12,满意度最低(表1)。说明居民认为文化惠民工程实施过程中,社区、街道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较大不足,难以满足人们日趋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
表1 惠民工程调查各项统计变量
调查各项统计量均值N您对所在社区、街道的公共文化设施的评价是?4.12633宣传力度4.30633时间安排4.33633地点选择4.37633活动内容4.38633活动形式4.36633政府投入4.29633服务场馆4.38633有关信息的公开程度4.31633活动现场的公众秩序4.33633参与群体的广泛程度4.32633活动开展的公平程度4.33633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4.42633今后您还愿意参加类似的活动吗4.34633
2.3.2 对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在惠民工程实施过程中,时间安排、地点选择、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公共文化产品要素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是影响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最终决定因素。而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如宣传力度、政府投入、服务场馆、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等服务要素在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评价中正逐渐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公共文化活动的整体水平。总体上,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整体体验与感受成为消费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
3 “文化惠民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受众对象不够丰富,呈现出一定的单一性
调查发现,本次“文化惠民工程”的受访者中70.2%为80后青年学生,40岁以上的受访者只有14.8%。这一方面反映了本次跟踪调研的文化活动形式所带来的样本采集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中老年群体参与度比较低,活动覆盖和受益的人群不够广泛,未能充分实现文化惠民服务的普惠性。
3.2 文化产品供给欠缺,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次文化惠民工程中提供的产品多为一些静态、观赏性的电影、展览、戏剧表演等等,文化产品供给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供给形态上也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因而活动吸引力不够,活力不够强。
3.3 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和服务上亟待改进
本次文化惠民活动由于活动的特殊性和某些政策性限制,故文化产品在供给方式上采取自上而下统一“送文化”形式,居民大多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的自主选择机制,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3.4 文化产品和服务信息的传播渠道单一、陈旧
根据调查,受访者认为此次活动“信息的公开程度”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参与的广泛性。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完善的服务机制尚未形成。
3.5 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尚待改善
调查发现,居民对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认同度不高,满意度均值为4.12,特别是对图书馆、影剧院、体育馆改造提升的意愿,分别达到了47.4%、38.4%、37.6%。在设施的功能完善上,人们普遍地集中在健身、阅读和影视展演上。需要政府在文化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规划、功能的优化提升方面进一步改善。
4 进一步完善“文化惠民工程”的对策与建议
4.1 树立科学的文化消费观念,培育健康消费市场
加强宣传和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道德,助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理念;不断优化文化消费政策环境,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同时,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新趋势,培育文化消费新热点,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广大市民由被动消费转向主动消费,积极体验文化服务;由习惯于免费消费转向更多的付费消费,在经济实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水平[1]。
4.2 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创新文化产品供给内容
4.2.1 准确定位
提供多样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同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和工资收入的人群,在文化消费需求、爱好和行为习惯上呈现出不同的差异性特征。调查发现,老年朋友较欢迎群体文化活动,喜欢传统戏曲等;中年人大多偏爱图书阅读,读报等;青年群体热情洋溢、追求时尚,大多喜爱影视作品、上网等;小朋友们天性活泼,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他们关注的重点则是动漫作品、卡通漫画等等。大多数居民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都与自身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应根据不同人群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既有体育健身,又有艺术表演;既有高雅文化,又有大众娱乐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产品活动。
4.2.2 扶持创新
4.2.3 发挥优势
实施特色品牌创建工程。继续打造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琴台音乐节、“武汉之夏”、城市剧场“周周演”等文化品牌及《开卷有益》、《问津国学讲坛》等广播电视优秀节目、栏目,鼓励和支持各区各街道按照“一区一品”“一街一品牌”思路,挖掘自身文化特色,开展各具特色的品牌创建活动。通过品牌建设带动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进一步活跃文化氛围。
4.2.4 探索文化互动
积极搭建“百姓舞台”。积极发掘、引导民间文化队伍,探索文化互动,搭建“群众展示的舞台”。从前期的单向的 “送文化”向“种文化送文化”结合发展,形成“种”和“送”互动的良性发展模式。使老百姓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直接创造者,从而提高群众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的文化自觉性。
4.3 促进社会化发展,建立多样文化服务供给机制
4.3.1 建立竞争性自主选择机制
即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和惠民工程演艺产品采购机制,将文化产品供给推向市场,打破先前政府对文化产品供给的垄断,进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专门化定制,提供精准专业的“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变政府强制性供给为群众主动性选择。其核心就是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演什么、在哪儿演、邀请谁来演,都由老百姓和市场来决定。
4.3.2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CRP是急性相蛋白,在IL-6刺激下由肝细胞合成。研究[21-22]表明,CRP水平能反映IL-6相关信号通路的活性。本课题组前期研究[21]发现,CRP升高水平与MM患者疗效差相关;本研究显示,CRP水平与Treg/Th17比值变化趋势一致,进一步说明CRP可用于预测MM预后。
大力兴办公共文化,积极培育成熟的群众文化组织,每年安排一定财政,采取奖励方式扶持各个社区的演艺团队以及演出活动。同时,搭建融合服务平台,制定多种扶持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化专业化运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民间团体以多样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体系建设,促进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和方式多元化发展[2]。
4.3.3 创新和完善文化产品的供给渠道和方式
进一步优化升级文化设施建设,构建“三纵三横”立体式设施网络;统筹建设功能完善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规范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和数字文化服务,完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体系、武汉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工程;依托文化遗产日、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活动以及名家论坛等各种公共文化平台,普及文化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
4.4 优化功能布局,推动文化惠民均等化发展
4.4.1 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调节作用,拓展政府购买的领域和范围。加大对困难街道、社区、弱势群体的倾斜,建立与完善以促进均等化为目标的财政投入机制。对于某些影视、演艺类文化惠民工程,其影片、剧目采购经费除部分场次由公司进行商业化运作外,其余由区或街道二级财政分担,形成普惠性的文化惠民服务新格局。
4.4.2 强化特定街道社区、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
一是加大财政对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的街道和社区的文化服务体系支持的力度,优化街道和社区的整体文化环境和条件。为 “社区书屋”、“综合文化站”配送各类图书、娱乐健身设备、器材,支持成立社区演艺团体。加大对弱势人群享用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项目的免费力度,推广“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建设覆盖全市的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演出服务网络,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特殊区域和群体集中。
二是开展符合特殊群体需求,具有个性化、分众化的特色文化活动,组织更多的公益性文化活动进社区、进校园、进工地,推进社区文化、广场文化、老年文化、少年文化、红色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三是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普惠性消费的经济政策,出台减税免税的优惠政策,对不同类型的文化市场经营者,在市场准入、税率等政策方面区别对待;出台价格指导政策,对定价过高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调节,形成梯级市场[3],让普通百姓自由选择相应的文化服务。
4.4.3 开展互联网+文化普惠行动
进行图书、影视、藏品、教育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打造虚拟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剧场等文化设施;借助“文化e管家”和“云服务管理平台”,开设“文化云课堂”,推出数字化公共阅览室,实现区内公共电子阅览室一体化管理;利用手机微博微信、APP以及各种移动媒体客户端,为民众及时提供通知公告、电子书阅读、视频浏览、咨询服务、信息推送、社交互动等多种服务。
4.5 拓宽渠道,构建多元化的资金保障体系
4.5.1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
不断提高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支出比重,确保公共文化的财政支出要高于同类财政支出的增长,加强对基层社区、特殊困难人群倾斜,并确保此政策常态化、制度化。在投入方式上,逐步转变为文化专项投入,并主要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
4.5.2 加大引导和激励
设立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专项资金。对特殊困难社区、人群以及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民间文化项目采取适当倾斜、支持政策,重视发挥专项文化发展资金的引导作用,同时还可积极争取上级各类文化扶持资金,支持开发具有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市场多元化发展。
4.5.3 创新多样化文化投资渠道
促进多元主体积极参与。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产品的长效机制,通过采取公益性捐赠、公益性文化活动奖励、文化服务业企业减免税等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及个人通过捐赠、冠名、赞助等形式参与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探索形成一条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主,社会、集体和个人资金投入有效结合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新路子。[4]
4.6 夯实服务基础,强化惠民保障机制
4.6.1 强化政策扶持机制
按照省、市的工作部署,制定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与建设的规划与制度,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指标、服务供给、创建任务、服务保障四个方面予以明确[5],为文化发展提供导向和扶持作用。同时修订完善已经出台的文化经济政策,健全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切实保障 “文化民生”。
4.6.2 强化人才队伍培养机制
培养和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在社区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文化管理员队伍和文化志愿者队伍。首先,针对性地从声乐、戏曲、图书管理、文物博物馆等不同领域逐步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其次,建立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认定制度,按照“人才+项目+基地”的培养模式,加大文化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逐步建设专业带头人、优秀中青年业务骨干、青年业务尖子结构合理的各类专业人才队伍。
4.6.3 加强考核激励机制
做好文化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工作纳入到区、街道和相关政府机构的议事日程,并将其纳入相关财政预算、党委政府目标管理体系以及相关领导班子、干部考核体系之中。重点考核文化建设规划的制订和落实情况、队伍建设、资金投入、服务网络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活动开展、居民受恵等管理和运行的绩效情况等指标,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6],确保文化惠民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1] 李志强. 实施“文化惠民”战略的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12(6):122-124.
[2] 赵丽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专题调研报告[J]. 大众文艺,2014(11):1-3.
[3] 贾玉娥,王树臣,史爱红.河北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现状研究[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3):77-80.
[4] 蒋小凤. 新疆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实施的实践调研和思考[J]. 实事求是,2014(1):91-94.
[5] 苏闻. 统筹城乡创树品牌,完善机制凸显效能[N]. 中国文化报,2014-01-14.
[6] 王保生,于伟东. 关于推进崂山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J].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2013(10):105-109.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ulture benefits the mass”project construction
TAOLi-ping,XUZi-li
(School of Arts and Communication,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an 430023,China)
“Culture benefits the mass”project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realiz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equalization”. Combining with the survey of the “Culture benefits the mass”activities in wuhan,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ject of benefiting the mass, around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government, the residents, the society, this paper presents comprehensivelythe the new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that promoting the “culture benefits the mass” project constructionfrom the cultural products, servicessupply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long-term security point of view.
“culture benefits the mass”project; culture’s supply; equalization; society
2017-03-20.
陶丽萍(1965-),女,教授,E-mail:Taolp0220@sina.com.
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15031).
2095-7386(2017)02-0097-05
10.3969/j.issn.2095-7386.2017.02.018
TU 241.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