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的中央红色交通线永定站
2017-09-11龙岩市老区办
龙岩市老区办
生生不息的中央红色交通线永定站
龙岩市老区办
闽西永定被誉为“红色摇篮”,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孕育过福建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第一个区苏维埃政府、第一支工农红军队伍,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里还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唯一的内地大站。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加强党中央与各苏区的沟通联系,打破敌人的“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中共中央交通局开辟了长江线、北方线、南方线三条最主要的秘密交通线。其中,长江线、北方线和一些交通副线由于敌人破坏很快就停止使用了,只有南方线,这条从上海经永定通往“红色首都”江西瑞金的革命大动脉持续畅通,长达5年之久,被史学界称为中央红色交通线。
据史料记载,中央红色交通线开辟于1930年,是由上海出发,经香港、汕头、大埔进入闽西永定、长汀,最后到达中央苏区。这条交通线绵延数千里,是交通员用双脚和生命“走”出来的,在中央苏区多次反“围剿”战斗中,都没有受到破坏,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一是运送物资,从敌占区向根据地输送经费和各种物资,包括军火、医药、粮食等,前后总计达到6000多担;二是护送人员,从1930年至1934年,成功护送200多位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三是传递重要文件、信件和情报资料。
因持续时间长,发挥作用久,中央红色交通线被称为“摧不垮打不掉的地下航线”。但如今,这条80多年前的“地下航线”因时间的洗涤和损毁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现状不容乐观。
中央红色交通线永定站设在上金村(古木督村)的永昌楼。永定交通站也叫“闽西工农通讯社”,与香港并列为两大站,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在内地设立的唯一大站,管辖着周边沿线的众多中站、小站。1931年,闽西苏维埃政府驻地——永定虎岗在第三次反“围剿”中被敌占领,原设在虎岗的闽西交通大站迁到了永昌楼。如今,当年的永昌楼已不存在,只剩下遗址。
位于桃坑村的伯公凹小站是秘密交通线从广东到福建的第一站。它地处闽粤交界,当年进入苏区的领导干部都从这里中转,同时也承担了采购食盐、煤油等急需物资运往苏区的重任。相对于只剩下遗址的永昌楼,伯公凹小站的现状保护较好。早年站点的主楼已倒塌,民间自筹资金进行了重建,但因为年代久远,现主楼遗址以及主楼旁边的两间房屋也都亟待修缮。
中央红色交通线弥足珍贵,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已迫在眉睫。目前,重建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打造金砂红色小镇的工作已提上日程,规划重建后的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馆将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
永定区近期还将公布第十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拟公布31处31个点,其中有27处是革命文物,与红色交通线相关的革命文物有7处7个点,包括师俭楼、孟良公祠、伯公凹等。此外,永定区已有43个革命文物被列入全市革命文物保护规划,接下来有关部门将对这些革命文物设计修缮方案,向国家申请经费补助,进一步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让红色资源、红色文化再放光彩、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