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6
2017-09-11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要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国家战略隆重登场,2014年由是成为中国智慧城市落地元年。
时过2年,作为“十三五”开局之年的2016年,智慧城市建设可圈可点。在这个岁末年初的特殊时间节点,让我们回望来路,追溯这一年的足迹。
关键词:新型智慧城市
2016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向全民发布,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施信息化重大工程,聚焦宽带中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政务信息化、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等新概念。明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实施包括智慧城市在内的8个重大工程。标志着注重基础网络、感知设备、云计算设施、共性平台及基础信息资源建设的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层面的智慧城市建设被侧重体系规划、运行智慧、发展安全、人民幸福为指标的,强调提升政府、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所取而代之。
【点评金句】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 单志广:
新型智慧城市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新型政策机制和创新发展模式的智慧城市;是在现代信息社会条件下,针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核心,为提升城市发展方式的智慧化而开展的改革创新系统工程;是新时期新阶段以信息化引领城市创新发展,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新理念和新模式。笔者认为,新型智慧城市基于信息化,又高于信息化,智慧城市不完全等同于城市信息化,而是城市发展方式的智慧化。新型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建设实效,本质是改革创新。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杨开忠:
有效解决我国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出路在于进一步摆脱唯技术论,树立全面智慧城市理念,建设全面智慧城市,即全民智慧城市、全主体智慧城市、全要素智慧城市、全过程智慧城市和全时空智慧城市,城市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各个主体互动和参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个要素协同组合,进一步摆脱片面强调技术推动或需求拉动的倾向,推进全过程配套改革和协同创新,确保个人和组织时时处处都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实施信息交流合作、开展基于信息的业务活动。
关键词:信息化战略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要求将信息化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始终,加快释放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潜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纲要》是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纲要》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全球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谁在信息化上占据制高点,谁就能够掌握先机、赢得优势、赢得安全、赢得未来。
《纲要》强调,要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为主线,以建设网络强国为目标,着力增强国家信息化发展能力,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着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让信息化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纲要》要求,坚持“统筹推进、创新引领、驱动发展、惠及民生、合作共赢、确保安全”的基本方针,提出网络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纲要》指出,增强发展能力、提升应用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三大战略任务,包括14项具体工作内容。
【点评金句】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庄荣文:
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但现在还不是网络强国。在信息化发展方面我国仍然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短板。出台《纲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信息化发展道路,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网络强国。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 单志广:
以大数据为核心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不应该是建设硬件、设施的物理一体化,而应该是管理体制、协调机制、运营模式的一体化。因此,切实加强和充分发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的跨部门工作机制,着力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和规范引导,加快破除条条块块间的“信息墙”,逐步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分割,推动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已成为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
关键词:“互联网+政务服务”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概念。2016年9月2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推进 “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55号),《意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统筹规划、问题导向、协同发展、开放创新为原则,以最大程度利企便民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为抓手,以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和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为目标,提出了4大类、16小类工作任务。针对这些任务,《意见》制定了63项推进措施,从而为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抓好工作落实确立科学的行动指南,对推动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并做出了全面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战略意义。《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强统筹,注重实效,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造透明高效的服务性政府。
【点评金句】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宁家骏:
《意见》充分肯定了信息惠民试点两年来涌现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创新模式,认为这是信息惠民建设的重要基础,是“互联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自我革新的新路径,是政府利用互联网思维实现融合创新的过程。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一大特点是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通过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保证管理的敏捷、精确和高效。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的结合,成为“互联网+”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职能创新的重要平台和抓手。“互联网+”不仅给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还能够有效地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快简政放权的步伐。为提升“互联网+”民生服务功能,借助互联互通,充分发挥政府自身信息库资源庞大、完整、准确等优势。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国家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何哲:
“互联网+政府服务”,最终是通过新时代所具有的网络技术,为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广泛参与、充分互动的高效现代化治理体系打下了技术和社会基础。因此,从当前政府体系的两项核心工作而言,简政放权与“互联网+”是高效互动,密切支撑,相互保障的有机整体。从未来的发展而言,其思路也就更为清楚,也就是说互联网+政务服务依然要牢牢围绕简政放权的放管服而展开,最终服务于构建整个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
关键词:“以人为本”
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还是供人攀援而上的“政绩工程”?曾经争论不休的智慧城市建设方向性和目标性问题,在2016年末戛然而止。
按照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牵头,会同国家标准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计生委、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旅游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证监会、能源局、测绘地理信息局等25个相关部门成立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明确了今后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其中,为进一步总结经验,贯彻落实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的任务,研究制定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11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国家标准委正式下发《关于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 务实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6]2476号),以评价工作为指引,明确新型智慧城市工作方向,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评价指标将城市居民感受、提高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重要评价内容,突出提升城市便民惠民水平,强调“以人为本”。
【点评金句】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 伍浩:
新型智慧城市正由以前的便于管理思维,变得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便民利民为目标,提升城市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效率;正在从以前的更多注重物理设施、政府管理,到现在更加注重人的需求,更加注重互联网应用和服务,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这是新型智慧城市的核心特点。因此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根本是要提升承载能力和服务效率,要把百姓的满意度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更加注重问题导向,应用为先。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引导社会参与至关重要,在建设机制上应该坚持市场主导,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主体投入智慧城市建设;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区分轻重缓急,分级分类加以推进;要更加注重创新机制,开放发展,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集众智、汇众力,引导社会参与至关重要,在建设机制上坚持市场主导,积极引入PPP等模式,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主体投入智慧城市建设,在运行机制上倡导服务外包,有效利用企业的优秀人才,专业技术,先进理念,高效服务,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秘书长、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刘棠丽博士:
突出“以人为本”是这次评价指标的宗旨。新型智慧城市评价不唯“技术先进、投资规模、工程建设”论绩效,更多体现新型智慧城市服务的成效能力,避免出现城市上线的各类应用服务市民不知晓、不理解及用不了的问题,注重市民体验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
关键词:评价指标
《关于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 务实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发布,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首次有了量化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包含8项一级指标: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网络安全、改革创新、市民体验,其中惠民服务和市民体验两项占比分别37%和20%,被摆在了首要的位置。在惠民服务中,政务、交通、社保、医疗、教育、就业等均被纳入评价体系,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并且此次加入了“主观评价”,即问卷调查,上调了公众评价的权重。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政务、产业、民生等全方位的社会层面,《评价指标》倡导统一的顶层设计,成为一致的评价标准,有望解决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智能化不足、碎片化和信息孤岛等问题。
【点评金句】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汪玉凯: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应紧紧围绕老百姓的“五感“和政府的”五种治理能力“来实施。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应该保障老百姓的五种感觉:便捷感、安全感、获得感、公正感、幸福感;同时提升政府的五种能力:公共政策制定能力、城市社会治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应对各种危险的能力、根据城市经济转型的能力。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才能共同构成新型智慧城市的大目标。
中兴通讯政企事业部总工程师、中兴通讯智慧城市学院院长 孙鹏:
评价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的核心与关键保障之一。国家层面的评价体系首先需要指明总体方向。在中国智慧城市利民、兴业、善政的共同需求下,按直辖与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以及特色小镇等四类进行分级,贴近不同规模城市需求,设计不同的指标要求,切实推进国家标准的落地。
针对目前我国智慧城市重建设轻管理、重技术轻业务等普遍现象,评价体系不仅仅关注建设,更需包含规划、建设、运行/运营的全生命周期,要从城市管理的效率、与市民互动的结果、产业发展的依赖度等角度对智慧城市运营管理进行评价;要体现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的集约化、平台化建设思路,搭建跨部门、高覆盖度的开放性ICT平台与数据互联互通机制,为智慧应用及行业创新提供可持续性的信息化支撑与机制保障。同时,既然是对城市结果的评估,应特别关注从城市现有的行业直接获取先验数据,评价体系的数据应特别关注在城市现有体系直接获取数据,从而加强评价体系的科学严谨性与实际可操作性。
关键词:“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为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12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通过《“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2月15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我国将加快信息化发展,提升数据资源利用效率和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规划指出,到2018年,分级分类建设100个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到2020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形成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透明高效的在线政府、融合创新的信息经济、精准精细的城市治理、安全可靠的运行体系。
规划提到,支持特大型城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打造世界级智慧城市群。推进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运用时空信息大数据开展智慧化服务,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
【点评金句】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 庄荣文:
《战略纲要》是规范和指导未来1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主要是指导未来5年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工作具体的行动指南,是“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关于信息化任务的细化落实。
《规划》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在发展目标上,《规划》与《战略纲要》明确的2020年目标进行了衔接,使目标更加具体、更加细化,从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基础设施、信息经济、信息服务等5个方面确定了17项的量化指标,重新构建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量化指标体系。
在任务部署上,《规划》围绕《战略纲要》明确的增强发展能力、提升应用水平、优化发展环境的三大战略方向,明确提出了着力增强以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信息技术产业生态体系为牵引、数据资源体系为核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能力,着力提高信息化在驱动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信息惠民、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水平,着力优化支持网信企业全球化发展、网络空间治理、网络安全保障等的发展环境,力求体系化推进信息化发展。明确了6大主攻方向,10大任务,16项工程,12项优先行动和6大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