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682—685井区浊积砂体沉积特征研究
2017-09-10王韶清
王韶清
摘 要:滨县凸起东坡具有山高坡陡的古地貌特征,十分有利于浊积砂体的发育。沙三沉积时期,是整个湖盆扩展的鼎盛时期,即裂谷盆地断陷扩张最强的时期。由于沙三下-沙三中沉积时期盆地的强烈沉降和沿凹陷轴向物源的注入,以补偿型的沉积为特点。凸起所提供的大量碎屑物质堆积形成的砂砾岩扇体受构造活动影响以及在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发生滑塌,形成浊积扇体,从而形成了广泛发育的陡坡带浊积砂岩沉积。通过对本区探井复查,发现目前滨682-滨685井区,已有滨669、滨681、滨682、利882等多口探井钻遇沙三下浊积砂体油层,其中利882井沙三下见富含油10m/3层,试油获9.2t/d油流,该区已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5万吨。
关键词:滨682-685井区;沉积;浊积;特征
濱南地区的浊积砂体主要发育于利津洼陷带的滨县凸起及陈家庄凸起的周缘。近期,通过古地形恢复,完成了滨南沙三下沉积时期古地形图,可以看出,在滨县凸起北部及东部,存在一个面积较大的古地形低洼地带,为滨县凸起和陈家庄凸起物源的注入并沉积浊积扇体提供了的地形条件。受沉积时古地形控制,在古冲沟前方的低洼处发育浊积扇体沉积。
1 沉積特征研究
1.1 浊积砂体岩石物理特征
陡坡深水浊积扇是岸上洪流携带大量泥、砂、砾石顺断崖直泄而下, 直抵深水区, 并冲蚀湖底形成水道, 继续向前推进一定距离, 而形成的扇形体。根据其内部特征可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三个亚相。平面上, 陡坡深水浊积砂体周围被半深湖、深湖相泥岩、油页岩所包围。纵向上沉积厚, 旋回性明显, 向上呈变细的韵律沉积, 见有各种变形层理、平行层理、冲刷构造等。陡坡带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沿盆地长轴方向的三角洲前方均可发育滑塌浊积扇体。滑塌浊积扇规模一般较小, 对规模较大的扇体可识别出中扇和外扇两种亚相类型。中扇亚相又分为辫状水道微相和水道间微相, 前者以含砾砂岩、细砂岩及粉砂岩为主, 夹薄层泥质粉砂岩、泥岩。后者岩性为薄层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粉砂质泥岩、泥岩。外扇亚相发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较厚层泥岩。
1.2 浊积发育的主要类型
滨682-滨685井区浊积砂体按成因主要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1.2.1 近岸浊流沉积
山地洪水沿古断剥面直接泻入湖内,再坡度变缓处迅速将大量碎屑物质堆积起来,而形成浊积扇。由于水流流速大,入湖后受湖水的顶托作用继续向前搬运和下切,因而易形成规模较大的扇体。
1.2.2 远岸滑塌浊积
还有一种类型的浊积扇,在湖盆短轴一侧的斜坡上,随着水下扇体的不断发育,促使前缘坡度不断增大。当坡度超过安定角时,在重力及地震、断裂、洪水等因素的激发下,未固结的沉积物就会顺坡滑动形成浊流二次搬运,于深水区沉积下来。此类型的扇体分布在“液化浊积扇”的前方,与深湖区泥岩、油页岩共生。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可见正韵律旋回和完整的或者不完整的鲍玛序列,较之“液化浊积扇”更具有浊流沉积的特征。
1.3 浊积砂体储层发育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并明确了物源供给、古地貌、断裂活动性对陡坡带浊积砂岩发育与分布的控制作用
1.3.1 沉积物物源的供应的变化
本地区浊积砂体的物源主要来自于滨县凸起,沉积体系应属于砂砾岩体沉积体系。物源供给上由滨县凸起直接供给或沙三段砂砾岩体前端滑塌。受沉积方向整体向滨县凸起方向迁移的影响,沉积类型上以小型近岸水下扇及浊积扇为主。
1.3.2 洼陷带的开阔程度和沉积古地形的控制
受古地形的控制,本区存在着两种类型的浊积砂体沉积模式。①断槽式,以滨685井为代表,发育近岸水下扇,具有近源快速堆积的特点,储层厚度较大。 ②铲式,以滨682井为代表,发育远岸浊积。推进距离远,储层厚度随推进距离的增大逐渐减薄。越靠近凸起边缘,储层厚度越大。
1.3.3 构造运动和沉积盆地的沉降速度
构造运动和沉积盆地的沉降速度直接影响着滑塌浊积岩扇体的发育程度和规模。
整个沙三中下的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期——沙三下早期:
主要表现为断裂活动较缓,沉降速率较小,地形活动平缓,水体范围变化较小,仅在凸起边缘有零星的发育。
剧烈期——沙三下晚期—沙三中早期:
湖盆下沉速率加剧、地形活动剧烈、地下应力迅速聚积最终导致了剧烈的地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面运动。
消亡期——沙三中中期—沙三中晚期:
湖盆下沉速度变缓,断裂活动减缓;随着前期的浊积充填作用等的影响,从而使湖盆边缘坡度逐渐变缓抬升,浊积发育减少。
从三个阶段的断裂活动性与储层发育情况来看,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构造运动和沉积盆地的沉降速度决定着滑塌浊积岩扇体的发育。
1.3.4 控制因素匹配的效果分析
浊积砂体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主要受到了物源供给、古地貌、断裂活动性三个方面对陡坡带浊积砂岩发育与分布的控制。从而形成了一种交叉状断裂坡折带——低位扇的沉积模式。
参考文献:
[1]何起祥,刘招君,王东坡等.湖泊相浊积岩的主要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1984,2(4):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