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理念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
2017-09-10马鸿杰
马鸿杰
摘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运用,对于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充分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改革和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意义;對策
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当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这是新课程改革赋予当代教师教学的责任和使命。而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提出,对于改变传统只注重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都就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应当注重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性,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如何将理论化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有机整合起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新课改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的构建对策。
一、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将一些生活化的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到生活化的内容,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赋予现代教师教学的责任,也是新时代教师应当具有的教学思想和理念。
2、有利于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改革
一直以来,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为何被边缘化?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不是升学考试的关键课程,从而使得很多学校以及教师在教学安排上,对品德课程不够重视,最终影响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改革。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学思想影响,很多教师在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对品德课程教学不够重视,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往往会难以激发学生的品德学习兴趣,最终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改变传统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改革。
二、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程改革理念实施了许多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比比皆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然习惯于采用落后的应试教育模式,最终影响和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发展。就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而言,课程教学不被重视,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同步提升。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和当前国家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课堂构建的对策
1、创设生活情境,获取生活体验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并且,他们正处于塑造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挂念阶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对很多事物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刻。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关于“关爱残疾人”的相关课程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残疾人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有关残疾人的视频或者是电影片段,让学生深刻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并懂得在生活中,应当关注残疾人群体,给予他们多一点的关心和帮助,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远比教师干巴巴地给学生讲解什么是残疾人,如何关心残疾人更加深刻。
2、重视课程设置,融入生活内容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不应当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道德情感。因此,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当总是给学生讲解一些虚无缥缈的理论知识,而应当将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落到生活实处,提升提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从根本上讲,与生活内容严重脱离的教学,会失去教学的现实价值。而立足于生活实践的教学,教师在潜移默化中,通过教学的案例,影响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将会是一种理想化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我爱班集体》的相关内容时,应当立足于学生的班级实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组织一个“我为班级体增光添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如何为了班级的利益而努力。此外,在给学生讲解到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发言,例如在校园中,如何保护环境,如何改变一些不文明的行为等等。这些立足实际的课堂讨论,有利于让学生用现实的眼光看待品德课程教学内容,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3、通过生活实践,内化理论知识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不断内化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结合教学的内容,开展一些生活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有关“生命”的知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了解生命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游戏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每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生物,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伟大与精彩。这种生活实践活动的开展,远比教师在教室里的滔滔不绝更加有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应当彻底改变传统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培养,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能力培养与提升. 新华出版社.
[2]李瑾瑜,牛震乾. 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 中国人事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