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古村落的文化探讨

2017-09-10邱甫田

神州·中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客家古村落文化

邱甫田

摘要:上杭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境内有不少客家开基始祖祠、始祖墓。明清时期,这里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形成了较多较典型的客家村落,展现了客家先民开基创业,善于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聪明智慧。处在崇山峻岭中的上杭县太拔镇坵辉村就是这样一个客家古村落,由于交通相对闭塞,传统文化景观得到一定程度的留存,本文以此为例,就客家古村落的文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客家;坵辉村;古村落;文化

一、坵辉古村落概况

太拔镇坵辉村位于上杭县东南部,距离县城约40公里,离镇政府约3公里,距首批国家古民居村落院田村不足千米。这里四面环山,依山傍水,山上林木茂密,是一个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山中小盆地。黄潭河支流儒溪穿村而 过,村里环境优美,绿水长流,田畴纵横交通,梯田高低错落,屋舍鳞次栉比。全村姓钟,有190多户700多人,9600余亩山林,780亩农田。2016年被福建省授予首批传统古村落。

据清光绪年间坵辉钟氏十八世祖优廪生钟之灏编《钟念二公族谱》载,坵辉钟氏始迁祖钟玕,讳泰,号千七郎,由武平迁上杭来苏里古坊(今上杭中都古坊村)开基为一世祖。明朝景泰年间(公元1451-1456年)钟玕四世孙念二郎,居上杭黄田窠(今上杭茶地上连科村)。念二郎孙闻珦(钟玕六世)在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移居坵辉,钟闻珦追溯祖父念二郎为坵辉始祖。据考,在钟姓来到坵辉村之前,这里已有杨、吴、吕、李等几姓人家。

钟氏在坵辉发展了200多年后,进入了大发展时期。《钟念二公族谱》载,坵辉钟氏在“乾隆而后,庶富骈臻,丁口盈千,堪拟金张望族”、“是时,予十二世祖懋修公家累巨万,声称赫赫,子八人复能继高增长,皆积资数十万,时人有钟家油之歌,盖先世诸公皆以囤积茶油致富也。其外如金福公、金禄公、吉兆公、赓臣公先后济美一时,庶富甲于他族。”从族谱记载可知,坵辉村在清乾隆、嘉庆年间(1735--1820年),钟氏人丁兴旺,家财万贯,于是乎大兴土木,广建豪宅,短短的几十年间建起了宏义堂、泰和堂、存厚堂、敦厚堂、和安居等14幢大院。

这些民居大院大多占地面积三、四千平方米,都是客家地区普遍的“方楼”,建筑高度为一层或二层。房屋座向大致 坐北朝南,布局参照“九厅十八井”,秉承“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传统观念,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沿中轴线两边展开,层层递进,左右对称,布局严谨。

坵辉村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当属钟懋修系的“宏义堂”,由二幢大院一前一后隔一大坪共同组成。前后两大院又分别叫“大夫弟”和“泰和堂”,俗称“前只屋”和“后只屋”。这二幢大院格局一样,且取同一中轴线,前后对应,前低后高,中间隔开一个长坪,他们既是统一的整体又各自成宅,远远望去,楼堂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犹如皇家院落。最大的古民居是“敦厚堂”,占地4000多平方米。上世纪集体化时期,这座大院住了20多户100多人,就是一个生产队。

二、耕读传家的处世哲学

坵辉村钟氏先祖在此开基后,根据这里的自然条件,种植水稻、木薯、地瓜等农作物维持温饱。由于这里是个小盆地,山多地少,他们于是向周边的山上开发,除农作物外,又逐渐种上油茶。这些油茶开始主要用于自用,后来当山上种植的油茶越来越多,他们就开始到外地推销。到清乾隆年间,坵辉钟氏十二世钟懋修、钟金福、钟金禄、钟吉兆、钟赓臣等人到江西赣州等地推销茶油,生意越做越大,一时闽赣地区都购买使用钟家油。短短几十年,钟懋修等人财产倍增,积资号称数十万。

坵辉钟氏先祖继承了客家人“耕读传家”的传统,深知“耕可立身”、“商可富家”,但更清楚“书可荣身”。因此每建一幢大院必配书屋、书舍,有的还独立建设书院。如“敦厚堂”建有“勤学书室”,“和安居”建有“晖吉堂”,旁边还有“魁星楼”。此外,各房各族还共同出资置办“儒资田”,建立“鳌山书院”,延请附近名儒主持书院,除招收本村学生外,临近乡村太拔、蓝溪,永定虎岗等地的学子也慕名前来求学。坵辉村可谓是盛极一时,文风蔚然。

由于祖先重视教育,坵辉村此后一直文风盛传,人才辈出。据村民统计,这个小山村在清代以后出了一个知州、二个知县、十五位秀才、三十八位太学生、八个博士、十几个工程师等,在各行各业都有人才。据介绍,最出名的要属钟氏十八代优廪生钟之灏家族,钟之灏曾任平和县县长,其弟之琪曾任盐场县知县、国民政府财政部工作;儿子钟洪音1925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上世纪40年代后到台湾任铁路局代总工程师。钟洪音育有四子一女,都获得博士学位,在台湾有“一门五博士”佳话。钟之琪的女儿钟梅音,为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画家,文学创作以散文和儿童诗为主,在台湾、东南亚有较大影响力。

三、以德立族的祖祠祖训

宗祠是一个宗族的象征和圣殿,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因此,宗祠不仅要建在最好的地点,也往往是一个村落最华美的建筑。坵辉村的钟氏宗祠“至德堂”就在村中心,背靠龙山,面临儒溪,前为石坪,建筑规模不算宏大,但亦足够村民举办各类群体性活动。据该村老人介绍,“至德堂”大门左右有对石狮,大门题联为“颍川新庙貌,越国旧家声”。“颍川”是钟氏的郡望,“越国”是指唐玄宗年间名相越国公钟绍京。“至德堂”在20世纪30年代重建时,曾任平和县县长的钟之灏通过在国民政府任职的胞弟钟之琪,请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财政部长孔祥熙、驻日大使许世英分别写了“奕世忠贞”、“诞昭世泽”、“至德长存”的题字并制成匾额,依次悬挂于前后堂横梁上。“至德堂”祠堂名匾额和门联则由钟之灏撰写。名人佳士的题匾,为坵辉钟氏带来无上的荣光,同时也激励着钟氏子孙敬祖、睦族、尚德、忠贞、好学、勤奋、进取。遗憾的是,文革时期,“至德堂”被破坏怠尽。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以其广泛而又微观的历史记录,与正史、方志鼎足为中国史学三大支柱[1]。族谱是姓氏文化也是血缘文化,家族以血缘为根本纂修族谱,在民间是最神圣的一件大事。一谱修成,民间珍藏,视如神圣,传之万代。坵辉《钟念二公族谱》卷一“乡约”制定了16条行为规范,分士、农、工、商各4条。士:厉廉耻,尚重厚,敦孝弟,勤学问;农:兴水利,广种植,储蓄积,清税谷;工:讲制造,禁非为,崇本心,戒异服;商:務公平,端趋向,节浮靡,慎考核。在各条下还有解释说明和具体要求。这些行为准则规范,就是钟氏祖训,对宗族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endprint

敦亲睦族、团结互助是客家人的传统。坵辉村十二世祖钟金声发了财后于雍正年间建了3000多平方米的“泰和堂”,到了乾隆年间,他的堂弟钟金禄要在临近地块建“存厚堂”。由于地形所限,钟金声为了堂弟建的“存厚堂”的屋檐水能顺利落下,就主动让工匠锯短自己“泰和堂”的屋檐。由于两屋紧连,因此形成了一个“一线天”的景观。抬头仰望,“泰和堂”的屋檐比“存厚堂”的屋檐短几十公分,从此“大屋一线天”成为坵辉村敦亲睦族、团结互助的生动教材。

四、趋吉避凶的风水布局

坵辉钟氏祖先深信风水学。明成化年间,钟闻珦“见此风景之胜”,于是来到坵辉开基。风水学著作《阳宅集成》说,“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龙来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斯为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 通俗地说就是好地方要枕山、环水、面屏、向阳。坵辉村的地形地势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地主:沿着山环水绕进入坵辉村,小盆地豁然开朗,儒溪婉延曲折。在村子的东北面,龙山逶迤而来逐渐成为半坡地,下面是相对平整的土地由儒溪紧紧环抱,成为钟氏建造大屋的地方和良田;再看坵辉村的“水口”:儒溪转了个秤勾似的弯,紧夹在雷公岭和北辰岭之间。山上长满各种树木,把溪流山谷遮得严严实实,十分符合传统风水学“天开地闭”、“狮象把门”的理论。

在坵辉村的村头,有一座“临江阁”,阁下是儒溪,溪上原有一座廊桥,过去是太拔附近人民到县城的必经之路。廊桥襟山带水,巍峨高耸。《上杭县志·古建筑》记载临江阁“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嗣后重修,石木结构,立于深潭石角之上,石柱高3米余,穿斗架屋顶,石栏杆”。临江阁及其廊桥建得如此壮观除了为行人过往和遮风挡雨实用外,显然是坵辉村先人充分考虑了它的趋吉避凶作用,它可以挡住入村儒溪直接而来的“风煞”,以保村民平平安安。而无论是身临其境还是远眺,它又与整个村庄和谐统一,成为坵辉村一大胜景。

除此之外,坵辉村还在水口建有“镇龙宫”、“镇龙桥”和水陂,在水口两座高山之颠分别建有“文峰岽”,显然这些都是为了村子物阜财丰、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兴建的。

坵辉村古屋大院大致都为坐北朝南,以取冬暖夏凉的宜居舒适,但又不会完全正南方向,因为正南方在风水术中“煞气”太重。此外每栋大院都建有门楼,俗称“外大门”。在客家地区,有“千金门楼四两厅”的说法,可见门楼的重要性。每当建造房屋之时,一定会请风水先生用罗盘选好座向趋吉避凶,然后才动工兴建。坵辉村大院的门楼朝向各有不同,通过围墙与正屋相连,都高大堂皇,精美华丽,飞檐翘角,雕花彩画。在门楣上,主人根据自家的功业或喜好书写“大夫第”、“司马第”、“和安居”、“流水鸣琴”、“川之芳至”、“气凌霄汉”等,大门的两侧写着“舞鹤飞鸿名贤世泽,玉泉平海儒将家声”等楹联,显得气派而风雅。

古村落的风水布局, 有许多合理科学的成份,体现了古代客家人在与自然环境相处中 ,崇尚“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

五、朴素虔诚的民间信仰

坵辉村有一座叫“永兴宫”的庙宇,建立在儒溪河畔,供奉的是黄倖三仙师。据宫后的碑刻记载,永兴宫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由钟赓臣创建。宫中楹联写道“道深仙义深师,永保一方福土;法传甥武传子,同昭千古英名”。

黄倖三仙师,又名仙师公爹,是上杭本土神明,在 上杭及广大客家地区广为信仰 ,有“上杭神”、“客家大神明”之称。据《汀州府志载》:“黄三仙师,上杭人,钟寮场未立,县前有妖怪、虎狼为害,黄七翁与其子及婿倖姓者三人,有异术,治之。群妖遂息。”黄倖三仙师神通广大,除降妖除魔、祈雨除旱、施药治病外,还能为百姓主持公道判案断案等等,因此深爱民间百姓爱戴。

坵輝村民信仰黄倖三仙师,每有大小事都往永兴宫烧香祈福。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是坵辉村“扛菩萨”的日子,村民先到永兴宫将黄倖三仙师从宫里请出来,分三路抬着走到全村的田间地头巡视,以保村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菩萨扛到各家门前时,家家焚香、户户鞭炮。最后将菩萨抬到“临江阁”,一起跳入水中沐浴。此时,村中男青年、小孩子也纷纷下水洗浴游泳。据说洗过之后,可保全年身体健康、消病消灾。

永兴宫建在儒溪岸上,有数丈高的由溪中取来的大小石头砌起的的石砍。自建之后,历数百年未被洪水冲毁过,实是一个奇迹。宫前有株与永兴宫同龄的桂花树,高数丈,大数围,郁郁苍苍,被村民视为神树。村民到先师宫行香时也必在树前敬香,正因为如此,黄倖三仙师信仰在村民中根深蒂固。

六、结语

传统古村落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石”,民间文化的“博物馆”。纵观太拔镇坵辉村,该村具有比较典型的客家古村落特点:枕山环水、水口关严、历史悠久、聚族而居、古宅遍布、敬宗睦族、立德积善、耕读传家、崇文尚武等;创造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统一,民居大院、祠堂庙宇、楼阁廊桥,山环水抱、绿水青山、田畴交错,日作夜息、迎神打醮等等构成层次丰富的空间意象,是一幅美不胜收的乡村田园图,更是客家先人的生存智慧,为我们留下的一份珍贵遗产。

村落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长期相互作用的共同作品,体现了乡村社会及族群所拥有的多样的生存智慧,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记录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保存着民间传统文化精髓,所蕴含的自然和文化多样性是未来理想生活的活力源泉[2]。然而,随着我国进入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现代城市生活方式迅速在乡村普及,传统村落的乡土性、地域性、唯一性,在物态上、文化上都在快速消失、遗忘。因此,保护包括客家古村落在内的人类农耕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由外而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王鹤鸣《中国家谱总目》,上海古古籍出版社。

[2]《关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建议》(《贵州建议》),来源于网络。

[3]其它参考书目:《上杭客家》第四期、第十五期、第十七期等。endprint

猜你喜欢

客家古村落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客家传统女装结构设计初探
赣南客家传统器具设计的文化语境
论闽西钢琴音乐创作与客家民歌的融合
火焰山下古村落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