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漆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浅述
2017-09-10徐俊贤
徐俊贤
摘要:生漆脱胎文化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保留下来也是一个难得的奇迹。将现代生活文化的理念融入这个古老文化的血脉之中,使它真正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漆艺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创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理想。只有从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文化中寻求前进的力量,让艺术与生活、设计与生产、实用与审美紧密结合,回归生活才能有力推动文化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漆文化;历史与发展
中国漆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并获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几千年来,充满魅力并独具中国气派的漆器作品,是我国艺术史中辉煌的一页,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漆历史悠久,据记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晋丘衍《学古篇》中称:“上古无笔墨,以竹挺席漆书竹上。”韩非子《十过》篇中写道:“尧禅天下,舜变之,作为食器,斩木而裁之,犹器黑之以为器,舜洋天下,禹受之,作为祭器,漆其外而朱囫其内。”在我国出土文物的漆工艺,距今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色泽艳丽如新,远非现代合成漆所能媲美,称“国漆”。
大漆是中国特有的天然材料,漆工艺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已经超过了七千年,古典阶段的漆器始终是中国高级用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的先人经过几千年对漆工艺的磨砺,摸索出的丰富多样的特殊工艺形式,成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漆文化历史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大多数漆器是为过去的皇宫贵族所享用。古代平民化的漆器一直受到轻视。在王朝政权没落之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随之转型,对于器物使用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工业文明的声势浩大使很多传统观念消失殆尽。大漆,作为器用的主要功能也开始逐渐从中国人的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作为艺术创作的特有媒材,继续保持着这一传统的手工艺形式。从漆文化观念上讲,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在大漆的创作中,过多的精力被投入漆画的发展中,漆画在漆用领域中占据主流,忽略其器用的创作和价值探讨,使漆器的日用功能萎缩。漆因器而生,又有其自然发生、发展的过程,从河姆渡发现的漆碗,到战国的漆棺,从汉代的九子奁盒,到宋元的雕漆器皿,明清的螺钿镶嵌,大漆作为传统的中国人的生活器物,从未在历史中消逝过,这正是因为它的器用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保留下来的缘由。大漆的材料本身所具备的绿色特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大力提倡利用的可循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作为未来造物的材料与种类,在现代器物的应用与发展中应该有其特殊的地位。只是我们还没有充分将漆的器用领域开发出来,还没有将它的存在形式从古代置换到现代的大众生活中 来。我们对于漆器的形态设计还停留在几百年以前各时期出现的风格样式上,仍然在模仿着古人。
早在虞舜夏禹时代,食器和祭器已经髹涂一色或朱黑两色漆。在追溯中国古漆器的源头之前,先了解下神奇的大漆。大漆是养人的,它不仅在物质上满足了实用的功能,同时还能够在人文情感以及文化理念上潜移默化的滋养人。新石器时代,漆器制造处于探索阶段。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漆器经历了它最初的繁荣期。到了战国、汉代,漆树栽培受到重视,漆器生产规模宏大,盛况持续数百年。战国早期,漆器制作采用木胎,比较厚重。到了后期,漆器品种丰富,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不仅可用于装饰家具、器皿、文具,还可应用于乐器、兵器、丧葬用具等,取代了部分青铜器。所以,尽管当时漆器价格不菲,仍备受新兴诸侯的宠爱。汉代漆工艺在继承战国风格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地分布也更广。东汉以后,漆制作进入了缓慢发展时期,但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唐代,金银平脱工艺是漆器中的著名品种,它用金银薄片刻成人物、鸟兽、花卉等纹样贴在打磨光滑的漆胎上,待干燥后全面髹漆二三层,再加以研磨,显出金银花纹,最后推光而成。这种工艺虽然精细费工、材料昂贵,但金银宝光与漆色的光泽交相辉映,十分精致。宋代首创戗金工艺,在漆面雕刻出花纹,上漆后再填以金粉。元明清时期掀起了漆器制造的又一高潮,官方、民间漆器生产并存且共同发展。元代,雕漆工艺取得了辉煌成就,堆漆肥厚并采用藏锋的刀法,刻出的花纹丰硕圆润。这个时期还涌现出一系列技艺卓越的制漆名家如张成、杨茂、张敏德、彭君宝等。明清两代的漆工艺与建筑、家具、陈设相结合,由实用转向装饰领域,形成了包括罩漆、描金、雕填等在内的14大类、近400个品种,达到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说”的程度。清代的漆器在明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各品种的制作中心和地方特色。清代漆器还对欧洲工艺产生了很大影响。18世纪英国著名家具工艺家汤姆·齐平特曾参考中国漆家具进行设计,并采用上好的福建漆,饰以龙、花草、佛像、塔等纹样,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色彩,盛行一时,因而开创了所谓的“齐平特时代”。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品种,漆工艺先传往东亚、东南亚,继而由西欧传到北美,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从河姆渡新石器时代的朱漆木碗,到楚汉漆文化的繁荣,直至明清达到顶峰,中国漆艺绵延传承。作为一种传统,漆器艺术曾经是中国人观照自然,器以载道的载体。然而,随着生产方式、文化取向与现代艺术观念的嬗变,古老的漆艺面临着形式与内容,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如何重建现代价值的新的可能性,以及漆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自我定位等,已成为漆艺界必须面对和要做出回答的问题。与日本当代漆艺形成鲜明对比,目前中国漆艺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中国漆艺的衰弱,原因是多方面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脱离了实用,漆器缺乏实用性功能,无法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导致不少老百姓不知漆为何物。传统漆器行业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需要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并喜欢上传统漆艺。不结合实用就失去了群众,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楚汉漆器之所以发达,就在于结合生活。当然要想巩固漆艺的地位,漆艺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外,审美价值也是必不可少。
我们应该尽快改变对中国漆文化的传统观念和学术偏见。走出只论其艺,而不谈其器的价值作用,加快现代主义的漆文化發展步伐,冲破大漆艺用占主流的现状,全面复兴和发展现代的漆工艺文化,将现代生活文化的理念融入这个古老文化的血脉之中,使它真正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永不衰退的璀璨明珠。这种古老的传统工艺不应该因为科技文明的快速发展而被忽视,甚至面临消亡,反而它应该在现代高科技的带动下得到更加迅猛的发展。漆艺世代相传的民间艺术创作,这些作品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理想。只有从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文化中寻求前进的力量,让艺术与生活、设计与生产、实用与审美紧密结合,回归生活才能有力推动文化的全面发展,让人们了解大漆之美,进而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这一具有中国特质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传统工艺如果用现代的标准来看效率不高,其商业价值也有待重估,它已经退缩到了日常生活难以触及到的角落里,处于濒危状态。保护传统漆工艺刻不容缓。只有让艺术与生活、设计与生产紧密结合,才能有力推动文化的全面发展。时代在变,形式在变,市场在变,人们的观念在变,中国传统的漆工艺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鼎盛时期一去不复返。中国传统漆艺被边缘化,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很难融入人们的物质生活中去。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传统漆器日渐式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漆器该何去何从,确是一个发人深省和值得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韩非子.十过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