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道坪坦河流域侗族民居

2017-09-10黄旋

牡丹 2017年24期
关键词:干栏火塘侗寨

黄旋

湖南省通道县坪坦河流域人口以侗族为主,地处云贵高原东缘向南岭山脉过渡地带,雪峰山西南余脉延伸境内,属于丘陵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区域地形复杂,高中低丘陵以及宽窄不一的山谷错落分布。无论哪种地形,其民居建筑方式的选择都具有巧妙的灵活性,一般而言,地势陡峭狭窄或邻近水源湖泽的区域多选用干栏式,地势平坦开阔且远离水源时选用地面式建筑。整个坪坦河流域侗寨绝大多数依山傍水而建,民居的建筑形式以干栏式建筑为主。

无论干栏式建筑还是地面式建筑都凝聚了侗族人民杰出的智慧与对大自然的无限崇敬。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民居建筑,都是掌墨师(侗族建筑师的称呼)与擅长建筑的侗族人结合当时生产生活的需求,因地制宜,共同努力下营造而出,体现着侗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一、民居建筑构造特点

坪坦河流域侗寨民居结构主要有两大类型:干栏式(见图1)与地面式(见图2),其建筑的构造方式大同小异。

(一)干栏式建筑

侗族的干栏式建筑,底层用柱子架高,古时用以圈养家畜或放置农具,架于地面之上以防避毒虫蛇患、潮湿瘴气,上层为主要的居住空间。根据地形的情况,将干栏式建筑分为全干栏与半干栏。全干栏(见图3)是指架空层全部高出地面。半干栏(见图4)是指建筑一部分架空于地面,一部分建于陡坡山岩之上,依山而建,俗称“吊脚楼”。

(二)地面式建筑

地面式建筑同干栏式建筑结构方式大致相同,主要区别在于一层没有蓄养家畜、存放农具的架空层,一层功能空间多为过廊、堂屋或偏厅、有火塘的厨房等(见图5、图6)。其平面规划总体特征与南方汉族民居像似。

(三)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的建筑模式

1.干栏式建筑模式

坪坦河流域侗寨干栏式建筑在构造上继承了古老的建筑模式,一般为5柱3开或3柱3开,梁柱之间以抬梁穿斗的方式结合古老的榫卯工艺构建建筑框架;分三层组合,各层功能不同,一层蓄养牲畜、存放农具,二层主要有生活起居等功能,三层为粮食、杂物的存储空间,被称为仓楼,层与层之间用楼梯连接;屋顶为双坡人字形青瓦屋顶,做清水脊,以悬山顶、歇山顶最为常见,侧旁设楼梯为交通连接主入口。其建造工艺也继承传统,延续着“杖杆”这一精湛神奇的建筑营造技艺。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接合缜密,体现了侗族工匠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并在技艺上表现出丰富的心理和精神寄托。其常以联排式或独栋式的组合方式组建(见图7)。

2.地面式建筑模式

侗族地面式住宅建筑,历史上受“羁縻政策”“改土归流”等政策影响,其模式结合了汉族的住宅形式与本民族的生活劳作特点,一般为3~5柱3开,梁柱之间也以抬梁穿斗的方式结合古老的榫卯工艺构建建筑框架(见图8);常分两层,一层有廊道连接主入口与中堂,设有火塘、卧室等生活起居功能空间,二层为粮食杂物存储空间,以楼梯的方式连接一、二层,一层平均层高为2 400 mm,二层平均层高为2 000 mm(见图9);双坡人字形青瓦屋顶。有的地面式建筑受汉族影响,采用了“庭院式”住宅建筑的组合方式,使侗族的住宅建筑文化更加丰富。

二、侗族民居的建筑功能

侗族民居建筑作为侗族人民的栖息之所,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建筑物,其建筑功能更是同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一)储藏功能

在坪坦河流域,侗族拥有传统的稻作文化,擅长农耕养鱼,兼营林业,劳作所需的生产工具成为朴素的侗族人民的“生活武器”,农民对此爱惜有加,其种类繁多,并有专门的空间收藏放置。储藏空间一般分为三类。

一是农具存储空间。在干栏式民居中,架空层空间一般作为农具及其他杂物的储藏空间,以便劳作。地面式建筑将农具的存储空间设置在中堂后,其面积比干栏式建筑小。

二是农作物存储空间。在干栏式民居中,稻谷、茶籽等作物的存储需要良好的通风干燥环境,而一层直接与地面接触,容易潮湿,故侗族民居将农作物的存储空间设置在二、三层通风较好的位置(见图10),并设500~700 mm高门槛,以防鼠患,便于存储(见图11)。地面式建筑的粮食存储空间一般设置在二层,防止粮食受潮。

三是贵重物品存储空间。个人贵重衣饰、家庭财富等物品则一般存放于卧室里的竹篓、木箱等简易的储藏家具中。

(二)餐饮功能

侗族人民嗜好糯米制品,喜好酸辣,其烹饪方式习惯于蒸、炒、煎、炸以及烟熏。烧火煮饭主要靠火塘。在干栏式建筑中,火塘位于二层,在地面式建筑中位于一层,在房内用土铺成1 m2的土地,四周一般用厚石材围铺,以此把火塘与木地板分隔开来,起到防火作用,火塘中部一般安放铁三脚架,用以支鼎罐铁锅,火塘顶部设悬空木质横梁三根,用来挂置熏肉制品或烘干湿柴。火塘燃料以木柴为主,冬日烟火缭绕,白天煮饭,晚上烤火取暖,夜深家中老人依偎火塘余温围火塘铺被就寝,但夏日炎热之时,火塘作为厨房功能就暂停,生活做饭功能则迁移至离火塘不远的偏厦进行。用餐时,人们只需在火塘之上架一方桌,其便能行使餐厅功能。

(三)会客洽谈功能

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对于友人,他们愿意共享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火塘所在的房间是家中最为温暖的地方,客人来访,主人便请其至火塘边饮茶洽谈,故火塘除了基本的厨房餐厅功能外,还具备会客洽谈的“客厅”功能。

(四)臥室起居功能

民居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满足居民休养栖息、避寒取暖的需要。侗族民居在火塘的左边或后方设置卧室,为家中最年长者居住,因靠近火塘,它是建筑中最温暖的地方;家庭其他成员的卧室则设置在二层,其卧室平均层高为2 000 mm,门洞平均尺寸为700 mm×1 400 mm,多数无窗。据调查时寨中老人介绍,卧室无窗,可以起到防盗作用,又因历史上侗族人身材较矮小,故门洞尺寸一般小于常规尺寸。endprint

(五)祭祀功能

在封闭的自然环境和与汉族文化相对隔绝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原始信仰的种种遗存长期影响着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英雄崇拜的杨再思、神灵崇拜的“萨”、祖宗崇拜以及自然崇拜都拥有各自的祭祀方式,设萨坛,建宗庙祠堂(见图12)等。在唐宋以后,侗族与汉族的交往开始频繁,其宗教信仰深受汉族影响。坪坦河流域侗寨民居建筑中少数会设立中堂,中堂一般设于类似于干栏式建筑中“丁廊”部位的过厅中,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祭祀(见图13),其牌位的设立讲究风水阴阳之说,并代代相传;在无中堂的民居建筑中,人们便以寨中公共萨坛祭祀为主。

(六)饲养功能

传统干栏式建筑的第一层是猪圈牛栏,用来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其优点是足不出户就能完成饲养全过程,同时方便看护饲养的动物;地面式建筑的饲养功能则依附于建筑外体偏厦或另行建造。随着生活方式改变和卫生条件改善,传统的家禽家畜饲养区结构和位置发生了改变(见图14)。

三、民居建筑审美特点

坪坦河流域侗族民居建筑不仅具有完备的使用功能,同时体现出侗族人民自然之性的审美特点。

(一)象形灵动之美

民族学者研究指出,坪坦河流域侗寨属于侗族南部方言区,思维方式具有南部方言区侗族的鲜明特征,在继承侗族先民原始思维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象喻思维成为主导。

象喻思维方式建立在具体直观表象和思维主体日常生活中的亲身感受与实践的直接具体经验基础上,以直观形象和比喻的方法,对思维对象进行喻象加工和改造,凭借一些具体、简单的概念,反映事物、解释世界。象喻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形象思维,但它又没有达到形象思维高度典型化的抽象度。

在象喻思维方式的指导下,侗族人民对于自然之物的理解与崇敬,形象而生动地反映在建筑物体上。侗族传统公共建筑装饰特点、工艺精美让世人惊叹,其具象性装饰囊括鱼、猴、牛角、葫芦等自然之物。相比较之下,侗族民居建筑虽无公共建筑的华丽精美,然其细小局部的精雕细刻,仍然能够体现出坪坦河流域侗族人民对自然的无限敬仰之情。

通过田野考察,笔者发现,坪坦河流域侗寨民居建筑比较朴实,装饰主要集中于窗、出头木、门簪、垂花、栏杆等建筑构件中。窗的装饰以镂空格栅窗花为主,常以梅花(见图15、图16)、双喜(见图17)、竹节、蝴蝶等作为装饰元素,并以写实的手法同几何化元素相结合(见图18),造型简易,在匠人的精心雕刻之下,将自然还原于建筑之上,清新自然。

民居建筑中出头木不仅是建筑结构上的榫卯点,在建筑装饰中也是重要的装饰点,侗族民居建筑对于出头木的装饰并没有鼓楼的繁华,而是用简单的象形和流畅的弧线来诠释生活的朴素之美。其装饰方式一般分两种,一是在出头木的下端用连续的弧线做简洁的造型,削弱方形木所带来的笨重方直感;二是在出头木前端做象形雕刻,多以月牙、象鼻等圆弧形造型为主(见图19、图20),增添建筑的趣味和柔和性。

除了出头木之外,坪坦河流域侗寨民居建筑在栏杆和建筑垂花上也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侗家木匠将建筑上的垂花雕花装饰统称为“波良”,以葫芦型的吊脚雕花为主,这与侗族的自然崇拜有关,侗族人认为葫芦多子,象征“多子多福”,具有“旺盛生命繁殖力”的隐喻(见图21、图22)。其大致分两种类型:一种是瓢葫蘆,一种是扁圆葫芦。吊脚雕花结构主体分三层,上层与吊脚的过渡装饰多用鱼鳞形刻痕,使中层的葫芦造型更凸显、饱满。中层的设计是倒吊着的葫芦,其造型各异,有仿葫芦本身形状质感的写实造型;有的葫芦外表凿刻有瓦楞状凹槽,其凹槽方向直旋多变,灵活生动;还有的葫芦削刻成多面体,八面、二十四面或更多,面越多,葫芦越显得圆润、光滑,每个面有呈四边形或六边形。第三层决定葫芦的类型,如果第三层体积小,像瓜柄,则为瓢葫芦;如果第三层体积只比第二层略小,成球状,则是扁圆葫芦。葫芦花样繁多、造型生动,体现了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侗家纯真朴素的风格也延续在建筑格栅的装饰中。调查发现,坪坦河流域侗寨民居建筑中,对于格栅的装饰统一采用最简洁的装饰手法,一般格栅柱都采用方形柱,格栅柱柱头和柱底保持原有的方形结构不变,抑或成倒角形式做柔和处理(见图23、图24)。其主要装饰部位为柱身,在柱身中部或三分处做凹凸变化,形成“莲花台”式或几何式的装饰,打破方柱的笔直单调感;在经济条件的允许下,有的民居会在整根方柱上做多级变化,做到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的层次变化,手法简易,其中灵动性的思维却为建筑增添柔美与活泼,且不失朴实无华的气质。

(二)朴实生态之美

坪坦河流域侗族民居的建筑无论是干栏式还是地面式,都继承着传统的信仰,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就地取材,采用杉木、枫木、樟木等作为房屋建造的框架材料,树叶、丝茅草、杉木皮、小青瓦为屋顶覆盖材料,岩石成为其牢固结实的地基材料。侗族民居不注重油饰,所有木构件都是素面,部分由桐油钻生,最大程度地保证建筑原材自身的自然原始特点,避免工业材料所带来的生态污染。加之侗族村民生活燃料多为木材,烟熏之下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素雅宁静、朴实无华的深褐色,体现出侗族人民最质朴的民族风情。

(三)自然和谐之美

纵观坪坦河流域侗寨,其均以公共建筑鼓楼为中心,民居建筑坐落其次,民居修建不刻意改变山行地貌,修建房屋时一般遵循村落所在地的地理地貌与大自然完美融合。例如,芋头寨、阳烂村就是依山绕水呈梯级状分布建造排列,与大自然形成一幅自然、和谐、优美的风景画。

从色彩美学的角度分析,坪坦河流域侗族民居多采用深灰色的双坡人字形青瓦屋顶,结合暖木色的建筑主体形成暖色基调(见图25)。这一暖色呈星罗棋布状,点缀于南方常年绿色植物覆盖的黄绿色冷色基调中,冷暖对比碰撞出和谐与融合。就侗族民居单体建筑而言,屋顶的深灰色、屋身的原木色、地基的灰白色,在纯度与明度上由高到低逐渐递减,形成高中调柔和的画面,层次分明,自然清新。

(怀化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干栏火塘侗寨
“干栏悟境”:青山游廊建筑及景观设计
肇兴侗寨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论干栏式建筑及其墙体形式★
云南彝族的火塘文化
火塘情思
德昂族传统干栏民居研究
论毛南族干栏民居建筑形态及其生态特点
火塘边的乡愁
侗寨里的斗牛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