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理念下的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玉溪市华宁县城太平街片区为例
2017-09-10臧邓斌
臧邓斌
云南天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基于文化传承理念下的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玉溪市华宁县城太平街片区为例
臧邓斌
云南天怡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城市传统街区是城市内涵、活力、特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独有的“生活性”更加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地区的传统风貌与历史文化、地域以及民族特色。但在现在老街区更新设计中,一味地拆旧建新,没有考虑到老街区的文化传承,使旧的建筑完全变成了新的建筑,给传统老街区的保护修建带来了一定影响。文章以玉溪市华宁县太平街区为研究对像,通过对太平街区建筑居住功能的改造分析,采用文献查阅、实例分析、总结归纳等方法,研究分析基于文化传承理念下的传统老街区居住建筑有机更新,为后续历史街区的更新规划设计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城市老街区;更新规划;文化传承
1.城市传统街区现状分析研究
1.1 城市老街区
老街区历史悠久,空间尺度宜人,环境幽静,保持着中国千百年来一贯的朴素、幽静、恬淡的传统风貌。上千年历史沉淀的痕迹,使人深深地感受到城市所经历的沧桑和变化,如今相较于高速发展的城市新区,老街区的发展则缓慢得多,其落后的现状令人担忧。
城市老街区是城市内涵、活力、特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独有的“生活性”更真实地反映出地区的传统风貌与历史文化、地域以及民族特色。
城市老街区是一种活态的具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产,对它的更新保护绝不是为了社会中的一部分人而把另一部分人的生活封存在历史里,以便闲暇之时供人去观赏和感叹,而是将其视为城市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所出现的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特殊的城市更新方式。因此,老街区保护必须建立在保持它的现有功能和活力的基础上,一旦失去这种活力,它的价值也将随之失去或降低。
1.2 城市老街区现状研究
1.2.1 地方历史风貌丧失严重
由于对文物建筑所处历史地段的空间和环境所具有的人文内涵认识不足,许多城市对历史地段总体环境的保护和控制很不到位。在某种利益的驱使下,在文物建筑所处的历史地段内任意划定建设项目,随意变更规划的建筑高度、密度、容积率等指标,对历史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2.2 历史文化生态的破坏
小城市中,毫无顾忌地大拆大建已经致使众多体现着千百年历史文化的历史遗迹、胡同和老房子等未及甄别、鉴定便被夷为平地,这些载体的消失使得历史文化记忆无所寄从,历史文化生态破坏也成必然。
2.传统街区衰败原因研究
2.1 不可抵抗的自然因素
任何房屋结构和设施都有其耐用年限。我国传统的砖木结构建筑更易破损。按一般情况,普通砖混结构房屋的耐用年限为40年~60年,砖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则更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也会给老城区建筑带来毁灭性的破坏。
2.2 历史遗留问题
我国城市老街区更新有着独特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人口密度的增加和户籍状况的混乱使老街区私搭乱建现象十分严重。同时,地方对老街区的更新也局限于增添一些最基本的市政设施,改造一些使用条件十分落后的危房、简房,老街区基本处于维持现状的局面,没有进行过实质性的更新改造。
2.3 现有建筑问题
太平街区是华宁县政府规划保护的历史街区,由于建成时间较长,建筑大多破旧不堪,勉强可以居住的建筑也不能给人以类似现代居住建筑的舒适感受,当地居民因为各种原因大多数都搬出了街区,人的流失必定导致街区的活力丧失,最终导致街区的“消失”。
对于历史街区居住建筑的改造,要让当地居民住的舒适、自在,有现代人生活的必要设施,让改造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而是让其更有意义。
通过调查,太平街区的老建筑是以云南建筑的“一颗印”为主,传统的“一颗印”建筑只有一间正房,两间二房,但因为当地居民家庭结构多为联合家庭,即父母与已婚子女居住在一起,这样仅仅三间卧室是满足不了居民需求的,而且在厨房、卫浴等空间方面,老式建筑也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居住需求,所以需要对居住建筑的内部空间进行较大的改动。
3.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3.1 老街区保护的原则
老街区中由于破旧的物质环境与丰富的文化资源共存,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很突出,而老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更涉及到国家立法、地方政府法规政策、居民的保护意识、具体的更新手段等方面的复杂因素。作为建筑师应从城市角度出发,结合传统城市空间格局、城市文化传统、老街区功能复兴等方面来确定其保护原则。
3.1.1 保持和延续传统城市空间格局
对老街区的历史遗产,应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积极发掘、精心整理它的历史文脉,针对老街区内的不同历史遗迹因地制宜地处理,在保护措施上也要不拘一格。保存较好的,可维持原样,而历史残迹可保留局部或其遗址,没有必要一定恢复原貌,重要的是如何充分表达这些遗迹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残垣断壁远比光洁漂亮的仿古建筑更能引发人们的内心震撼。
保护与延续老街区尺度。影响老街区格局的基本要素是传统的建筑和街巷,因此保持原有的建筑和街巷的尺度就成为地段保护更新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
协调新旧建筑的关系。在小城市的老街区中,社会的发展使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修旧如旧”,必须建造垂花门、坡屋顶。老街区的保护应有适当的发展,改造和新建是不可避免的。
城市如同生物体一样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从其最初建成的那一天起,其本身就进入了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在老街区的保护和更新中,不能急于求成,人为地割断其发展的渊源,应遵循固有的连贯性和延续性的发展规律。另外,应注意老街区中“任何的改建都不是最后的完成(也没有最后的完成)”,它处于持续的更新之中,对老街区的更新不能停留在对“终极完美”的追求上。
3.1.2 继承和发扬城市文化传统
不同的城市面貌、街道景观,是区别、认识不同文化最直接的途径。而有着悠久历史的老街区,无疑集中体现了城市地方文化。老城区在物质条件的竞争中较之于新城区的开发常常处于劣势,唯有其历史传统、文化特色和场所内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可替代的价值,而这也正是促使老城区繁荣的根基。
在老街区中,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能够体现城市文化的方面就是老街区的“细部”——环境意象。行走在街巷中,前进后退的小院门楼,路转忽现的参天大树,成为老街区的共享意象,这些意象见证着历史的脚印,体现着老城经历的风风雨雨,使得老城的生活环境更动人,更具表现力。这些环境意象的保留和更新,也是旧城结构形态和文化延续的重要途径。
老街区作为一个有机体,它必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老街区衰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而导致功能性衰退,应多渠道组织居民、单位按照保护与改建规划,引入和加强文化商业、休闲娱乐等城市功能,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增加老街区的活力。
3.2 老街区保护的方法
老街区保护和更新不能仅仅是“一层皮”式的保护历史元素和街道本身,街内的民居也同样重要,但由于这些地区房屋的破旧程度高,市政设施条件差,居住水平下降,保护起来更为困难。
具体更新主要是继承原有的既严谨又灵活的院落布局方式,可针对具体的境况采取“拆、改、调、留”的措施;对结构差、损坏严重的房屋采取拆除后按原有的城市肌理重建;对一些有特色的旧民居,保留外部建筑风貌,更新内部结构,延长使用期;对局部地段的土地和房屋进行功能环境调整,更改土地布局,增进局部街区的合理性;对于确实有较高历史价值的遗迹或民居,可采取保留的方法,改变其使用功能,开发其潜在价值。总之,老街区的效果具有“似曾相识”之感即可,在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条件下,不必强求历史原貌。
同时,在传统街道及院落的改造中,注意居住院落、街道的整体空间设计,着重通过交通和视线联系,强化街道景观系统和视觉走廊的设计。此外还应注重环境的细部,对其进行重点处理。“细部”的更新包括环境意象的保留和建筑小品,绿化的布置。正是这些细部成为这一特定地域的共享意象——老城的生活环境更动人,更具表现力。
地方文化是历史的沉淀,是城市的个性体现。在提倡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更应该深入挖掘老城自身特色。每个城市都有许多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由于历史原因,一度衰落,而这些正集中体现了各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因此应积极地挽救并提倡,以丰富老百姓的休闲生活。具体实施中可结合建筑小品、小游园、小广场等形式适当安排特色小吃、民间艺术表演等,突出当地的民风民俗等地域文化,建成具有地方风貌特色的集休闲娱乐与文化熏陶为一体的文化休闲区。这样既保留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又增加了旧城区的活力,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方法。
4.总结
太平街区作为华宁县的历史街区,是城市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是拥有一段特殊历史记忆的存在,其发展是必然的,因此其建筑改造不能只是简单的拆旧,而是要结合当地特有的历史文化,从建筑的形式、立面及保护和延续传统城市空间格局,继承和发扬城市文化传统等方面考虑,让“新”的建筑融入“旧”的街区,最终达到恢复老街区机能的目的。
针对老街区的特质和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的老街区改造中,应重点保护不同历史时期能反映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建筑,在体现街区真实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其所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以实现社会、环境、经济和文化效益的统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