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数据平台在特藏建设实践
——兼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
2017-09-10王雯
王 雯
南京晓庄学院
互联网+背景下的数据平台在特藏建设实践
——兼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
王 雯
南京晓庄学院
本文结合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实践,从实体和虚拟两个层面探讨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构建新型数据平台,优化特藏空间布局的方法,并对超星云舟系统的设计、使用、推广做出了研究分析。指出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阅读系统,能够提供传统特色馆藏建设中很难达到的媒体种类和资源数量。
图书馆;互联网+;特色馆藏;数据平台;资源建设
1.背景
随着互联网思维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不断渗透,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正在崛起。高校图书馆从世纪初的以电子资源为代表的数字图书馆模式中发生改变,逐步向大数据时代的全媒体复合型图书馆转型。特色馆藏是各图书馆经过长期建设积累,在某一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的,结构比较完整的文献资源。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对特色馆藏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支持,并将其作为图书馆的核心资源和业务增长点。在当前深度信息化时代,高校图书馆不仅要继续发挥馆藏丰富的优势,更要努力加强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合进程,拓展阅读空间。
我校在特色馆藏建设方面,经过长期积累,已有线装古籍、中小学教材、江苏省民间音乐资料、陶行知研究资料、民国文献、幼儿教育等多种特色资源,建立起富有晓庄特色的图书馆馆藏。传统的馆舍格局已经很难满足用户的阅读题需求,需要从科技、空间和物理空间等方面重新设计、调整。
2.特色资源数据平台的建构
2.1 平台设计理念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充实实体馆藏,增加电子资源的采访数量固然重要,但建构一个具有交互功能的数据平台更能够体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心的地位。通过网络访问和实地考察我们发现,缺少专业、完善的文献资源数据库和全国性的信息交互平台。进过近两年的搜索、试用、比较、分析,学校选择购买了超星集团的云舟系统。北京超星集团成立于1993年,拥有全国最大的图书数字化加工中心,多年服务于高校、科研院所,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知识服务空间建设的理念:为每一位读者提供一个虚拟空间,读者可以构建自己的学术档案,记录自己以及与同行交流的阅读感受、创新思想并永久保存。在超星云舟的虚拟空间中,实现了全终端的学术交流与互动。云舟紧跟当前移动互联潮流,推出功能强大、操作简单的客户端,支持全终端数据及时同步,更有PC端便捷的专题建设工具。学校的陶行知研究资料、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民国文献等多个特色馆藏资源都利用云舟系统建构了自己的数据平台。云舟系统与图书馆已有的超星读秀系统、发现系统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发挥了较好的情报检索和学术交流功能,为图书馆跻身江苏省内优质高校图书馆奠定了基础。以陶行知研究资料数据平台为例,内容包括图书资料、相关影像、陶子风采、书目资讯等板块,特别是加入了生活教育实践活动这一主题,弥补了以往特色馆藏建设缺乏延续性的不足,同时使得数据平台更接地气,吸引更多的读者浏览访问和交流。
2.2 云舟系统的运用
学校图书馆利用超星公司的云舟域空间知识服务系统构建了特色资源数据平台,以实现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服务的有机融合。根据我校师生的使用调查,我们总结出云舟系统的一些特点。首先是讨论空间。用户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出现疑问、困惑,可以互相交流,进行学术上的探讨,分享阅读感受。这是一个类似于“群”、“小组”的概念,符合“互联网+”的时代潮流,是传统数据库不具备的功能。第二是保存功能。用户注册之后,能够上传、储存自己的资料,相当于拥有了一个大型的笔记本、资料夹。不受时空制约,随时随地带着走,即使毕业离校也没有影响。这就扩展和延伸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对于特色馆藏而言,由于载体形式多样,很多是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的,占据的电子存储空间较大,而云舟的保存功能恰好弥补了个人设备存贮容量上的不足。第三是读者自建专题功能。云舟提供了便捷强大的域编辑器,为每个读者提供一个平台,用word功能营造出富媒体的效果。这一功能非常受到年轻学子的欢迎。自媒体、微博、微信、朋友圈,每个人都希望展示自己的风采,能够建立个人专属的数据库,用户在科研、学术领域有了自己的门户,是传统图书馆无法提供的服务。
2.3 特色资源数据平台的推广应用
评价一个数据平台的优劣,需要综合考虑其内容的丰富性、完整性、多样性以及使用的便捷程度和访问量。因此,构建一个数据平台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应该建设不管理。在学校图书馆选择建构陶行知研究资料数据平台之初,经过了长达数月的走访调研,发现国内大部分陶行知研究网站的更新频率较低,内容重复率偏高。因此,学校凭借丰富的校史资料、校友资源不断充实数据平台,避免了与各地陶行知研究单位自建数据库或网站的同质化。学校图书馆定期开展的情报咨询和培训工作也为数据平台的推广做了不少工作。数据库商和图书馆老师一起,手把手的教学生下载、安装云舟系统,不定期的进行宣传、培训,发放问卷调查,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搜集整理用户信息,以改进客户端的页面设计,提高用户满意度。图书馆的老师与校内相关研究机构的老师共同设计数据库板块,建立讨论小组,从用户的实际感受出发,提出了“隐私保护”的观点,并将其反馈到超星公司寻求妥善的解决途径。
3.特色资源的阅读空间设计
特色馆藏空间的设计正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特色馆藏阅览室应同时具备藏书、陈列、阅览等诸多功能,地点可以选择在图书馆较高的楼层。一来较高的楼层读者量较少,便于营造安静的读书环境,二来特色馆藏的使用者与普通读者相比,数量上较少,在功能区划上要与面向大众的服务台、常规书库等加以区分,以便体现特色馆藏的特殊性和稀缺性。
在特色馆藏阅览室外的走廊、过道等处,可以适当布置园艺小品和植物。植物可选择观赏性较强的品种或中型绿植,如马蹄莲、幸福树、滴水观音等,对阅览室的外部空间加以美化和修饰,以达到曲径通幽、生机盎然的和谐氛围。
在室内空间设计上,可以利用窗台设置花架,内置小型盆栽植物,如太阳花、文竹、仙人球、凤仙花等等。外墙绿化一般使用爬山虎、紫藤等攀爬能力繁殖能力较强的植物,绿化的同时,也减少阳光对墙面的热辐射。
特色馆藏的室内空间需要兼顾以下三个要素:前瞻性、易洁性、文化性。前瞻性指环境设计讲究简洁大方,适度超前,在装潢和室内布局时为今后馆藏预留空间。在阅读区和办公区均设置储物柜和小件存放处,使零散物品集中收纳,给人以洁净的印象。易洁性指装饰材料要便于清洁,尽量选用地砖、瓷砖等容易打理的材料进行地面墙面的装饰。文化性指环境设计要富有文化内涵,可选择绘画、书法作品装饰,植物宜选用成活率高的中小型盆栽常绿植物,如观赏竹、芦荟、仙人掌、吊兰等,既美化环境又清除甲醛等有害气体。盆景上可以选择市面多见的多肉植物,比如宝石花,它们身材娇小,易于养殖。
特色馆藏资源是不断成长和调整变化的。在书架的设计上,可以采用敞开式和封闭式相结合的形式,将比较贵重的图书资料放在橱柜里,而一般性读物放在开放式书架上,便于读者取阅。在架位分布上,需要预设活动隔板,以适用不同开本的图书资料摆放需求。
在排架管理上,特色馆藏不一定全部按照中图法排列,可以设立专题展架,比如校友专架、校庆专架、校友捐赠专柜等。还可以利用展板展架适时推送图书,丰富特藏室的格局。
为了更好地体现“互联网+”图书馆的新型阅读模式,预留充足的电器插口和恰当的手机充电位置,配备无线网络和适合笔记本阅读和手机阅读的桌椅设备,并要做好电源开关等防漏电保护措施。
综上所述,利用数据平台,完善阅读空间,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阅读系统,提供了传统特色馆藏建设中很难达到的媒体种类和资源数量。
[1]杨俊丽.“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协同创新[J].现代情报,2017,(02):89-92.
[2]阚德涛,钱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思路探讨[J].现代情报,2016,(12):78-80+94.
[3]王露露,徐军华.“互联网+”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社交网络调研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5,(18):27-33+82.
王雯,女,1975—,副研究馆员。从事文献整理与信息服务,发表文章十余篇。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陶行知研究资料数字化平台建设和运用”(2016SJD87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