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互联网+政务”
2017-09-10高曼鹭
文|高曼鹭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11月18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依托“互联网+”推动政府公开服务信息公开、流程简化、数据共享,最大限度便利百姓。“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与政务治理新引擎;“互联网+”推动中国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互联网+”构建中国社会新格局。
“互联网+政务”的本质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具体行业、领域的结合。“互联网+政务”的概念被日益频繁地提及,但是对于这一概念基本内涵的探讨才刚起步。“互联网+”进入到各行各业以后,必然带来相应的生态感知和变化。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普及,各行业都将围绕互联网开展融合创新。“互联网+政务”是政府面对“互联网+”时代经济社会基本状况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在管理、服务和基本秩序管控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作出相应调整、形成相应的制度机制和组织体系。“互联网+政务”的本质是以政务服务平台为基础,以公共服务普惠化为主要内容,以实现智慧政府为目标,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精神,连接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办事流程的优化重组,构建集约化、高效化、透明化的政府治理与运行模式,向社会提供新模式、新境界、新治理结构下的管理和政务服务产品。“互联网+政务”具有在线化、云端化、移动化、数据活化、智能化、020化、自服务化七个方面的特征。
“互联网+政务”面临的挑战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事物。任何技术、任何改变,都会有好的一面,也会有不好的一面。光看见好的一面,或者光看见不好的一面,都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研究“互联网+政务”,根本的就是要研究“互联网+”对于政府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互联网发展的不均衡性
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13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较2015年底提升了1.3个百分点。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较2015年底增加3656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但与此同时,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地区差异较大。由于西部互联网基础薄弱、建设滞后、起步晚、发展慢,中国互联网呈现东部发展快、西部发展慢,城市普及率高、乡村普及率低的特点,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弥合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仍旧任重道远。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保持稳定,截至2016年6月为31.7%。但是,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5.6个百分点,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2、理念落后于行动
人类对任何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思维建构到实践验证的漫长过程,需要积累、顿悟、挖掘、提升。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建设,这是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引导性,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互联网+”能够破解现存互联网理念与行动的不协调、不统一、不系统,在市场层面曾经出现的现象是当BAT等互联网企业在加速布局的同时,众多传统企业、产业还在迷茫中等待。互联网理念与互联网思维的缺失,使互联网技术在实际运用存在较严重的观念固化和行动误区。“互联网+”首先会引发一场观念碰撞,然后再通过正确的理念牵引,真正发挥作用。
3、面临严峻安全形势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已经被纳入国家信息化整体战略一并考虑。当前,网络空间日益成为承载政治、外交、文化、军事使命的全新战略疆域。网络空间关键资源获取、利用、控制的斗争更趋激烈,网络空间主导权正成为大国博弈、重构国际新秩序的全新领域。网络空间中,信息获取、网络泄密、信息滥用,侵犯企业商业秘密,危害国家安全的事件更加频繁。
“互联网+政务”的实践与探索
《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互联网+”,备受关注。其实“互联网+”在政务服务领域同样大有可为。“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新经济形态,它已经不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北京东城区政务服务打通便民最后一公里
北京东城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网络平台就是“互联网+”在政务服务领域的有益探索,推进职能下沉、服务延伸,“群众办事,网络跑腿”,真正方便群众、服务群众。北京市东城17个委办局的285个行政事项,都可以在东城三级政务服务体系网络平台上查询到办理方法。目前,北京东城三级政务服务体系网络平台在全区10个街道办事处、205个社区全面覆盖,将政务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群众“急事不出家门,小事不出社区”的格局。采取三级联网、六大系统,搭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网络平台。
2、青岛6388互联网+政务行动计划
6388即推动6个转变、实施3项建设工程、推进8+X应用工程、制定8个规范标准。六个转变为“内部应用”为主向“互联网应用”为主转变;封闭政府向开放政府转变;单项创新向整合创新转变;技术驱动向政务驱动转变;传统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变;国外品牌主导向国产品牌主导转变。三项建设工程为政务网络整合优化扩展工程,政务云平台转型扩展工程和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工程。8+X应用工程为网上审批服务便民工程,政府开放惠民系民工程,权力上网规范透明运行工程,数据治理提速增效工程,公共信用信息整合服务立信工程,城市和社会治理网格化应用工程,城市运行管理智能感知应用工程,基于社会互联网应用的服务拓展工程;X为若干项部门专业领域应用。八个规范标准为政务云管理使用标准规范,网上政务服务系统建设和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规范,公共信用信息汇集共享标准规范,政务地理信息资源分类标准规范,网站信息内容建设管理标准规范,政务网络建设和服务标准规范,互联网政务安全标准规范。
3、浙江政务服务网
2014年6月25日,浙江省省长李强宣布浙江政务服务网正式上线,以“服务零距离,办事壹站通”为口号的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致力于实现政务服务一站式办理、行政权力全流程监督,逐步形成服务规范、体验便捷、建设集约、资源共享的覆盖全省的虚拟型“政务超市”。政务服务网要实现“四个集中”:集中进驻、集中提供、集中公开、集中共享。
浙江政务服务网的前台—“2+3”板块,“2”即个人办事、法人办事两个主体板块。全面推进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浙江政务服务网已上线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几乎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累计受理网上审批办件68万余件。大力推进在线便民服务,“纳税缴费”:已先行整合税务机关网上征缴、公安部门机动车违章缴款、支付宝水电煤缴费等存量应用资源,并加快建设政务服务微信、支付宝、淘宝等平台,推进移动端便民服务的拓展工作。“便民服务”:婚育收养、教育培训、求职执业、纳税缴费、就医保健、社会保险、福利救助、房屋租售、交通旅游、证件办理、场馆设施、公共安全、司法公证、环境气象、三农服务等15类主题栏目。深入推进网上政务公开和互动交流,政务服务网综合监测分析平台,政务服务网综合监测分析平台,全面推进行政权力事项一站式运行,不断叠加网上便民应用,优化服务导航和界面设计,深化在线互动交流,切实增强用户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