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进港流量优化因素分析
2017-09-09匡军
匡军
摘 要:近年来,随着航空业务量的提高以及飞行流量的不断增大,特别是大型机场的航班量增长迅速,机场也越来越拥堵。为了缓解交通的拥挤和航班的延误,进港航班的流量优化研究已成为国内外航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包括对机场终端区着陆飞机的顺序,着陆时间以及跑道指派进行优化等。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理;进港航班;流量优化
中图分类号:F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5-0236-01
随着我国民航运输业发展突飞猛进,飞机变成真正的大众运输工具,民用航空业成为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20年全球民用航空运输事业持续增长。据统计从 1995-2000年飞行量增长30%,飞行公里数增长55%。在全球航空运输业逐步復苏,中国国民经济强劲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民航年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连续5年排名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如何有效缓解机场交通拥堵,加速航班流量,减少航班延误已成为热点课题,缓解机场交通拥堵的策略之一便是对进出港的航班进行优化。
1 影响进出港流量因素分析
1.1 进离港航班流量统计
本文对某机场某一周航班资料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
由上表1可以看出机场小时高峰起降架次13架次,日均起降架次160余架次。在通常情况下,一架飞机平均每天要执行若干个航段,由于航班计划都是预先安排好的,如果前一个航段出现任何疏漏,那么后续航班就会受到影响,出现连锁反应,并且越排在后面的航段,延误时间越长。
1.2 尾流间隔标准
航空器之间应当配备尾流间隔,前后起飞离场或前后进近着陆的航空器,其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最低标准应当按照下列规定:
(1)前机为A380型航空器,后机为非A380型的重型航空器时,不少于12千米;(2)前机为A380型航空器,后机为中型航空器时,不少于13千米;(3)前机为A380型航空器,后机为轻型航空器时,不少于15千米;(4)前、后航空器均为重型航空器时,不少于8千米;(5)重型航空器在前,中型航空器在后时,不少于10千米;(6)重型航空器在前,轻型航空器在后时,不少于12千米;(7)中型航空器在前,轻型航空器在后时,不少于10千米。
前款规定的尾流间隔距离适用于使用下述跑道:(1)同一跑道,一架航空器在另一架航空器以后同高度或在其下300米内飞行;(2)两架航空器使用同一跑道或中心线间隔小于760米的平行跑道;(3)交叉跑道,一架航空器在另一架航空器后以同高度或在其下300米内穿越。
2 机场进出港的流量优化管理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目标是要最优化实现容量和需求平衡。机场容量可以分为进场容量和离场容量,它们相互关联,进场容量的增加会引起离场容量的减少。因此需要在机场拥挤时段根据不同需求,确定合理策略以平衡进离场容量,优化机场流量。图1为机场终端区容量关系曲线,曲线描述了容量给定情况下进离场容量关系:
其中用来表示进场流量,用表示离场流量。曲线上各点表示终端区能承受的最大进离场流量分配关系。当进离场需求点在曲线包围范围内时,表示终端区容量能够满足需求;当进离场需求点在曲线范围外时,则需求过大,终端区拥挤,需要优化;需求点落在曲线上时,进离场流量饱和。基于机型的流量优化分配就是将终端区的飞机起降排序规划与进离场流量优化分配相结合的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方法。
3 结语
机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窗口,我国民航事业加快发展,交通流量快速增加,但是我国大部分空域仍然由军航管辖,尚未对民航完全开放,民航所能使用的空域资源不能满足飞行流量日益增长需求,导致拥挤现象频繁产生,机场变得越来越拥堵。本文的目的是对进港的航班进行优化,以减少机场航班的延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