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元型组织研究综述与展望

2017-09-09朱珺陈同扬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18期
关键词:构建方式

朱珺 陈同扬

摘 要:企业如何协调探索与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而构建起双元型组织模式,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该文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首先围绕双元型组织的前因变量和构建方式进行分析,涵盖了组织进化、情境、矛盾管理、能力和社会网络五个研究视角,厘清了组织双元理论的发展脉络,剖析了组织双元构建方式的差异性,最后对组织双元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双元型组织 前因变量 构建方式 理论回顾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6(c)-0178-03

面临日益增加的环境动荡性,企业难以通过既定战略一劳永逸地实现改革与创新。根据IBM公司发布的《全球CEO调查》报告,80%的企业表示环境“复杂性”是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而这种“复杂性”则体现在组织内外部相互对立的前提上:当内外部环境的动态性超过一定程度,企业在有效运作当前业务与主动适应未来需要之间将形成悖论[1]。然而,无论是单一挖掘企业内部资源进行改革,抑或单纯寻求外部机遇进行创新,均无法实现两者的对立统一。因此,如何协调探索与利用之间的关系,构建起双元型组织模式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现有研究多从组织边界条件切入,聚焦于组织双元概念的演化过程,进而归纳出培育组织双元性的有效方式,却容易忽视组织双元的前因变量。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双元型组织的构建过程尚不明晰,同时已有的组织双元实现方式仍存在着多重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基于此,该研究通过梳理组织双元的相关文献,从组织双元的前因变量和构建方式两个方面出发,深入探讨双元型组织的形成机制。

1 双元型组织的内涵

所谓双元型组织是指能同时进行利用性活动和探索性活动的组织[2]。利用性活动主要关注成本、效率和资源,涉及诸如优化、筛选、挖掘和实施等以渐进式创新为导向的活动。为保持竞争优势和获取稳定回报,企业对产品、技术、服务和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小规模的改革和更新,不断积累有形和无形的资产。探索性活动则强调收益、速度和机遇,包括冒险、试验、应变和发现等以突变式创新为导向的活动。企业致力于更好更快地了解和掌握市场变化,将环境中捕捉到的新知识与商业机会结合起来,从而为客户持续不断地创造新的价值。虽然两类活动所需的组织构架、文化氛围和思维方式不同,但两者之间仍存在一定关联。利用性活动可以为探索性活动积蓄能量,而探索性活动反过来又能为利用性活动创造相关条件。由此可知,两类活动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促进[3]。

探索与利用之间的互补与替代效应体现了组织双元的本质[4]。现有研究认为双元型组织适度平衡了探索和利用两类彼此相异甚至相互矛盾的活动,并在识别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建立了一定的竞争优势[5]。这一组织形式不仅有助于企业克服因管理悖论导致的成长瓶颈,而且能够避免企业创新转型行为落入“失败陷阱”或“成功陷阱”。因此,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生存和持续成功,就需要构筑双元型组织模式,使探索和利用两类活动共存于同一连续体中,得到相对稳定的结果。

2 影响双元型组织构建过程的因素

构建双元型组织的过程受到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2.1 组织内部因素

学者们主要是从高管团队和组织两个层面对影响双元型组织构建过程的企业内部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高层管理者认知与行为整合是团队层面上影响双元建设的两个主要因素。Luo和Rui(2009)认为,管理者认知很大程度上通过其所作出的战略意图来体现。战略意图能够引导企业做出平衡探索与开发之间矛盾的行为。因而高层管理者感知矛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积极应对和接受双元挑战的过程[6]。林海芬和苏敬勤(2012)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发现,在正和双元结构产生的差异化过程中,高管团队能够将感知到的稀缺资源状况转化为可行性策略,直接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7]。然而,在组织层面上,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资源管理能力等因素会影响组织双元性。Jansen等(2006)提出,企业需要灵活多样的组织结构和动态能力来克服惯性,确保探索与利用之间协调机制的实现[8]。

2.2 组织外部因素

外部情境因素既会对双元型组织的构建过程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会对其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企业由于嵌入在其所处的组织环境中,其开展的探索性活动和开发性活动势必会受到组织环境的影响。然而,组织环境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在给企业带来更多商业机遇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诸多威胁与挑战。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市场开放程度、文化距离以及消费者习惯等客观条件都会对组织双元建设的有效性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Gupta等(200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利用与企业绩效之间是呈负相关关系,但探索却对提升组织绩效有显著影响[9]。Simsek(2009)也认为组织情境包括硬要素(如纪律、规则、章程等)和软要素(如文化、支持、信赖等)两部分,企业需要在这两类要素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进而显示出双元特征[10]。由此可見,企业在培育组织双元性时应对组织情境因素予以足够的重视。

3 双元型组织的构建方式

自组织双元这一概念提出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如何构建双元型组织产生了浓厚兴趣。从目前文献来看,关于组织双元的实现路径,学者们主要是基于组织进化、组织情境、矛盾管理、动态能力以及社会网络这五种理论来展开研究的。

3.1 结构分离

基于组织进化理论,Duncan(1976)最早提出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相互分离的子系统来实现组织双元性。企业内部各子系统间有相对固定的分工。机械式子系统瞄准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通常用于开展利用性活动。相对应地,有机式子系统注重市场开拓和产品创新,则以开展探索性活动为主[11]。这一观点得到了Andriopoulos和Lewis(2009)研究的支持。Andriopoulos和Lewis指出,这种结构上的二元划分由于明确规定了运营单位成员的业务范围和活动空间,因而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探索与利用之间的冲突和碰撞,促进两者互补效应的发挥[12]。endprint

3.2 情境设计

基于组织情境理论,Gibson和Birkinshaw(2004)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有效的情境设计来融合内部探索和利用这两种看似相对立的元素,进而构建起双元型组织模式[13]。Uotila等(2009)的研究也发现,员工行为易受到信任关系、人际支持和绩效管理等情境因素的影响。当企业塑造出高绩效文化氛围时,员工自身潜力被迅速激发[14]。在这一情境下,员工不仅能主动解决工作中棘手的问题,而且会积极追求与企业总体战略相一致的新机会。换言之,员工行为在此过程中表现出了显著的双元性。而培育了这些双元型员工的组织也自然而然地具备了双元特征。

3.3 矛盾管理

从矛盾管理理论的视角出发,Smith和Tushman(2005)构建了一个基于高层管理者认知和行为整合过程的双元型组织产生模型。在这一模型中,管理者的矛盾思维方式和内部运作流程对双元模式选择都有直接影响[15]。Tushman等(2011)的研究有力证实了这一论断:高管团队感知和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是培养组织双元性的前提。管理者先通过扫描环境来识别矛盾,初步了解探索与利用之间的对立性;再通过控制团队过程来整合行为,明确解决矛盾的途径;最后执行战略意图,加强异质性子系统间的资源流动和共享。此时,管理者所处的企业在寻求机会与建立优势方面都会比较积极,进而体现出较高水平的双元特征[16]。

3.4 动态协调资源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Zhou和Wu(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动态能力在双元的两个维度(探索和利用)影响企业绩效的过程中起到了正向的调节作用。企业所具备的动态适应环境的能力可以对内外部资源进行灵活配置和整合,进而使得探索与利用之间产生互补效应[17]。焦豪(2011)也认为作为竞争优势获取机制的动态能力有助于构建双元型组织,并提出了一个“动态能力—双元创新—企业绩效”的分析框架。研究利用长三角地区的问卷调查数据进一步表明,动态能力确实可以通过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来提升组织双元性[18]。

3.5 形成价值网络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Lin等(2007)认为企业跨越组织边界,通过缔结不同类型的联盟来达到探索与利用之间相对平衡的状态[19]。联盟型双元强调的是企业所在价值网络的整体双元性。无论是建立以研发活动为中心的探索联盟,还是成立以生产活动为中心的利用联盟,企业都有必要从战略规划上实现对两者的兼顾。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扩展能力、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以及网络关系持久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组织双元性的建设。刘江鹏(2015)则以互联网企业为例,从关联链和价值形成两个维度构建了企业成长的双元模型[20]。

4 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

回顾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有关双元型组织构建路径的研究主要基于组织进化理论、组织情境理论、矛盾管理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等基础理论。具体来说,基于组织进化理论,企业构建双元型组织是通过结构上完全分离的形式来实现的。这就意味着,专注于探索式活动的业务单元和专门从事利用式活动的运营单元之间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很容易造成空间上的松散格局,并且大大增加了实际工作中的协调和沟通成本。

基于组织情境理论,企业采用情景设计的方法先培育双元型员工,再使整个组织转化为双元模式。这一过程中,企业前期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本,中间建设周期还比较长,甚至后期取得的效果有可能不尽如人意。因为并不是每个员工都有潜力成为双元型的个体,所以当企业赋予其充分的自主权时,有些员工可能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基于矛盾管理理论,企业虽然可以通过培育具备矛盾思维能力的高管团队来弥补培育双元型员工的局限性,但是这种构建方式仍旧存有一些不足之处。只有当高管团队准确感知到双元矛盾的存在,并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企业才能更好地管理悖論。很明显,这对管理者的基本素质要求很高。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企业是将资源的配置、整合和重构与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联系起来的。动态能力的形成以及相关测量指标的确定都会受到文化、市场和行业等情境因素的影响,因而组织情境因素在其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需要格外留意和进一步的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企业缔结不同类型的联盟来提升价值网络的整体双元性。如何兼顾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以及如何增强利益相关者的平衡能力,这些都是处于组织间关系情境中的企业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综合来看,这些理论视角注重从单一途径解决探索与利用共存的双元难题,却容易忽视异质性子元素对创建双元型组织的系统性影响。因此,未来相关研究可以在吸取以往不同理论视角长处的基础上,将双元实现路径纳入到探索与利用整合研究的范式中,从而为研究组织双元性提供新的空间。进一步地,为揭示探索与利用之间双元关系的作用机制,研究者也可以把创业情境、战略联盟、动态能力和领导团队等因素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中,从组织间层面、组织层面和组织内群体层面来构建一个多层次模型。

参考文献

[1] O'Reilly C A,Tushman M L.Ambidexterity as a dynamic capability:Resolving the innovator's dilemma[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8,28:185-206.

[2] Simsek Z,Heavey C,Veiga J F,Souder D. A typology for aligning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s conceptualizations, antecedents,and outcom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5):865-894.endprint

[3] Cao Q,Gedajlovic E,Zhang H.Unpacking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Dimensions, contingencies,and synergistic effects[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9,20(4):781-796.

[4] Russo A,Vurro C.Cross-boundary ambidexterity: 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the fuel cell industry[J]. European Management Review,2010(7):30-45.

[5] O'Reilly C A,Tushman M L.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Past, present,and future[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3,27(4):324-338.

[6] Luo Y,Rui H.An ambidexterity perspective towar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from emerging econom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2009,23(4):49-70.

[7] 林海芬,蘇敬勤.管理创新效力提升机制:组织双元性视角[J].科研管理,2012,33(2):1-10.

[8] Jansen J J,Van den Bosch F A,Volberda H W. Exploratory Innovation,Exploitative Innovation,and Performance: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J].Management Science,2006(57):351-363.

[9] Gupta A K,Smith K G,Shalley C E. The Interplay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4):693-706.

[10] Simsek Z.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Towards a multilevel understand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46(4):597-624.

[11] Duncan R B. The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 Designing dual structures for innovation[A].In Kilmann R H,Pondy L R,Slevin D,eds.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C].New York: North-Holland,1976:167-188.

[12] Andriopoulos C,Lewis M W. Exploitation-exploration tensions and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Managing paradoxes of innovationr[J].Organization Science,2009,20(4):696-717.

[13] Gibson C B,Birkinshaw J. The antecedents,consequences,and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 tional ambidexteri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4,47(2):209-226.

[14] Uotila J,Maula M,Keil T,Zahra S A. Exploration, exploitation,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nalysis of S&P 500 corpo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2):221-231.

[15] Smith W K,Tushman M L.Managing strategic contradictions: A top management model for managing innovation stream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5,16(5):522-536.

[16] Tushman M L,Smith W K,Binns A.The ambidextrous CEO[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1,89(6):74-80.

[17] Zhou K Z,Wu 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strategic flexibility, and product innovation[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5):547-561.

[18] 焦豪.双元型组织竞争优势的构建路径: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1(11):76-91.

[19] Lin Z,Yang H B,Demirkan I.The Performance consequences of ambidexterity in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s: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computational theorizing[J].Management Science,2007,53(10):1645-1658.

[20] 刘江鹏.企业成长的双元模型:平台增长及其内在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5(6):148-160.endprint

猜你喜欢

构建方式
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如何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关于充满生命活力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构建研究
简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浅论初中语文开放性课堂的构建
小学语文活力课堂的构建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