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对白动画的发展及美学探究
2017-09-09张新月
张新月
摘 要:无对白动画指的是全片没有任何台词的动画作品。在数字媒体时代,声光电的有机融合,使得动画越来越依靠声音和画面的配合来叙述故事。如今,对白的应用早已成为动画主要的叙事手段之一,越来越多的动画都离不开对白。然而,还是有少数动画艺术家另辟蹊径,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无对白动画。由于没有台词的介入,使得无对白动画有了独特的叙事手法及美学特征。
关键词:无对白;动画;蒙太奇;叙事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8-0161-02
一、无对白动画的发展历程
无对白动画是从动画诞生开始就存在的一种动画形式,随着动画技术的发展,无对白动画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小众的动画类型,但是依旧有其独特的魅力。本节试从动画发展简史的角度,以线性时间的方式对无对白动画的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总结。
1.“默片”时代。由于早期的技术条件有限,音响设备比较落后,动画师无法将声音融入进影片当中,因此早期的动画都是无对白的,此时的动画也被称为“默片”。“默片”时代是动画的萌芽时代,早期有代表性的动画家有法国的埃米尔·雷诺、埃米尔·柯尔,美国的温瑟·麦凯、麦克斯·佛莱雪等。[1] 这些艺术家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动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例如代表美式动画开端的动画短片《恐龙葛蒂》,该片由温瑟·麦凯导演,全片采用真人与动画结合的方式,将一只拟人化的恐龙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面前。由于技术条件有限,片中的角色都是没有声音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影片的娱乐性,片中恐龙葛蒂夸张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早期的无对白动画都带有“杂耍”性质,这是由当时的技术条件以及动画制作水准决定的。此时的动画属于新兴事物,发展并不成熟,加之人们对动画的不了解,一些基本的欣赏习惯还没有养成,没有对白的“默片”并不能很好地讲述故事,因此无对白动画并没有像真人电影那样引起巨大的轰动,而是作为一种消遣品或者电影的陪衬而存在。
2.有声动画时期的无对白动画。随着1928年迪士尼制作的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动画片《蒸汽船威利号》的问世,动画进入了有声时代,影片真正实现了声画结合,带给观众视觉与听觉双重享受。台词的加入,又大大丰富了动画的表现力,通过动画来叙述故事,已经不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有声动画的崛起及迅猛发展,对无对白动画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无对白动画的产量开始大幅下降。但是无对白动画并没有因此消亡,转而向艺术性发展,此时期出现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艺术性无对白动画。例如前苏联的动画短片《画框中的男人》,通过拼贴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男人通过谄媚、奉承等不正当手段,从一个基层的职员逐步成为官僚并迷失自己、丧失人性、最终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的过程[2]。该片虽没有台词,但是通过独特的场面调度及分镜语言,生动形象地讽刺了官僚制度,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这些无对白动画的发展,也促成了大量动画艺术流派的形成,比如东欧的萨格勒布学派,中国的“中国学派”,美国的“美国联合制片公司”(UPA)等。
3.新媒体时代的无对白动画。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动画的展示平台愈加多样化、快捷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欣赏动画,这都为动画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无对白动画也在新媒体时代焕发了新的生命力。2005年,韩国推出了一部幽默动画短片《倒霉熊》,该片主人公是一只笨手笨脚的北极熊,它经常搞砸一些事情引发无数的笑料。片中的倒霉熊并不说话,而是靠肢体语言把观众逗笑,这种浅显易懂的方式使得这部短片集迅速在互联网上走红,倒霉熊也成为韩国最受欢迎的卡通形象之一。新媒体的到来,为无对白动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动画师可以在新时代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更多精彩的无对白动画。
二、無对白动画的多样美学风格
现如今,无对白动画已经发展为独立的动画类型。 它不依靠台词来传达信息,而是通过角色的肢体动作与声效的有机结合来表现情节。根据制作方式的不同,作品的受众不同,表现主题的不同,无对白动画同有对白动画一样也可以分为多种多样的美学风格。
1.多样的制作形式,造就了多样的视觉风格。
从制作方法上来分,无对白动画大致可以分为平面、立体、电脑三种不同的视觉风格。每种风格都有独特的视觉魅力。
平面风格,多是通过手绘的形式在平面内进行绘制,角色和场景都是在二维空间内进行场面调度。早期的很多默片都属于平面风格的无对白动画。例如米高梅公司出品的动画短片《猫和老鼠》,该片几乎没有台词,主题永远是围绕着愚蠢的猫和聪明的老鼠之间的斗智斗勇。手绘的风格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动画夸张的特点,因为没有台词,动画师需要夸大角色的肢体动作,因此,平面风格将猫和老鼠间的滑稽可笑发挥到了极致,取得了非常好的娱乐效果,也使得这一系列短片经久不衰,成为经典。
立体风格,指的是通过运用现实中的材料,制作出实物的角色和场景,在三维的现实空间中完成场面调度。立体风格的无对白动画具有质朴的视觉特征,角色的动作灵活性虽没有平面动画那么灵活,但这种不协调反而创造出一种非真实的艺术美感。1989年出品的德国动画短片《平衡》就是一部优秀的立体无对白动画短片。短片讲述了五个男子站在一个悬空的平台内,彼此保持着距离以确保平台的平衡。有一天,这种平衡被一个突然出现的箱子打破了,每个人都想得到箱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们纷纷移动自己的位置,导致大家都失足掉下平台。最后只剩一人,但他为了不掉下平台,必须保持平台的平衡而不能移动,他永远也无法得到箱子了。全片的角色都是用简单的人偶做成,动作呆板给人一种毫无生机的呆滞感,这种视觉效果正好契合了影片严肃的主题,与影片的基调不谋而合。
电脑风格,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在虚拟的空间内生成电脑图像的一种动画风格。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成熟,动画师们有能力来完成各种复杂的场面调度,以前不敢想象的效果现如今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例如皮克斯的无对白动画短片《蓝雨伞之恋》,全片皆由计算机来完成,场景达到了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endprint
2.无对白动画的观众分众化。
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具有不同的审美偏好,面向各个年龄层观众的无对白动画也有其各自的美学风格。
针对低龄儿童的无对白动画:低龄儿童心智发展并不成熟,理解能力并不强,因此以幼儿为主要受众的无对白动画摒弃了复杂的对话,将故事简单化,着重表现画面的趣味性。此类动画的主角通常是拟人化的动物,在造型设计上偏重于简洁化。捷克动画片《鼹鼠的故事》便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幼儿无对白动画片。该片的主人公是一只可爱的小鼹鼠,它只会发出简单的声音,每一集都会讲述它和它的小伙伴们的有趣经历。故事并不复杂,但是小鼹鼠的善良、可爱深入人心,深得全世界孩子们的喜爱。[3]全片没有对白,这种设计反而打破了语言的束缚,使得任何国家的孩子都能看懂,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针对成人的无对白动画:动画已经不是孩子的专利,有些无对白动画的主要受众为成年人,这类动画往往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具有哲理性,影片风格也不再追求轻快活泼,具有严肃性的特征。法国动画电影《美丽城三重奏》,讲述的是一名男子在参加自行车大赛时被黑手党绑架,他的奶奶为了救回孙子,踏上了冒险的旅程,途中结识了已经过气的老年爵士三姐妹,在她们的帮助下终于救回孙子的故事。全片几乎没有对话,全靠角色间的动作、表情来推进剧情的进展,画面色调也偏灰暗,与这个略带悲伤的主题相呼应。该片虽没有对白,但是依靠导演熟练的蒙太奇镜头运用,将故事完美地呈现给观众。该片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是动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中国的无对白动画
中国的无对白动画起步并不晚,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万氏兄弟拉开了中国动画的序幕,早期的很多动画默片都属于无对白动画。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成立为中国的无对白动画提供了发展的平台。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具有艺术性的无对白动画短片,比如《山水情》《鹿铃》等等。中国的无对白动画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水墨、剪纸等元素,虚实结合,意境深远。这些无对白艺术动画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也让全世界领略到了东方文化的神韵,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被誉为“中国流派”。
随着21世纪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动画在技术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各种新媒体无对白动画开始涌现。例如2003年出品的仿水墨动画《夏》[4],该片属于写意类动画,通过三维软件及后期合成软件的应用,对材质、贴图进行了水墨化的处理,实现了三维动画平面化的视觉效果。与传统水墨动画相比,仿水墨三维动画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现如今,仿水墨动画这种形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广告、节目制作等媒体领域,这种实验性的探索值得所有动画工作者学习。
四、结 语
无对白动画是一种独特的存在,虽然它不是动画界的主流,但凭借其艺术性的特质,实验性的风格,赢得了无数观众的青睐与喜爱,因此无对白动画并不会消亡。新媒体时代,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为无对白动画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支持,如何开发无对白动画的潜能,将动画的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是当今动画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中国的无对白动画发展同欧美、日本等动画强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需要每一个中国动画人为之努力、探索,创作出更多中国特色的无对白动画,将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冯文.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2] 孙立军,张宇.世界动画艺术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3] 杨晓林.世界电视动画名片分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4] 李四达.新媒体动画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責任编辑:艾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