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关于移动直播的看法和认识

2017-09-09郭怀娟

今传媒 2017年8期
关键词:场景互动内容

郭怀娟

摘 要: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工智能、大数据、分众化、快速阅读、移动社交等词成为了这个社会的热点词汇。当然这里还有另外一个人们津津乐道的内容——网络直播。尤其是2016年以映客、花椒为代表的“移动直播”,不再局限于必须要有电脑才可进行直播,而是只要有手机和网络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观看直播。所以今天,我想就移动直播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和认识。

关键词:移动直播;场景;互动;内容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8-0123-02

记得罗振宇在其2017跨年演讲中提到,真格基金的徐小平先生对罗振宇说:“我本来都计划退休了,但是我现在又决定不退了。为什么?因为有一件事情我搞不懂,叫网红。”可见人们对于网红以及网络直播的迅速发展还来不及反应,它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目前,网络媒体自身还没准确抽象概括出网络直播的界定,为方便起见,不妨参照传播学及电视现场直播的概念给网络直播下个简单的定义:在现场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同步制作和发布信息,具有双向流通过程的信息网络发布方式[1]。而移动直播则更多强调通过移动端进行网络直播。当然与电视现场直播不同的是,移动直播超越了时间、空间、专业性等的界限,只要有手机、有网、有时间,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直播。据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手机成为人们上网的主要设备。移动直播以其低门槛化、互动性强等特性获得人们的喜爱,并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

一、移动直播延伸了用户的生活空间

随着随时随地可联网,以及移动智能设备的发展,用户时间碎片化以及快速阅读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而代表快速阅读的短视频等内容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如果说在快速阅读的今天,用户不愿意把大段的时间用在媒体上或者说看大时段的内容对于用户来说成本太高,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会在观看直播上耗费自己太多的时间呢?直播往往是以小时来算的。直播吃东西、睡觉、唱歌跳舞等等,随随便便就是几个小时。如果说人们连三四个小时的看电影时间都觉得没有办法随便支付的话,那么像上面提到的这种没有实质性内容的直播为什么会引来围观呢?

前段时间在公众号《博客天下》中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例子。例子中讲到老王是个直男程序员,这注定他人生跌宕起伏的幅度略窄一点。说老王好多年没谈对象了,也不怎么出去旅游,但最近一年,明显感觉到老王的社会活跃度显著提升,对网络术语和最新流行趋势也掌握得十分到位。后来才知道,老王每晚在公司加班到11點,感觉人生灰暗时,都会打开某网络直播平台,上面简直就是个光怪陆离的新世界。说的更具体一些,网络直播让老王的生活空间得到了延伸。也就是说当用户去看直播场景时,将这种场景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进行了连接。用户感觉自己同时处于自身场景和直播所营造的场景中。老王的生活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与外界产生了联系。我们对于电影的要求是三四个小时中,故事情节必须精彩才能符合我们对于电影的期待和要求。恰恰相反,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吃饭、睡觉、嗑瓜子等等的日常事务都是琐碎的,也是随随便便可以耗掉几个小时的。用户在看直播这些内容的时候,不是看这些内容有没有意义,而在于这样的内容在平行的时空中真实发生着。从这个角度来讲,直播受到欢迎是非常合理的。而移动直播更是将这种跟外界生活场景的连接变得随时随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开启直播,与别人的生活场景连接起来。

二、直播是一种平等的双向互动

Web2.0时代,对于用户而言,网络不再只是“可读”的,而变得“可写、可参与”。用户以满腔的热情参与到了这种与网红以及其他个体间的交流互动中来。所以现在不管是传统媒体、自媒体还是企业、政务媒体都希望通过互动来与用户产生关联,进而提高其影响力。互动已经成为用户的主要行为需求。而直播正好也满足了用户的这种需求。就像上文例子中的老王,在现实生活中各路女神是不会和他搭讪更不会和他聊天的,而在直播中老王却获得了这种互动与交流的机会;再比如我们以前看新闻时,只能看而无法将这种对事物想要了解的心情表达出来,而借助于直播平台用户可以直接与主播进行互动,通过主播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的立体化。所以我们说直播因互动而有价值。用户可以在直播平台上与主播聊天,如果一个用户喜欢一个主播,用户可以公开问问题,并且通过送礼物的形式来吸引主播的注意力。这种互动的价值还体现在丰富了用户的社交形式。上文例子中的老王,甚至通过直播平台社会活跃度显著提升了,对网络术语和最新流行趋势也掌握得十分到位。

在传统大众传播的传受关系里,虽然受众也可以进行信息反馈,也可以自由选择媒介,但是由于技术条件等的限制,这种反馈表现得迟缓和零碎。从本质上讲,传统媒体时代始终是传播者掌握着传播的主动权,受众想要参与到传播活动中来,是不容易的。而随着网络直播平台尤其是移动直播平台的发展,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直播变成传播者;可以在直播间充当用户,与自己喜欢的明星或主持人等进行及时的互动。老百姓可以在直播平台上进行着主播和用户角色的转换。这种互动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互动。

三、直播是一种孤独状态下的陪伴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直播的活跃时段是从晚上10点到早上4点,并在午夜达到使用顶点。这个时间段大部分群体可能所处的空间是在家里。而回到家中,人们最容易产生一种工作、学习繁忙背后的孤独感。在中国,大部分的80后、90后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对于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因为工作背井离乡,远离家人朋友,回到家后的那种孤独是必然的。而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大,在孤独的情境下很有可能会产生失眠、抑郁等对身体健康不利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陪伴就显得尤为重要。陪伴可以是聊天,可以是朋友家人静静的呆在旁边。通过直播平台,用户可以与主播聊天,也可以以问答的形式与主播进行互动,这个时候主播就像是身边的朋友一样。主播是真真实实的存在,是一种真实的跨空间交流。就算主播什么话都不说,甚至是在睡觉,用户也感觉好像有人在身边陪伴一样。尤其在人们情绪低落的时候这种真实的交流和互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家人的作用。直播是一种孤独状态下的陪伴,而且这种陪伴可以是随时随地的。存在即合理。直播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endprint

四、移动直播的发展,内容的精耕细作是关键

任何事物在其发展初期可能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直播也出现存在大量的色情、淫秽、暴力等不良内容的问题,人们对直播内容产生了“低俗”、“粗制滥造”等印象。多家直播平台受到审查,甚至被叫停。相信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以及行业的不断规范,这些内容会不断的减少。在信息碎片化、快速阅读的时代,用户很难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个内容上,除非内容质量过硬且极具趣味性。因此,一味地直播唱歌、跳舞、吃饭、睡觉、表演绝技并不是未来直播行业的发展方向。

移动直播有陪伴用户、与用户互动、延伸用户生活场景等功能,这些功能使得人们愿意通过直播来获得情感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而移动直播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此。直播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也是其魅力所在。这种真实性和及时性可以運用到新闻播报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到企业产品的发布、宣传和展示中,可以运用到教育中,也就是说移动直播也可以运用到实用性内容的传播中来。移动直播的发展,内容是关键。2017年5月底武汉斗鱼嘉年华活动期间,斗鱼联席CEO张文明接受媒体群访,就直播行业现状和未来讲出了自己的理解:“以前随便吃个饭直播一下就有打赏,今后是内容上的精耕细作才会有发展。张文明表示:“不管是用户的经营还是变现方式,直播内容才是重点,有了好的内容才会有用户,才会有变现的前提”[3]。随着直播的普及和用户大增,用户对于直播的诉求也逐渐侧重在了内容方面。不管在什么时候,“内容”永远是硬道理。

直播其实与AR、VR等技术一样,只是改变了内容的传播与呈现形态。我们看到了将教育、旅游、餐饮、电竞、体育、综艺娱乐等内容与移动直播结合在一起的内容越来越多。湖南卫视2016暑期大型少女团体综艺节目《夏日甜心》,柔和了“直播+综艺”两大元素,带领综艺节目走上了一条新潮之路。这种嫁接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以小米为代表的企业把产品发布会与直播结合了起来,同时借助于明星、网红的影响力,引发互动,产生了不错的传播效果。前期周密的策划、话题的选择、内容的制作都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正因为直播的准入门槛低,人人都可以成为主播,唯有优质的内容才是能够立足的根本。分众化时代,移动直播更多的是一种社交与个性化内容的结合,唯有如此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总之,移动直播作为一种刚刚发展起来的内容传播形态。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但移动直播以其真实性、及时性、场景性、互动性、陪伴性等特性得到了各行各业的青睐。这两年我们看到了微信作为一个社交入口,融合了社交、媒体、电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那么移动直播作为以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入口,能否也像微信一般融多项服务于一体呢,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杨嵩.网络直播趋势及对未来信息传播的影响[J].记者摇篮,2016(10).

[2] 李振华,毕于建.依法治校语境下的大学生自组织法治化管理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

[3] 赵敏康.直播行业红海将至,斗鱼对标BAT底气何来?[J].速途网,2017-05-31.

[责任编辑:东方绪]endprint

猜你喜欢

场景互动内容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汉语语篇英译中词汇场理论和框架理论的应用研究
场景:大数据挖掘的新标准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远大前程》的哥特式解读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