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7-09-09曹春梅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碳酸酸性离子

曹春梅

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要比初中阶段复杂得多,使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有畏难情绪.加上升学的压力,使教师总是满堂灌,就想让学生多记住些化学知识,可是教师忽视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致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担任主角,学生充当观众,致使教学效率不高.新课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顺应了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将课堂交给学生,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的.例如,在讲“离子反应”时,我引导学生学习离子的基本知识,带领学生回想在初中学过的一些化学反应,分析这些化学反应的离子反应的整个过程,并让学生试着写这些化学反应的离子反应式.这时,学生刚刚接触离子反应,虽有一些了解,但要掌握有些困难.我建议学生拿起课本,参考课本中给出的离子反应式,书写刚刚布置的初中学过的化学反应的离子反应式.我则走入学生中,查看学生写的离子反应式的情况.有些学生出现了错误,其中出现了把碳酸钙拆开写成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而且书写离子反应式时,由于等式两边都有钙离子,就把钙离子给约掉了.原本学生都知道碳酸钙是不溶于水的,所以把碳酸钙拆开就是错误的.看到这种情况,我没有给这部分学生直接说明,只是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问学生:碳酸钙的状态是怎样的?听到我的提问,学生意识到问题出处,并做出纠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提醒,让学生自己思考,改正错误.

二、合理利用实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对于化学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合理利用化学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讲“非金属材料”时,为了帮助学生对碳、硅的非金属性进行比较,降低实验的难度,我引导学生思考碳酸和硅酸的酸性哪个更强,并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碳酸和硅酸的酸性哪个更强.这时学生动脑思考采用什么实验方案探究两者的酸性强弱.有小组的学生提出可以利用碳酸钠和硅酸进行化学反应,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如果有气泡产生,就说明是硅酸酸性更强;如果没有气泡产生,就说明碳酸的酸性更强.还有小组的学生提出利用碳酸和硅酸钠进行反应,观察溶液是否变得浑浊.如果溶液变得浑浊,就说明碳酸的酸性更强.这两个实验方案不相同,透露出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也反映出学生进行了深入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我让学生分组实验,验证自己的实验方案.通过给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有了实际的运用,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自主学习、探究,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创设递进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高中化学课本中有很多的概念、规律,它们是先通过实践发现,然后开始认识,再进行实践,最后总结得到.在概念、规律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所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盐类的水解”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我设计了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初中讲过酸溶液是显酸性的,碱溶液是显碱性的,那么盐溶液呢?有了这个问题作为引导,学生就对事先预备的溶液: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铝、氯化铵、乙酸钠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做好记录.我接着提出问题:酸溶液是因为能够电离出氢离子所以显酸性的,碱溶液是因为能够电离出氢氧根离子所以显碱性的,那么盐溶液显示的酸碱性又是因为什么呢?纯水中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的浓度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是相同的,可是在盐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不相同,这是为什么呢?在盐溶液中是哪种离子在改变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的浓度的呢?这几个问题存在着一定的递推逻辑关系.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入认识盐类水解规律的过程.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有了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欲望,逐渐理清了盐类水解的内涵,从而构建了盐类水解的整体知识.通过创设递进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主动思考、学习,解决问题,把握知识的本质.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學”,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碳酸酸性离子
什么!碳酸饮料要断供了?
酸性高砷污泥稳定化固化的初步研究
论证NO3-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知识梳理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嗜酸性脂膜炎1例与相关文献浅析
钢渣对亚铁离子和硫离子的吸附-解吸特性
铝离子电池未来展望
镧石型碳酸镨钕向碱式碳酸镨钕的相转变反应特征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