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为中心的引导策略研究

2017-09-09刘建广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心对称预设教学效果

刘建广

目前,初中数学课堂虽然已经得到一定的变革,包含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组织内容,但是课堂授课方式仍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依旧存在“填鸭式”教学的情况,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以学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习呢?

一、避免过多引导

要使学生更快掌握新的知识,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暗示.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往往在各个环节给予学生过多的引导,牵引着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少走弯路.这样做,虽然能使课堂更加活跃,但是学生进行的往往都是无效探究.有些学生知道老师会给予暗示,就不愿自主思考,只是紧跟老师的教学节奏,按照老师下达的指令给出答案,并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当降低引导力度,鼓励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思考,促使学生感悟课程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时,笔者引入最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分小组研究解法.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解法:假设鸡和兔都受过训练,吹一声口哨抬起一只脚,吹两声之后笼中不再有鸡脚,剩下的脚除以二即为兔的数量,总数减去兔的数量即可得到鸡的数量.这样,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避免过多预设

课堂中有许多的变数,教师要把握课堂状况,控制学生的思维情绪,就要在教学开始前适当做出一定的预设,从而保证课堂的纪律性和节奏性.正是由于这一点,有些缺乏经验的教师为了保证自身对课堂的控制,往往在备课时对课堂进行许多预设.这样做,虽然有利于教师对课堂进行控制,降低课堂中的可变性,但是往往会导致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不够活跃,使学生不能对老师的问题提出独特见解.而教师的思维凌驾在学生之上,与新课标改革的核心思想相违背.在设计预设时,教师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这并不是说完全不设置预设,只是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抓住学科发展的线索,不露痕迹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对课程内容有深入了解.同时,能提高课堂的活跃度,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数学学科内容进行思考,提出更多有特点的见解.例如,在讲“圆(第一课时)”时,笔者没有直接给出课本上圆的概念,而是出示两个不重合的点,引导学生以一个点为旋转中心,另一个点按学生提出的任意角度进行旋转.在学生对旋转有直观的体验之后,再追问:在这个旋转过程中,哪些量在变,哪些量不变?从而通过点与点的“旋转”构建起有关圆的定义.再通过类比三角形的定义,进一步对基本图形特征的概念进行内化,借助点到点的距离刻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渗透函数与几何的思想.这样,一方面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并获得正确答案,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另一方面能提高教学效果,让课堂真正以学为中心.

三、减少过多模仿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教师喜欢利用模仿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授课前,首先设计一定的套路,让学生进行操作,并在学生遇到瓶颈或障碍时,教师演示正确方式,使学生根据老师的行为或思路对课程内容进行探究.这种方式,看似可以强化学习模式,事实上更多的表现为功利效果,学生进行的活动往往是伪探究式学习,而看似活跃的数学思维也只是学生模仿老师形成的,没有实际效用.要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就要合理把握课堂时间.及时性是现代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新型思想.也就是说,教师要培养自身敏锐的观察力,掌握课堂的节奏,对课堂中学生的思维和意识进行一定的把控,在学生处于最佳关注度时,果断将课堂内容深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研究发现,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关注度达到峰值大多處于12~20分钟时,此后学生的关注度将会逐渐降低.例如,在讲“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中心对称图形,并在学生观察思考后提问:任意破坏对称图形中的一个点,这个图形是否还具有中心对称性?如果要保证其对称性,应当怎样继续破坏?通过及时引导,在适宜的时机深化课堂内容,提出的问题看似平淡无奇,却有着深远的思考意义.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围绕课堂内容的中心思想主动学习和思考.

总之,在学为中心的理念下,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状态和思维情况进行把握,并根据一定的知识理论,运用合理的教学技巧,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在课堂中学到知识,得到成长,从而提高教学效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心对称预设教学效果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
矩阵方程的三对角中心对称最小二乘解
作为预设触发语的重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