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回经济学中的人(下篇)

2017-09-09郭万超

中国民商 2017年9期
关键词:经济学家经济学财富

郭万超

人是经济发展的主体,科学认识人的经济功能,是揭开经济发展之谜的关键。经济人假设几乎把人的经济功能完全省略了,西方经济学看似在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实际上是研究人的物资关系,物的作用完全掩盖了人的能动性。这种经济学虽然对经济的自然与物质资本领域的认识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基本上是建立在割裂人和物的关系基础上的。

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虽然对人做出了科学的解释,但其研究目的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批判来论证新社会的合理性,对于人的具体生产功能、经济功能并没有充分展开。近几十年来,人们对经济人假设的批评使经济学对人的认识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这些理论基本上还是把人的某些要素作为与物资资本并列的经济要素来理解,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修复人与物的裂痕。

经济学对人的经济职能的认识过程

经济学对人的经济职能的认识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劳动作为财富源泉的认识,二是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认识。这两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尽管西方经济学以精巧的方式掩盖了经济生活的本质,但是其中仍然具有真理的颗粒,它仍然以扭曲的形式部分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当代中国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运用马克思的科学方法吸取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为社会主义所用。

(一)人的劳动作为财富源泉方面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15-17世纪,西方国家曾主要依靠集军人和商人于一身的“商人”们的对外扩张,到殖民地去贱买贵卖,掠夺当地资源进行原始资本积累。所以那时的重商主义认为,财富都是从流通领域来的,商人是最大的财富创造者。

后来一些国家特别是法国,在主张商业的生产力大于农业的重商主义影响下,不惜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支援国内制造业和扩张“对外贸易”,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在这种背景下,法国出现了一些为农业说话的重农主义经济学家。他们认为,商业只可以使一部分人的财富减少,使另一部分人的财富增加,但是无法增加财富的总量。他们从财富和物分不开这一现象,推论出财富和物是一回事,认为财富的生产意味着物质本身的创造和数量的增加。在各经济部门中,只有农业依靠了土地才能创造物质,才能使物质财富的数量增加,其他工商业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

产业革命以后,土地并没有增加,社会财富却不断增长。这使很多经济学家想到,工商业固然不创造和增加物质,农业产品又何尝不也只是自然物质的变化形式?财富实际上是人们用劳动适应人的需要、改造自然得到的,于是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由亚当·斯密集这些经济学家之大成,写了一部世界公认标志经济学正式诞生的书——“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用劳动说明了人类财富的主要来源。

后来李嘉图比较彻底地论述了劳动价值论,承认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财富的作用。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经济学家,用价值论或生产要素价值论取代了劳动价值论,转而专门研究需求的作用,将劳动与物等同起来。例如,与李嘉图同时代的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将劳动与资本、自然因素(土地)并列为物,提出了生产要素价值论。

马克思的《资本论》继承发展了古典经济学承认劳动者具有创造财富的主体力量的理论。与马克思相反,处于同一时代的经济学家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和马歇尔等不再关注经济发展问题,而是着力研究如何克服当时的供需矛盾问题,把实现资源的静态最优配置当成经济学研究的主题,提出了边际效用论、一般均衡论、局部均衡论等有关将价值与价格相等同的理论。这些理论撇开劳资之间的财产差异和矛盾,撇开了人们除市场交易关系以外的社会关系和偏好差异,在人人平等、公平竞争的假设下,着重论述了价格是如何波动的以及价格波动是如何可以引导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

时隔大约半个多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家才重新研究经济发展问题,但他们的经济增长理论也抛弃了古典经济学家承認人的劳动创造作用的理论,继承发展了萨伊等人将劳动等同于物质生产要素的理论,将劳动与资本和土地等同起来,把它们统称为“生产要素”。这些理论虽然没有说劳动是物,但也没说劳动和物有什么区别,事实上把劳动等同于物。近年来,新经济增长理论又将技术、知识等等收纳进来。但是,我们看到,这些理论表面上是罗列了更多的不同于劳动的因素,实际上则是顺应历史潮流,隐含地在生产领域更多地强调了人的作用。西方经济理论在财富创造中加进的那些新因素,反映的恰恰是人的复杂劳动在创造财富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的趋势。

很多国外主流经济学家在收入分配领域虽然不敢多提劳动价值论,但在生产领域对劳动价值论的合理性却是默认的。世界各国都把劳动生产率作为一种衡量经济效率的一般尺度,也表明劳动价值论将人的作用和权利与物区别开来的做法,是得到世界经济学界普遍认同的。

(二)对人力资源作用的认识

西方古典经济学中,人力资源开发问题是被许多经济学家忽视、甚至否定的。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李嘉图的“地租论”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但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重视。例如,亚当·斯密很早就把人力资源开发看做一种可以获得利润的投资。他认为,三个要素构成了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即资本积累、就业人口的增加与技术进步。斯密尤其强调劳动者的熟练技术与技巧是国家财富的源泉。

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人力方面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尽管西方经济学家出于政治原因,总是回避和贬低马克思创立的强调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可变资本理论,到20世纪60年代,舒尔茨等还是用“人力资本”概念偷偷接受了马克思可变资本理论中的很多科学思想。只是没敢提马克思可变资本理论关于对人力投资只有在劳动过程中才能发挥出推进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的论述,更没敢提马克思可变资本理论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只把人力作为经济发展手段的局限性的论述。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学家经济学财富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经济学家还需汲取的教训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从经济学家到摄影师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詹连富
经济学
蔡昉: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
经济学的优雅
“火红财富”的拥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