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锡剧《一盅缘》到锡剧《三三》的创作梦想

2017-09-09

中国戏剧年鉴 2017年0期
关键词:锡剧山歌创作

董 红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生活是剧作的根基。

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到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70多年过去了,时光带走了青春,带走了几代人,却带不走文艺工作者生生不息的坚守。

作为一个团队,什么样的作品吸引什么样的观众。无论得不得奖得什么奖,都离不开用艺术的吸引力和文化的感染力来培育和引领广大观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文艺工作者应该坚守的信念和追求的永恒价值。

锡剧是我们苏锡常一带的地方剧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有过“锡老大”之称,更是被叶圣陶老先生赞誉为“太湖一枝梅”,因此是我们江苏最大的剧种之一,也是拥有剧团数最多的一个剧种,我们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就是其中的一朵小花,多年来,一直坚持在张家港的各个乡镇、村、社区等地进行送戏下乡,倒也忙得不亦乐乎,每每看到其他剧团参赛、评奖,上大城市演出交流,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与羡慕。于是,作为团队中的骨干力量集中在一起都会提起或谈起,怎样出新剧目,怎样出人才,怎样出精品。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自己的才是永恒的,带着这个使命,我们发现了身边的精彩——河阳山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有精彩的故事在里面!

“河阳山歌”—悠扬6000年时光,比《诗经》的岁月更为久长。

堪称华夏远古歌谣的“活化石”

《圣关还魂》—绵延6400余字行,其篇章达汉民族叙事诗之最。

演绎着山歌中的《红楼》绝响

《一盅缘》即脱胎于此。

今天,我们聚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并世双星—“河阳山歌”、“江苏锡剧”,激情碰撞、联手对接。

是向民族瑰宝、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

是对古老故事、醇厚真情的一次重温。

我们身处其中,千年风尘被轻轻抹去,从古典而至现代、从性情而至哲思,弦鸣丝唱、婉转放歌……

《一盅缘》

这是新编锡剧《一盅缘》说明书中的一段文字,介绍了“河阳山歌”的价值、《一盅缘》的由来及创作者的梦想。是的,在格外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时代,每一种民间艺术的发掘、整理、研究、出版、表演和再创,都有可能成就一个文化品牌,一张文化“名片”,从而促进文化乃至经济的发展。作为张家港本土的锡剧人,对诞生并传继于本土的河阳山歌情有独钟是自然而然的,因此,我们萌生了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锡剧联手嫁接之念。倘若成功,那么这一行动不仅是对“非遗”的创造性保护,也将有助于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和优势,并推动某种兼济共赢局面的形成。几经周折,向江苏省优秀青年编剧罗周约稿,请其以河阳山歌《赵圣关还魂》为蓝本进行剧本创作。之所以选择《赵圣关还魂》,一则因为它是河阳山歌中的代表作,具有深厚的观众基础。再则,也因它内存的文化气息深深吸引着我。在罗周笔下,原先的四世之说改为三世之缘,用一盅酒、一盅茶、一盅药、一盅孟婆汤贯穿全剧,故事情节更为集中,主人公林六娘也得到浓墨重彩的渲染,给了演员自由、率意的二度空间。此外,在融入时代审美和锡剧元素的《一盅缘》里,罗周将中国几个家喻户晓的爱情传奇纳入剧中,演绎成一脉相承的故事:一世万喜良与孟姜女——二世梁山伯与祝英台——三世赵圣关与林六娘,为原来的故事添加了浓烈的神话色彩,表达了“相爱并非要相守,有时忘却与放手才是大爱”的现代爱情观,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与存在价值。

在江苏省第六届戏剧节和精品工程评比等演出、赛事中,《一盅缘》受到颇多赞誉,还获得了江苏省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等多个奖项,领衔主演董红也与上海“白玉兰”奖美丽相逢,荣获主角奖,被专家誉为:流光溢彩、美不胜收;精炼精致精美、感人动人诱人,把天地间生死恋情演绎到了极致。在这里,要感谢编剧罗周的妙笔生花,感谢创作班子的殚精竭虑。身为实施主体,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深深地沉醉在共同创造的《一盅缘》的世界里,点点滴滴,常忆常新。

编剧编剧,一剧之本,这是许多年来,在戏剧界人所共知的名言,接下来的创作计划急待思考!2015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单位理应有好的创作,也许就是这样一种巧合和创作冲动,有了我们的锡剧《林徽因的抗战》首场演出与数字电影《一盅缘》的首映共同举行,专家观看了演出,欣赏了电影版《一盅缘》可想,这真是属于我们的一个艺术盛会,但是,我们都是在忙完200多场的巡演后见逢插针完成的一项工作,更让我们体会到了,演员和剧团的领奖与庆祝都是瞬间的,与我们结伴同行的还是那日复一日的频繁下乡演出,因此,我们开始梦想着希望下乡演出也能让观众欣赏到剧场的完美效果,因为下乡演出并不意味着从简,而更应该反朴,把最好的演出交给观众,于是,在《林徽因的抗战》的巡演中更是坚持现场乐队、舞美效果一样不缺,中国戏剧节榜上有名,在吴江大剧院和上海逸夫舞台等各地演出都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好评,我们用艺术向大家诠释了70年前,中国不仅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更赢得了人类的良知,同时在艺术呈现上,翁国生导演也赋予了作品生动体现,在锡剧作品中,看到了开打的场面,并看到了一群青年演员的成长,走到这一步,可以说达到了出人才,出剧目了,但是如何出精品呢?当然,专家老师都认为这两个戏应该都是精品,但作为主体在艺术上必须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需要始终奋战在奔向实现艺术价值的道路上,一路风景让我们领略更多的智慧和启迪,也许,这就是过程的享受吧!所以没话说,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三三》

大型现代锡剧《三三》取材于著名文学作家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三三》,《三三》作品清新优美而又深富内蕴,编剧杨蓉用一种清新淡雅的文学手法为锡剧《杨家碾坊》勾勒出了一个清凉优美的梦。同时,原著沈从文先生的长子沈龙朱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美丽的梦:一切的景致都葱绿迷人,一切的人物都可爱率真,一切的幻想都引人入胜;这是一个清凉的梦:它带给人一些抚慰,又留给人几许忧思。是的,它讲述了一个农村女孩追梦的心路。

“有一座幽幽静静石碾坊,在青山绿水中隐藏。有一个清清灵灵小姑娘,悄悄走进了心梦乡。有一段寻寻常常过往事,顺着溪水流远方。”整剧就像溪中的流水一样,一波一波的流动,情节也随着一波一波的递进,在文字间就能让人联想到我们的心和观众的心也随之跳动。我们渴望它来,却不忍放它走,正如那个夏天徐徐吹来的一缕凉丝丝的晚风。经过一些改变、波动,主人公回到现实、回到溪边,一切事物表象都没有变,鱼还是鱼、水还是水、虾还是虾,但他们变得更有生命力了、更有追求了,更有梦想了。

故事将以一个善良,纯真,含蓄纯朴的少女三三为人物隐现,三三的娘、总爷家的管事、农村的女人们和城里来的女看护,更有那个突然出现又突然死去的病少爷等为特定的环境符号,以平和的农村小故事向今人展示一个小主人公的小梦的美好,并从另外一个高度折射出每个人的具体而微小的个人梦将会汇集成美丽宏伟的“中国梦”。有梦想的人是快乐的、幸福的。更幸运的是:锡剧《三三》入围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这是一件大事,一件喜事,更是一件难事。正如沈龙朱老师所担心的,“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否适合改编为剧本,因为本身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这么一个以小地方为背景,写少女的清纯而懵懂的内容的简单故事,要用江南水乡的唱腔和舞台动作来表达,实在是相当难!如果要改编为剧本,恐怕首先就是对饰演三三演员功力的考验。并需认真考虑改编的可行性。”所以我们的创作不是简单的改编,必须呈现一部简约清新的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艺术作品。用独特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让这部情感丰富、细腻真挚的文学作品在艺术舞台上打动观众,引起共鸣。

由此想到我们的锡剧,她是苏锡常一带的地方剧种,又是江苏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而著名文学作家沈从文小说《三三》则是一部清新可人、向往美好的作品,其中的人物、场景都和我们江南有着一种不约而同的相似之处,并且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底蕴、《三三》作品的题材与当今社会有着相切合的思想——心中有梦就有快乐。我们的传统艺术要想达到它的高度,就如我们每个人需要提升人文素养,社会如此,锡剧更是如此。相信取材于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三三》改编创作,无论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能有一个质的提升,特别是文学性在锡剧领域上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时,以小说为题材创作锡剧作品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我们将在文学的基础上增强戏剧的冲突,用多种元素融入舞台表演,给观众以文学欣赏所近乎极致的艺术自由和艺术创新。此举也将使更多人关注文学作品、关注江苏锡剧,使这枝“太湖一枝梅”成为名副其实的江苏文化品牌。

作为全国最基层的专业团队,我们以扎根在全国文明城市——张家港为荣。拥有全国最具影响的城市精神——张家港精神:“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我们以行走在中国戏剧舞台——江南篇为耀,拥有广大文艺工作者最具神圣的历史使命:“出人、出戏、出精品”。相信,有这样的精神引领,有这样的精神追求,我们的团队、我们的舞台、我们的梦想,一定是向上的!美好的!灿烂的!

可以说,从《一盅缘》到《三三》的创作排练,让我们接触到了许多新的理念,也让我们对今后要坚持的艺术走向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如今几个剧目在张家港、在常州、太仓、上海等多地演出,获誉频频,但我们还将在演出中随时总结随时提高。我们还会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力争把它提升到一个意义更丰富、价值更多元、戏剧人的文化负载更深厚的层次。

一位作家说:我曾经想,在我之前,这个世界生活过无数的人;在我之后,这个世界还将有无数的人生活,那么,在人类的绵延中,我为什么就与我同时代的这些人们相遇,并生活在一起了呢?我们不用偶然来看这个问题,我们把它视为一种亲缘。

关于我们和锡剧的相遇,关于我们和《一盅缘》《林徽因的抗战》《三三》的相逢,几乎可以用与上面这段话完全一致的语言来表述。对后者的热爱抑或迷恋,日积月累,渐成山峦。所以,在这希望的山峰上,我们将看到年轻的锡剧传承不坠,愈益光大,看到锡剧《一盅缘》《三三》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珍爱、研究、传播。惟愿在百花齐放的文艺花园里,它犹如《一盅缘》中的洞庭春一样,散发出经久不息的醇香。

猜你喜欢

锡剧山歌创作
建构学校锡剧文化品牌的思考与实践
Jazz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苗山歌
《一墙之隔》创作谈
山歌好比春江水
二胡在锡剧伴奏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国画:唱支山歌
大型现代锡剧《天下无讼》公演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