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2017年上半年度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作综述

2017-09-09

中国戏剧年鉴 2017年0期
关键词:舞台艺术精品研讨会

2019年,新中国将迎来成立70周年,第12届中国艺术节将在上海举办;2021年,又将迎来建党100周年庆典。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及《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储备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上海参赛作品,落实上海市委2016年11号文件关于“十三五”期间上海文艺创作完成“百部精品”的要求,推动实施“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和“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文艺创作工程,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庆典等重大时刻,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针对全市文艺精品创作,致力于剧本孵化研发、遴选主创团队、提供创作咨询、开展研讨论证,有计划地组织推进舞台艺术重点项目创作,并探索创建剧本研发机制。

2016年至2017年上半年度,围绕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市文联、市作协主办,市剧本创作中心承办,先后召开了五次全市规模的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会议,分别是2016年度的四次:

2016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会议,交流大会合影

1、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会议(第一季度);

2、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现实题材作品研发研讨会(第二季度);

3、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青年创作会议(第三季度);

4、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优秀保留作品复排计划研讨会(第四季度)。

以及2017年上半年度的“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2017年度剧本研讨会(上半年)”。

2016:深耕厚植 步步为营 创建机制

2016年的四次创作会议分别以重大题材、现实题材、青年创作、保留复排为主题,研发、孵化、确定了共计36部重点创作选题,23部为原创作品,13部为复排作品。作品制作的主体,既有国有剧团、民营剧团,市级剧团、区级剧团,还有艺术院校;担纲主创的人员,既有上海本地的,也有全国各地的,既有资深名家,也有青年新锐。

2016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现实题材作品研发研讨会,签约仪式

2016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青年创作会议,交流大会合影

四次创作会议各有侧重:

“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会议”侧重研发了6部重大题材作品,包括京剧《北平无战事》、话剧《陈独秀》、歌剧《田汉》、沪剧《匿名者》、昆剧《芈月传》、民乐协奏曲《牡丹亭》。

“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现实题材作品研发研讨会”侧重研发了8部现实题材作品,包括儿童剧《大顺子吼歌》、沪剧《敦煌女儿》(新版)、滑稽戏《上海拍卖师》、滑稽戏《七十二国房客》、淮剧《浦东人家》、评弹《访大山》、舞剧《芦花女》、沪剧《上海童话》。

“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青年创作会议”侧重研发了9部青年创作作品,包括音乐剧《上海·1921》、交响乐《起点》、舞剧《山海经》、芭蕾舞剧《家》、越剧《素女与魃女》、昆剧《浣纱记》、京剧《竹简之书》、杂技剧《上海大世界》、鼓乐史诗《鼓舞上海》。

“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优秀保留作品复排计划研讨会”侧重研发了13部保留复排作品,包括交响乐《天地人和》、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芭蕾舞剧《简·爱》、话剧《起飞在即》、舞蹈诗剧《天边的红云》、滑稽戏《乌鸦与麻雀》、皮影戏《花木兰》、昆剧“临川四梦”、沪剧《家·瑞珏》、评弹《林徽因》、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话剧《汇贤坊》、昆剧《春江花月夜》。

2016年全年共研发的36部重点选题具体涵盖了八个类别,样式十分丰富。其中,反映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选题有3部,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选题有4部,表现重大现实题材的选题有7部,关注青少年题材的选题有3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题有8部,重述中华创世神话的选题有2部,表现上海地域文化的选题有6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选题有3部。

这些选题把作品的原创与保留、继承与创新之间的艺术关联,以及剧种剧团人才梯队的生态建设,密不可分地结合了起来,既关注了千姿百态的世象,也有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既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也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视角广泛,立意新颖,既传承优秀传统,又观照时代精神,在审美意蕴和艺术创造上都有新的发展。

在组织召开创作、研发、研讨会议的同时。2016年,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的部署指导和有关部门及各文艺院团的支持配合中,在创建剧本研发机制、推进舞台精品创作上,逐渐探索、形成了一些思路,主要表现为“三个精准”、“三个同步”和“三个特点”。

三个精准是精准选题、精准选人和精准选团。精品创作研发,意味着要同时精准地选好作品题材、选好主创人员、选好适合院团,三点一线,缺一不可。这也是为了解决好做什么、谁来做、给谁做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的统一部署,市剧本创作中心把握当前文艺创作的导向与文艺创新的大趋势,结合“十三五”期间的重大节庆、节点,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的精品创作要求来设计谋划,并联系上海文艺创作生产单位“一团一策”的特点定向研发选题,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最适合完成该项选题创作的艺术家担纲核心主创。在作品的主题思想、价值取向、风格样式以及主创人员的配置组合上,与制作出品单位深度沟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作品的研发孵化,以力求确保未来创作的作品,既有相当的水准、品质,又契合各文艺院团的剧种定位和艺术特色。这也是在艺术创作层面上对“一团一策”举措的精准体现。

三个同步是评论同步、保障同步和组织同步。作品选题研发之先,就设置精品标准,强化专家研判。研发性的评论研讨,既不是终极性的评价,也不是功利性的评奖,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少走弯路,减少平庸之作,制定正确路线,最终创作出精品之作、高峰之作。因此,高峰作品的成就,必须从选材的研判开始,使评论更加切合创作、切合实际,更加有力地影响并引导创作,使评论家与创作者既事先照面、肝胆相照,又一路相伴、走向目标,真正成为相互砥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诤友和挚友。对于重点选题的研发,市文化发展基金会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新增设了创作选题孵化研发项目资助。为了保障选题研发顺利实施,各级领导都高度关注,认真部署,主动参与。部局领导多次听取研发工作进度并对具体选题的构想发表意见,参与研判,帮助沟通。市文联、市作协等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推进创作。市剧本创作中心新组建的专业团队全年奔走了十几个省市,约谈了近百位艺术家,进行了数十次的商谈。各文艺院团领导积极配合,为了创作话剧《陈独秀》,话剧中心总经理杨绍林赴北京会见孟冰;为了创作京剧《北平无战事》,京剧院院长单跃进赴南京会见刘和平;为了创作滑稽戏《七十二国房客》、评弹《访大山》,上海滑稽剧团和评弹团领导分别到北京、河北与艺术家面谈或下生活采风。2016年全国文代会、作代会期间,参会的上海院团领导还利用会议间隙和与会的艺术家们进行沟通联谊。

三个特点,则表现在创作导向、时代精神和整合资源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创作导向,组织精品研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上海市“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党的诞生地文艺创作工程”、“重大选题创作工程”以及“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工程”和创作“百部精品”的要求,紧紧抓住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个中心环节,组织实施舞台艺术精品选题研发。这些选题,不仅积极呼应并切实践行习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的讲话精神,而且紧扣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节庆、节点,未雨绸缪,规划先行,齐心协力,措施到位,整体局面令人欣慰。

第二、凝聚时代精神,追求创新发展。2016年研发的若干选题项目具有两大特色:一是题材丰富,视角新颖,风格多样;二是在海派气韵、中国故事、世界表达上,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和艺术表现本体的“创新性发展”,既响应了习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讲话精神,也生动展示了当代艺术家关注现实、激活传统、传承文化的时代担当与创新勇气。

2016年优秀保留作品复排计划研讨会部分研讨专家与作者合影

2016年优秀保留作品复排计划研讨会部总结交流大会

第三、整合全国资源,助推上海创作。上海不仅是本地艺术家施展才华的地方,也是全国乃至全球艺术家实现艺术理想的大舞台。开展重点选题研发,应打破体制的约束和资历的障碍,不拘一格聚英才,齐心协力铸精品。担纲这些选题主创的艺术家,既有上海本地的,如编剧喻荣军、洪靖慧、赵潋、石俊、邵宁等,作曲龚天鹏、刘灏等,也有全国各地的,如北京编剧关山、江苏编剧罗周、浙江编剧蒋胜男、福建编剧王羚等;既有声名卓著的文艺大家,如著名剧作家孟冰、刘和平、盛和煜、欧阳逸冰等,著名导演曹其敬、胡宗琪、胡雪桦等,著名作曲家朱践耳等,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如舞蹈编导佟睿睿,编剧梁戈逻、陈新瑜、李新华等;还有来自香港的剧作家潘惠森、来自台湾的导演李小平。

总之,通过一年的探索、培育,上海在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上已形成了一套有效可行的创作研发机制,从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从资源盘活到资金扶持,全力推动出作品、出人才、出机制,为文艺精品创作提供优质土壤和智力保障。这个现象已引起了中央有关宣传文化部门和全国文艺界同行的积极关注和高度评价。

在做好重点创作选题研发的同时,2016年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一直在滚动更新中编制完整的《上海市文艺创作“百部精品”重点选题汇编》手册,为上级文艺领导部门、为文艺创作单位全程提供研判和把握的创作动向。

为精品创作留存珍贵档案,也是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中心编纂的《海风——2016全国戏剧创作与评论高级研修班作品集(上、下卷)》和《读步——2016上海新剧作(上、下卷)》,2017年春季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

2017(上半年):紧抓时机 深化影响长效发展

在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长期关注、切实推动之下,四次研发、讨论会议及相关创作推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四次大会上四个主题包含的36部作品,在一年左右的时间段里,经过各方协作推进,全都在有效的推进之中:截至2017年6月,13部复排剧目里,已完成修改演出的有上海芭蕾舞团的《简·爱》、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的《春江花月夜》、上海滑稽剧团的《乌鸦与麻雀》等6部,即将于2017年年内完成修改演出的有上海交响乐团的《天地人和》等4部,正在修改演出推进中的有上海昆剧团的“临川四梦”等3部;23部原创作品选题,已完成剧本、文本或音乐创作的有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的《蓝蝴蝶》等10部,正在创作并已明确有完成节点的有上海昆剧团的《浣纱记》等13部,其中包括规划将于2018年完成剧本创作的上海沪剧院的《匿名者》、上海昆剧团的《芈月传》等。

2017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剧本研讨会(上半年),京昆组《竹简之书》讨论现场

在此基础上,“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2017年度剧本研讨会(上半年)”于2017年 7月7-10日在上海召开,会议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影视局、市文联、市作协指导,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领导小组舞台艺术推进小组主办,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承办。

据统计,为参加本次剧本研讨会向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提出申报的单位共计24家:市级院团15家,区级院团2家,民营院团6家,艺术院校1家,申报的剧本共计34部。经过评议参加研讨的21部剧目,在遴选上践行习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艺思想,力图做到“把古代的故事讲给现代人听,把革命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把中国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努力创作中华民族的新史诗”,其中不乏基础很好颇有潜力之作。

此次剧本研讨会的宗旨是为了确保剧目从选题谋划到剧本创作有计划、有节点、有成效地务实推进,为上海舞台艺术精品佳作的不断涌现提供扎实的一度创作基础。研讨会对2017年以来出现的21部新选题新作品进行号诊把脉,参与研讨的主体是京、沪两地及个别外省的戏剧理论家,戏剧评论家,导、表演艺术家,音乐家,舞蹈家,有成就的剧作家等,均为所涉艺术领域的名家大家。与会专家对作品的论证、孵化和培育提出意见和建议,均具有当代舞台艺术创作的话语代表性,体现出对焦全国视野评精品的大格局,更可期许不远的将来,这些经过锤打淬火的剧目,能在中国戏剧的百花园增添色彩各异的别致景观。

在提交讨论的21部剧目中,反映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作品1部,即交响合唱史诗《启航》;演绎中华创世神话的作品5部,即越剧《素女与魃》、史诗情景歌剧《炎黄曲》、淮剧小戏《补天》、小戏曲《精卫》、越剧小戏《鲧复生禹》;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2部,即京剧《浴火黎明》、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表现现实题材的作品5部,即沪剧《敦煌女儿·樊锦诗》《上海童话》、滑稽戏《皇帝勿急急太监》、话剧《汇贤坊》《家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6部,即京剧《竹简之书》、淮剧《武训先生》、昆剧《牵丝戏》《红楼别梦》、话剧《大清相国》、交响乐《敦煌》;表现地域文化的作品2部,即舞剧《早春二月》、鼓乐史诗《鼓舞上海》。琳琅满目之中,不能不说是题材丰富,品类多样,风格各异。

研讨会上,21部剧目被分为四个组别:京剧、昆剧组(4部),地方戏曲组(7部),话剧、滑稽戏、音乐剧组(5部),音乐、舞蹈组(5部)。研讨的内容涉及这些剧目从选题立意、题材潜力、创作得失到推进步骤等,应该说进行的是一场又一场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的研讨。

2017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剧本研讨会(上半年),总结交流大会现场

“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2017年度剧本研讨会(上半年)”不仅涉及众多艺术门类,而且创作者跨越地域和各个年龄段。创作者们的艺术视野、思想深度、创作技巧体现出多样性。本次研讨会侧重发现和扶持青年艺术家,罗周、洪靖惠、罗倩、高媛、邵宁、吕祥等优秀剧作家,龚天鹏、刘灏等优秀作曲家,都有作品参与研讨;一批活跃在一线的成熟艺术家也拿出了他们的新作佳作,如剧作家罗怀臻、李莉、喻荣军、梁定东等以及作曲家叶小纲、舞蹈编导王媛媛等。与放眼全国的主创相对应,戏剧评论家刘玉琴、马也、王馗,剧作家沈虹光、姚金城、吴兆芬,音乐家陈燮阳、奚其明,舞蹈家舒巧、凌桂明等参加研讨把脉的专家也是来自全国各地,研讨分类对标中国艺术节的评奖体例和国家艺术基金的评审分类。专家们的研讨同时也带出了许多具有时代感、引领性的重要课题和话题,不仅对于上海乃至对于全国的文艺创作都是很好的经验。对21部作品的研讨,体现出几个特点:一是研讨论证了一批有传统底蕴、有现代意识、有开掘潜力的新作品,二是梳理总结了一些带有示范性、引领性的创作规律和审美经验,三是不限地域地发现、孵化了一批有特点有才华、有热情的艺术创作人才。由此不难看出,在全国文艺创作的大格局中,上海有条件、有信心担负起探索与引领的使命。

这次剧本研讨会得到来自全国各地文化界、媒体界人士的积极反馈和热情肯定: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严荣利表示,上海的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有计划,有人才,有落实;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剧作家陈涌泉认为,从剧本抓起,上海“高大上”的创作研讨会为全国做出了示范;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剧作家姚金成称赞,上海舞台艺术创作的推进工作规划周详、气势磅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评论家马也认为,上海舞台精品创作的做法将对全国的艺术创作产生巨大而特殊的借鉴意义;微信公众号“成都青年剧评团”发起人——青年编剧、剧评人潘乃奇发表文章《在四川看上海舞台艺术创作研发模式》,认为上海在舞台艺术创作上的一系列举措,流程是科学的,内容是艺术的,可以为艺术院团如何选题、编剧导演如何磨合、青年人才如何出戏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找到出口,上海的这种包容和严谨的创作研发模式将受到全国戏剧界的关注,也将对各地起到启迪的作用。

在为期两天的热烈研讨之后,7月10日,“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2017年度剧本研讨会(上半年)”在中华艺术宫召开交流大会上。会上,上海市委宣传部胡劲军副部长针对上海的戏剧创作,谈及对“三个意识”的强化:一是对精品意识的强化——希望每一个选题、每一次创作都要放在全国大格局中,以全国乃是世界的标准要求每部作品的具体创作;二是对节点意识的强化——2019年,上海将主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2020年,既是十三五规划完成之年、也是检验上海市委206年11号文件要求“用五年时间在文学、影视、舞台艺术、美术、群文及网络6个门类创作百部精品”的收获之年。尤其近几年中,还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节庆节点,这些节庆节点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三是对发展意识的强化——面向各个重大节庆献礼的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规划,最根本的是要实现舞台艺术创作与演出水平的全面提升,进而以上海市的文艺创作实践,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文艺创作思想,为时代立碑,为人民立传,为中华文化的发展留下新的史诗。

据悉,“上海市舞台艺术精品创作——2017年度剧本研讨会(下半年)”计划于2017年12月在上海召开。研讨会上可望有一批重量级的名家和重磅的剧本亮相,如孟冰的话剧《新青年》,盛和煜的歌剧《田汉》,刘和平、龚孝雄的京剧《北平无战事》,姚金成的淮剧《浦东人家》,关山的音乐剧《上海·1921》,以及何冀平以解放前上海隐蔽战线地下工作者关露为原型创作的沪剧作品等。此外,一批新近研发的重点创作选题也正在积极地前期论证和创作组织中,如歌剧《徐光启》、越剧《橘颂》、体验式戏剧《四行仓库》等。

今后四年,在推进这些选题创作的同时,上海还将根据不同剧种、剧团或某类题材的需要,进行定点定向的选题研发。

未来三年,直至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召开前夕,上海还将在推进这些选题创作的同时,根据不同剧种、剧团或某类题材的需要,进行定点定向的选题研发,使“研发、创作、研讨、提升、创排”形成长效机制,有序推进。

作为近代中国舞台艺术的重镇,近年来,上海的舞台艺术创作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势头。在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文艺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上海所独特的兼容并包、勇于创新的海派精神中,上海舞台艺术工作者追求把古代的故事讲给现代人听,把革命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把中国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践行习总书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艺思想,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的举办,为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的庆典,努力创作中华民族的新史诗,创造上海文艺创作的新高峰。

猜你喜欢

舞台艺术精品研讨会
舞台艺术中演出监督的重要性分析
魏群夫散文创作研讨会纪要
杨留义城市山水画学术研讨会纪要
研讨会莫变“演讨会”
2019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获奖名单
“江苏诗歌与百年新诗”研讨会
节奏是表演艺术的情感脉搏
精品画廊
浅谈剧目联合制作
釉光青精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