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香莲》全国青年人才培养汇报演出
2017-09-09
2017年9月5日—9月6日,由中国评剧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评剧经典保留剧目《秦香莲》全国青年人才培养”,迎来了意义重大的三场汇报演出。参加本次培训的来自全国各地的11个评剧院团、艺术院校,37名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和舞台实践经验的评剧从业者,集体登上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的舞台,将一个多月学习的成果进行演出展示,并接受了众多戏曲界专家学者和广大观众的检阅和点评。
《秦香莲》作为中国评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承载着评剧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智慧和艺术精髓,在白派传人匮乏和白派艺术亟待继承的当下,培养年轻的白派演员显得尤为重要。《秦香莲》作为“白派”代表剧目,同时作为评剧事业黄金时期的艺术结晶,具有非常重要的传承价值。
评剧《秦香莲》的诞生在中国评剧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引发了评剧在声腔、音乐以及伴奏乐器上的三大改革。首先在声腔方面,自《秦香莲》始,筱白玉霜先生作为“白派”艺术集大成者,在唱腔上不炸不喊,注重以情感人,在继承“白派”艺术的基础上继往开来,将“白派”艺术推向了顶峰;著名表演艺术家魏荣元确立了花脸行当和“魏派”艺术,开创了评剧男生越调唱腔的先河。其次,声腔革命引发了评剧在音乐和伴奏乐器方面的改变。中国评剧院的音乐家们根据演员唱腔上的革新发明了大板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香莲》一剧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和音乐,将评剧音乐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评剧经典保留剧目《秦香莲》青年人才培养项目自7月下旬开班,共历时四十余天。通过理论授课、坐唱、分组授课、小组授课、合乐挂唱、分场排场、全剧联排等教学过程,老师们不遗余力地倾囊相授,学员们全神贯注地认真揣摩和练习。各位老师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剧中各流派艺术的一字一句、一招一式教授给学员,并带领学员潜心研究和分析人物,认真揣摩角色的身份、性格、经历和心理过程,在忠实于师辈的基础上结合人物,讲究程式而不程式化,为戏迷观众奉献了一场原汁原味的评剧经典《秦香莲》。
评剧《秦香莲》王平饰秦香莲
参与培训的艺术家们表示,教授《秦香莲》的过程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艺术永无止境,经典更值得反复探究。这些年轻演员通过四十天的培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舞台上绽放了属于自己的光彩。戏曲艺术的学习像是一场苦行僧的修炼,要有一颗热爱评剧的心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做到尽善尽美,台下付出的所有汗水和努力,舞台和观众都会回报给你。老师们对每一个学员和年轻的演员都寄予了美好的期望。
评剧《秦香莲》的培训学习,教授给学员的不仅仅是一出戏的唱、念、做、打,而是通过这一出戏,由点到面、举一反三,使整个评剧艺术都得到有效地传承和发展。评剧《秦香莲》培养起来的也不仅限于这37位学员,他们是来自全国11个院团、院校的佼佼者,通过他们的学习和带领,从而促进全国整个评剧艺术的提高和进步。
中国评剧院以经典保留剧目《秦香莲》为范本,开展全国青年人才培训班,挖掘和培养了优秀的青年艺术人才,尤其是青衣和花脸两个行当的演员,保护和传承了经典保留剧目和评剧流派艺术。同时,这次培训对该剧的舞台呈现进行了规范化的调整,主要演员、群众演员、乐队伴奏等参与演出的方方面面都呈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评剧院发挥了全国评剧院团的引航者作用,为评剧艺术的发展储备了优秀的艺术人才,对年轻的评剧从业者进行了一场全新的洗礼,提高了评剧艺术的舞台表现力和社会影响力,同时引导更多的观众关注评剧艺术以及民族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