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我们必须坚守的道德高地
2017-09-09陈先义
陈先义
这几年,一股暗潮悄然涌動。刚开始它见诸个别心怀叵测的人的公开讲话,而后又出现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
这股暗潮,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恶搞像雷锋那样的时代英雄,诋毁领袖形象,颠覆我们一向秉持的主流价值观。曾几何时,这股暗潮向我们社会道德的堤坝发起汹涌的冲击,大有与我们主流价值观一决高下的势头。我们的社会,面临一场颠覆与反颠覆的严肃斗争。
1
这并非危言耸听,请看这样一些严峻的现实:
2016年年底,就在全国人民迎接十九大、准备欢度新春的热烈气氛中,一段煞风景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视频中,一个名叫梁宏达的人,利用自己所谓的名人身份,发表公开演讲,用极其恶毒的语言污蔑雷锋,向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发起公开挑战。他声嘶力竭地叫嚷,说雷锋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事迹“掺假”,并用“无耻的光辉形象”这样恶毒的语言咒骂雷锋。如此不算,接着他还对焦裕禄、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社会公认的英模进行恶意诋毁,并且对美国价值观公开鼓吹。梁宏达如此狂妄地诋毁英雄,绝不是“满嘴跑火车”,满足自己的表现欲那么简单,他的行为已经超越了一个民族的道德底线,自然也丧失了一个公民应有的良知,已经构成诽谤罪。
其实,在相当一个时期内,这样的事件已经屡屡发生。就在2016年毛泽东同志诞辰日,山东建筑大学一名叫邓相超的教授,公开辱骂毛主席和众多英雄先贤的行为,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在激起众怒的情况下,山东省有关部门断然决定,解聘其省政府参事职务,解除其省政协常委的身份,同时山东建筑大学也作出了相应的处理决定。
如果再往前追溯,污蔑董存瑞、刘胡兰、黄继光的事件已经成为桩桩公案和阵阵恶潮。为了维护英烈尊严,那个污蔑董存瑞和狼牙山五壮士的杂志负责人,已经被送上了法庭。
更早的社会公愤,发生在2015年的清明节。当举国上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在缅怀先贤英烈的肃穆氛围中,发生了一件与这种气氛极不协调的事件:某电视台一名娱乐节目主持人,在一个非同寻常的场合,借助唱评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唱段,用十分低俗下流的言词公开贬损开国领袖毛泽东和雷锋等一系列革命英雄人物,诋毁伟大的人民军队,嘲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战争。事件一出,舆论哗然,立即引发了一场全社会参与的公开大讨论。
毛泽东同志是我们的开国领袖,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是空前的民族英雄,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雷锋等英模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对英雄先贤和模范人物的公开嘲弄和戏谑,是对社会公德的公然挑战,自然激起了社会公愤,引发了全社会参与的大讨论。这场规模空前的辩论,应该说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少有的、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的意识形态领域的一次捍卫正义和尊严的思想交锋。这是人民群众自发站出来维护社会良知的斗争,几只哼哼乱叫的苍蝇终究不能成什么气候。辩论连续多日的舆论场虽然充满了多元性,一些关于“言论自由”及关于惩罚“告密者”的噪音杂音虽然也夹杂其中,但代表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声音最终汇成汹涌澎湃的浪潮,以雷霆万钧之力荡涤了那些不和谐的声音,彰显了人民大众对于大是大非问题的明确立场,表现了社会公众的一份政治清醒和维护党、领袖、军队形象和英模形象的坚定决心。
切莫小看了这件貌似“娱乐调侃”的带有恶搞色彩的事件,它的背后是意识形态的政治博弈和思想较量。
事情过后,大家都在思考,在我们坚持不懈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为什么我们的大学讲堂、我们的报纸刊物竟然给这样极其糟糕的言论提供发表的空间?为什么这些精神垃圾还往往会赢得一些人的喝彩?
应该说,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它的偶然性,但這个偶然性中又常常包含着它的必然性。这些事件的连续出现,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的暗流和思潮。
已经有一段时期了,有人借助我国改革开放舆论环境的宽松,时时发出与国家主流价值观极不相和谐的声音,在意识形态领域向我们的社会道德发出挑战。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丑化领袖、颠覆英雄、消解崇高、解构历史,挑战社会道德的底线。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事放在国际大背景下来看,就会发现它并非孤立地存在。
近十几年来,西方世界推动的“颜色革命”在不少国家可以说屡试不爽,就像表演多米诺骨牌一样搅得全球许多地方鸡犬不宁。而纵观每一个国家政权的垮台,有一个基本的规律,那就是军队先出问题,先拿领袖和精神偶像开刀。对我国搞“颜色革命”,他们依然故伎重演,在军队身上打主意。一个时期,西方敌对势力在不断鼓噪叫嚣“军队国家化”“军队非政治化”的同时,还使着他们另一个惯用的手法,就是恶搞戏谑我们的领袖和英雄。其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让社会大众放弃思想和精神的最后防线,走向“去英雄化”的不归路。如果从理论上加以阐述,那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用这种方法,让我们党和人民与历史切割,放弃我们曾经坚守的信仰和真理,放弃我们对领袖和英雄曾有的敬仰和崇拜。
雷锋,一个普通的战士,一个新中国培养的时代楷模,这样一个普通士兵,却代表着我们的一个时代,代表着我们共产党人所张扬的道德理想。国内外敌对势力非常清楚,要在意识形态领域战胜对手,就必须去除他们的精神偶像,让对手失去最后的防线。污蔑雷锋和一系列英雄,颠覆公众对开国领袖和一代元戎的敬仰,是我们的敌人的一贯战略。正是用这样的手法,他们搞垮了前苏联,搞垮了东欧一个又一个的社会主义国家,几乎颠覆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
2
欲灭其国,先毁其史。这是从古至今的一条规律。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阶级把一切都变成商品,对历史学也是如此。资产阶级的本性,它生存的条件,就是要伪造一切商品,因而也要伪造历史。伪造得最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历史著作,所获得的报酬也最多。”对这一点,法国哲学家福柯说得更加明白:“谁控制了人们的记忆,谁就控制了人们的行为的脉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西方势力就开始了“控制人们记忆”的研究和实践。时任美国情报部门高官的艾伦·杜勒斯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将拿出所有黄金和全部物质力量,把他们塑造成我们需要的样子,让他们听我们的,让他们不知不觉地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念。这个办法比枪炮更要管用。”这个言论,后来被他与他的担任美国国务卿的哥哥约翰·杜勒斯加以全面完善,共同创造和形成了西方世界著名的“和平演变”理论。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西方世界对其使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先利用各种媒体丑化苏联党的主要领袖乃至苏联的战争英雄。可以说,苏联最后亡党亡国的根本教训之一,就是苏联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动用和投入大量金钱,创办和引导各种媒体恶毒攻击、抹黑进而根本否定斯大林、列宁,否定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全面抹黑苏联时期被视为楷模的英雄人物。
这是一件令今天的俄罗斯人至今都痛心的往事。
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玛斯特洛夫这个名字。他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堵敌人枪眼的英雄。斯大林亲自授予他“苏联英雄”的称号。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在苏联解体前夕,不断地受到质疑,他的事迹甚至被怀疑是伪造的。这些公开发表于苏联报刊的质疑文章,极大地混淆了视听判断,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最后,将这样一位著名英雄的形象从苏联百姓的记忆里抹去。那情景,很像现在面对雷锋的形象被损害时,社会所表现的彷徨和诧异。
无独有偶,玛斯特洛夫的形象被损毁时,苏联又一个英雄也被肆意践踏。让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推向70多年前的苏联反法西斯战场。那是1941年冬天一个寒冷的夜晚,在莫斯科附近一个普通农庄,德国军人抓住了一个放火烧德军马厩的年轻女孩。风雪寒冬,尽管女孩弱不禁风,但法西斯德军依然对她进行了严刑拷打。毒刑之下,女孩毫不屈服,对敌人昂然报以冰冷的眼神。最后德軍在白雪皑皑的广场上对这位18岁的女孩处以绞刑。当一条粗大的绳索套上女孩的脖颈时,女孩挣扎着高喊:“斗争啊,同志们!别胆怯,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罪恶的德军踢开了女孩脚下的木箱,女孩英勇就义。
这个女孩的名字叫卓娅,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过来的人都在小学课本上读过记述卓娅事迹的名篇《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如果讲战果,卓娅的成就可以忽略不计,但她的呐喊却响彻了整个苏联,从统帅到士兵都愤慨万分,整个战场上到处响彻着为卓娅复仇的呐喊。1942年2月,经过斯大林和最高苏维埃批准,授予卓娅“苏联英雄”的光荣称号。
然而,50多年以后,苏联解体前夕,这个曾经被作为圣女崇敬的英雄却再次被推上了绞刑架,不过,这次“行刑”的刽子手不再是德军法西斯,而是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投降卖国的知识分子。一篇由西方参与炮制、苏联人撰写、在媒体公开发表的所谓解读真相的文章震惊了整个苏联。文章用诡辩的手法,称卓娅当年烧的不是德军马厩,而是普通老百姓的民房,是当时愤怒的村民把她抓住后扭送给德军的。一些不怀好意的人进一步推波助澜,编造了卓娅曾经是精神病患者的谎言,理由是只有精神病患者才那么无畏,甚至进一步污蔑说连卓娅的尸体照片,都是奉斯大林之命为宣传需要伪造摆拍的。一个在苏联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在谎言的波涛中轰然倒地。整个苏联在谎言中由惊讶到徘徊到动摇。
苏联解体,印证了拿破仑的那句名言:一支笔杆子胜过两千条毛瑟枪。也印证了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那次著名演讲中的一句话:一美元的外宣费用等于5美元的国防费用。回过头来看,西方肢解苏联的战略,其着眼点极其清楚,重点否定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彻底消除人们对英雄的崇拜。苏联解体前夕,美国中央情报局曾经慷慨资助有关研究机构设计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叫“哈佛计划”,目标是用一切办法让苏联人反对斯大林、反对列宁,并相信苏联英模多是伪造的谎言。面对敌人的谎言,苏联共产党不是有的放矢地进行斗争,而是拱手相让。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的政治局会议上声称:“苏联人必须同外国人直接接触,不用害怕……一些人会看到,世界真大,五彩缤纷。”他决定,停止对一切敌人反动电台的干扰。拨款400万卢布,进口西方报刊,在国内公开出售,到了1990年,美国达到了最有效的宣传目的——大批政治势力决心背弃社会主义道路。
紧接着,苏联和东欧大批社会主义国家改旗易帜。当苏联、东欧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垮台,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时候,西方势力开始把矛头指向中国,开始了对中国“和平演变”的实践。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年苏联女英雄卓娅的惨痛遭遇,在中国的英雄身上又一次上演。
2007年,一个受到毛泽东题词表扬的山西省文水县的女孩遭到了与卓娅同样的命运,这个女孩的名字叫刘胡兰。这一年是这个被称为“圣女”的英雄就义60周年,有关单位准备举行纪念。突然,一家不良媒體刊文对女英雄事迹作出了另类解读,说当年对刘胡兰动铡刀的刽子手并不是阎匪,而是刘胡兰同村的乡亲。这几乎同当年对卓娅的诋毁如出一辙。此言一出,舆论哗然,社会上一片诧异之声。此时,当年的见证者挺身而出,以亲眼所见愤怒驳斥了谎言制造者的卑鄙无耻,告诉社会对刘胡兰用铡刀行刑的刽子手是阎匪和对共产党有深仇大恨的“复仇队”(见2007年1月19日《解放军报》)。其实,对刘胡兰行刑者的身份是阎匪也好,是“复仇队”也罢,并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在于在纪念女英雄的特殊时间,抛出这样一个异端邪说,足见其用心险恶。
诋毁英雄刘胡兰并非个例,一段时期以来,恶搞英雄,几乎成为一种时尚,我们的许多英雄都惨遭恶意糟蹋。
那个曾经进入中小学课本、手托炸药包的英雄董存瑞,几乎与英雄刘胡兰一起被人恶搞。有人公开撰文说董存瑞的事迹是作者根据一些蛛丝马迹编造的,根本不存在。此时,几位已是耄耋老人的董存瑞的战友拍案而起,用亲身经历愤怒驳斥。
更有甚者,打着“追求真相”的名义,对上甘岭的“特级英雄”黄继光公开提出质疑,认为用“粗浅的物理分析方法”就可以证明,堵枪眼的事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很可能是记者哗众取宠的杜撰;否则,黄继光就是一个傻子,神经有问题。有人进而用恶搞的方式编了顺口溜诋毁黄继光,说“枪炮基本不用,炸药基本失灵,全军爬着不动,围观一人玩命”。这种对英雄构成极大伤害的说法,几乎成为某些人引以为乐的谈资。事实真相是,在黄继光和他的战友经历的那场作战中,黄继光所在的15军135团6连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了,重伤生还的战友万福来战后听说黄继光仅仅被追授“二级英雄”时大为不解,他上述陈情,以亲眼所见讲述黄继光堵枪眼的伟大壮举,后来才有了黄继光被追授“特级英雄”称号。这样一个被我们后辈奉为“军神”的英雄形象,就这样被他们肆意践踏。
还有,那个为了潜伏部队不暴露、被活活烧死的邱少云,被人质疑是违背生理学常识;群体英雄狼牙山五壮士被说成是行窃乡里的土匪;至于助人为乐的雷锋更是被无端抹黑;无私奉献的焦裕禄也被随意丑化……有人愤怒地大声疾呼:我们到底还有多少英雄没被糟蹋!
3
雷锋等英模人物,代表的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普通战士,他能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能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关键在于他身上所体现的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无比忠诚和热爱,而这种忠诚和热爱,正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完美结合,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道德精神。雷锋作为一个士兵偶像存在,早已超越了士兵楷模的意义,他是我们整个时代的道德楷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其实,推而广之,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重视对英雄形象的维护。当今世界,无论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亵渎和贬损英雄的行为都是不能允许的。
众所周知,在法国,圣女贞德是法兰西民族的英雄。對这位17岁带兵出征,19岁英勇牺牲,为挽救法兰西作出巨大贡献的女英雄,法国人历来认为是他们整个法兰西民族的骄傲,对她的任何调侃和不恭,在法国都被看作是犯罪行为;在印度,甘地被尊称为圣雄,如果有谁胆敢对甘地指手画脚,普通百姓都会把他看作是大逆不道的疯子和罪犯;在美国,马丁·路德金是反抗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的无畏战士和精神领袖,在美国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场合,对马丁·路德金的不敬都会遭到普通公民的唾骂,甚或掀起轩然大波。
随着历史的演进,如今人们越来越清晰地发现,亿万人民对毛泽东的敬仰,体现的是整个民族的人心所向,尽管有几个丑类不时发出不和谐的狂吠,但丝毫不能颠覆植根于人民心中的坚定信念,那些敢于公开谩骂领袖、嘲弄英雄的丑类已经遭到人民的唾弃和无情批判。这表明我们民族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清醒,表明我们亿万人民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支军队,像我军这样,为人民利益舍身赴死。长征出发时,我们曾经有十几万红军,可到达陕北只剩下3万人;14年抗战中,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伤亡60多万人;解放战争中,26万子弟兵牺牲在五星红旗升起的前夜;新中国成立后,又有30多万官兵为人民光荣献身。从1921年到1949年,为祖国解放牺牲的共产党员有名有姓的就多达379万人。可以说,这些英勇献身的先贤,他们都是英雄。
翻翻我军的历史,没有重金悬赏,没有严刑峻法,更没有国民党那样杀气腾腾的督战队,但是,我军的每一个官兵,都會在祖国召唤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完成从士兵到英雄豪杰的升华。这样的升华,就是中国军人的英雄精神。
这样的升华,可以使董存瑞毫无惧色地单手托起冒着导火索的炸药包;这样的升华,可以让黄继光奋然一跃,扑向喷着火舌的美军机关枪;这样的升华,可以让邱少云在熊熊烈火烧身时稳如泰山;这样的升华,可以在洪流袭来时用胸膛筑起抗洪的堤坝;这样的升华,可以在人民遭难时用血淋林的手指去挖水泥板下一息尚存的生命。
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受各种各样社会思潮的影响,我们一向秉持的英雄观正在不断接受考验,很多人对英雄的理解也常常发生偏移。一些别有用心者,常用的手法便是拿英雄开涮,拿经典说事。这些行为不仅搅乱了大众的视听判断,也降低和损害了自己的道德操守,在无形中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英雄主义精神代表的是信念、意志和精神。当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的信念和意志开始消退时,失败也就为期不远了。据说退居台湾的蒋介石把军事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将领无能、派系倾轧,甚至归结于统帅部有“共谍”“内奸”,但他唯一没有想到和提到的是,他早已在信念、意志、精神上输给了对手。而毛泽东此时既有庆幸也有忧虑,他深有所思地告诫全党全军: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他告诫全党,炮火硝烟的战争结束了,来自其他战线的斗争,也许刚刚拉开序幕。毛泽东要求,“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如同给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作注脚一样,1957年,美国的杜勒斯发表预言:“‘和平演变’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身上”。从此,一场新的较量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包括我们围绕英雄观进行的这场政治的、思想的博弈,都在考验着我们的意志和定力。今天,这个斗争依然在继续。
责任编辑 马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