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探析

2017-09-08严洁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干预策略心理危机积极心理学

严洁

【摘 要】随着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大众发展的重点问题,尤其是青少年人群。中学生正处于性格的养成期,个性突出,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这一现象的萌生,给我们敲响了中学生心理教育的警钟,为此,本文立足积极心理学在中学生心理危机处理中的干预策略予以简要分析。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心理问题是中学生自我发展中必然要面临的问题,或多或少都会对学生的在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是心灵难以愈合的创伤[1]。作为教育者不能忽略心理问题,这一不安定因素对学生生活容易产生消极影响,要用积极的方式去面对和处理,让学生在成长中不断获得精神养分,提出自我防护能力,提高与人交往和生存发展的能力,做到内外兼修,实现全面发展。

一、当代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危机简析

积極生活水平的提升必然导致家庭对于学生溺爱心理的萌生,部分家庭对于孩子的过分保护,学校教育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倾斜,使得现在的学生普遍心理脆弱,意志力匮乏,在面对困境与危机的时候常用逃避的心态来处理,造成一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2]。中学生在处于成长的重要时期,学业、生活、自身情绪的波动使学生出现如下问题:有超过50%的中学生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率低下和记忆力减退的现象;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成长焦虑和自卑感,有些甚至长时间处于一种安全感缺失的状态之下;也有部分学生对于未来感到迷茫,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状态。这些问题都在学生的生活与学生中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有些甚至会演变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给学生的一生带来影响。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总体来看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就中学生自身而言,主要是生理原因造成的自我认识不清。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体态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性成熟也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3]。同时,中学生的认知和与社会的不断接触,使得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完善,但并未达到成熟的阶段,因此他们会处于一种叛逆、彷徨阶段,对自我的认可与对他人的质疑,让他们在面对生活和交往的时候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和父母,呈现强烈的心理。就外部原因而言,家庭、学校与社会都会给学生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和睦的家庭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安全感与幸福感,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与满足,但是不和睦的家庭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4]。单亲、父母离异等问题是当下极为普遍的问题,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势必会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于命运不公的怀疑,这会增强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对社会的不满情绪,阻碍孩子的健康发展。一直以来,应试教育都占据着学生和教师的思想,学业的压力是不容小觑的,学习中的吃力和学习成绩的低下,会造成学生心理的扭曲,唯成绩论也让孩子在面对学习中少了一份轻松,多了一份压力,更有甚者会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复杂的社会因素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物质的追求和犯罪问题的不断攀升,学生在常会出现自我认知与对社会的不满相结合,对于自身的定位与发展产生怀疑。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中学生心理教育探讨

当前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时代环境复杂且影响力巨大,中学生身在其中,他们有时价值观混乱、内心纠结,在是非面前难以做出正确选择,困惑的他们需要得到指导和帮助。因此,要想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接受精神引导,那么我们要从内容上改变,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根据新情况、新环境丰富内容结构,实现跨越式新发展[5]。只有教育内容符合他们的身心需要,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当前我国主流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实现教育内容的新发展,就应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进行,贯彻积极心理学原则,充分体现中学生主体需要,深入学生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接地气、有针对性,充满吸引力和生活化。同样,在具体的心理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既要坚持传统中学生教育内容的主要方面,如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又要根据不同年级具体的实际提出相应的不同内容,做到与他们生活的更好贴合,走近生活,走近心灵。

三、对中学生心理危机进行积极干预的策略

在分析中学生的心理之后,有必要对中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对策进行深入探讨。心灵上的缺陷是造成中学生心理危机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管是家庭、校园还是社会,都要对中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了解中学生心理特点,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化解和预防活动,减少心理危机出现数量,为中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广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要想预防中学生心理危机,首先要广泛普及和宣讲心理健康知识。从青少年自身特点来看,由于社会阅历较少,身心成长不够成熟,所以缺少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首先要从心理角度入手[6]。从家庭的角度来看,要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要给中学生过多的压力,要尊重中学生的个人成长意见。学校要多为中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课程,通过正确的引导,帮中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体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提升心理认知和自我疏导能力。在心理健康疏导方面,要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选取适合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方式。中学生由于具有较强的叛逆性,对于学校提供的心理教育往往存在抵触情绪,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和疏导过程中,要注重时代性和科学性,多采取案例等教育模式,提高心理教育的参与度和代入感,让更多青少年融入心理健康体系,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中学生心理危机问题,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需要创新教育模式,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方法,通过多种途径,采取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结合的模式,提升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效果。

(二)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开展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要做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从内容和性质来看,一般认为人文关怀观念起源于欧洲,从文艺复兴时候开始出现,强调对于个体的关注,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一种高度文明的体现。将人文关怀理念应用于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强调满足青少年的多元化需求,提升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针对性[7]。在传统预防工作中,往往忽视中学生的个性需求与个性差异,而采取普适性的教育方式,缺乏对中学生个体的关注。而在人文关怀教育理念指引下,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更加强调促进学生的个性解放与个性发展,重在提升中学生的自由与活力,进而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总体提升。心理疏导作为一个心理学词汇,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到教育领域,特别是在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开展心理疏导,可以及时化解青少年内心困惑,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对青少年内心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面对外部世界纷纷扰扰,中学生很难保持内心的平静,通过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可以帮助中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阳光的心态,提升综合心理健康水平,养成健康的人格,实现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目标。endprint

(三)注重人际交往引导与教育

预防中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要注重人际交往的引导和教育,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面对陌生的环境,中学生充满期待的同时内心满怀忐忑。他们需要同学、朋友的帮助,但是如何交往又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难题[8]。首先,中学生处于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对于青少年来说并不陌生,中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逐步增强。不少青少年沉迷网络交流,凭借这种虚拟的交流形式,“扮演”着虚拟时空的自己,获得自认为的满足感,但弊端明显,弱化了平常的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往往出现,四目相对时无话可说的局面。见面时每人抱着手机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這样条件下,中学生容易丧失基本的交往能力,性格往往走向极端,甚至产生激情犯罪行为。此外,很多中学生选择朋友时,怀揣某种目的,愿意结交有钱有势的人或者讨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急于求成、功利较强、缺乏真心的交往行为恶化朋友间的关系,使之不融洽、不和谐[9]。在这样的交往环境下,也容易沾染不良习气,导致性格自我控制能力削弱,进而产生心理问题。为此,需要通过人际交往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主要通过网络交往教育,帮助青少年认识到现实交往的重要性,教会他们现实交往的方式方法,使其能够线上线下都能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且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四)心理教育要充分践行“生本理念”

需要是人采取行动的原动力,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附属内动力。从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自身而言,是互动的交互过程。教育者传输社会和国家的需求,受教育者根据自身需要接受和采纳,只有切合受教育者需求的才能深入人心,取得良好效果。列宁说:“没有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心理工作要体现学生的需要,反映实际需求,这样的教育内容才吸引人,将教育工作的切入点放置到满足学生自身需要上,以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兴趣和主动性,这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施,同时坚持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实施针对性较强的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认识来源于实践,生活是我们感知世界的源泉。从学生生活实际取材,选取他们感兴趣或困惑的问题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真实性强、需要度高的内容才容易被学生接受。之前我们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我们灌输给学生大道理,学生就能成为我们所希望的样子。可是,往往事与愿违[10]。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预防并不是空中楼阁,而应该接地气,落地生花。因此,要深入学生的主观世界,思考学生的所思所感,清楚他们面临的处境问题,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这样针对性才强、效果才好。

(五)心理危机预防要注重分类指导

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就是根据不同群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内容加以指导,以达到有效传输的目的,增进针对性。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的思想、观点来源于客观事物或客观现实,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一方面,一个人的发展受多方面的影响,不仅来自学校的影响,同时来自社会和家庭等三方面的共同影响,每个人和每个人的发展具有差异性,不同个体在价值观、人生观表现上是不同的。另一方面,相同年龄段的中学生身体、心理发育状况类似,面临的问题具有相似性,接受的环境影响具有共性,以年级为群体,同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共性,不同年级学生具有差异性。所以,在进行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教育的时候,要承认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每个学生个体的素质存在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性给予区分,合理区别对待,做到因材施教。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利用积极的心态在生活与学习中认识自我,并有合理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平和友善,杜绝不良思想的侵袭。在干预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将专项干预与常规干预做到有机结合,将积极心理学植根中学教学之中,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袁歌.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J].未来英才,2016(24):302.

[2]刘丽.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求知导刊,2014(8):49-49.

[3]姜桂芳.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6):838-840.

[4]穆俊廷.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J].才智,2015(15):48-48.

[5]梁晓兰,余欣欣,刘芳敏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2):157-158.

[6]郭倩,郭廷臣.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J].科教导刊,2013(2):202,213.

[7]李飞.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J].学理论,2014(27):94-95.

[8]应湾湾,徐滨,沙昊等.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关注中学生情感发展[J].中文信息,2013(3):69,95.

[9]毛晋平,高小玲.中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特点的调查[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12(5):118-121.

[10]雷晓元.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团体辅导对中学生自信心培养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5,5(14):41.endprint

猜你喜欢

干预策略心理危机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及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失落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