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更新对《城市建筑环境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
2017-09-08但婷
但婷
【摘 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筑应该做出怎样的文化定位,如何传承与创新,是需要不断讨论的课题。本文通过城市建筑文化分析和一些改造实例,试图探索有效的城市更新路径。
【关键词】城市;建筑;文化;文脉;传承;更新
新世纪以来,城市化进展蓬勃前行,一批批的大中型城市群出现在神州大地上。无论是北京、上海,或者南京、武汉,举目望去皆为林立的高楼大厦,在如此类似的钢筋水泥的森林中,我们常会忘记身处何地。原有的江南水乡、塞北重镇、中原古城,都逐渐地趋向雷同,渐渐失去其自身独有的特征。如今多数城市基本没有个性,没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城市,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割裂。如果让这样的不良现象持续下去,将会给我国延续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造成沉重打击或者有形成文化断层的后果。如何保持和继承城市建筑的原有传统,创造有特色的城市风貌,正日益引起建筑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建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惯和传统的彰显和载体;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合体,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与思维习惯。传统建筑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推敲和磨练后,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建筑空间特性,反映着中国人民传统的世界观与自然观。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讲求的是 “天人合一”,从来不把自己与自然环境分离开的。这种天、地、人三才共生的观念,使得我们能够长期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生生不息。从远古的“左祖右社”,到富有威武之势的皇宫宝殿,以及小桥流水式的文人园林,都体现了建筑是人生的艺术空间,是文化演示的舞台。它们能在“润物之间”改变着人类的思想与行为。这就是建筑文化的魅力,也是其所具有的影响力。
随着经济与文化日益全球化,在当今经济杠杆主导下的社会中,如何让建筑作品体现出城市经济与文化共赢的局面,是目前建设者与管理者都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如何将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相互交融,既要延续中国传统城市的建筑文化,同时又要对外来优势文化完成借鉴与吸收;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生搬硬套。城市中越来越多的高楼并不能体现城市的文明,同样也无法承载这一城市所特有的文化。杂乱无章的建筑,既会丧失对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尊重与延续,又在失去外来文化精髓的抄袭中完成一个个建筑文化“垃圾”的建造。如近年来国外建筑师主要靠用材料变化以及形体怪异取胜,而属于建筑最本质的东西越来越少,在盲目的跟风和混乱的引进中,造就出如同中央电视台的“大裤衩”建筑的尴尬风波。这一问题反映在城市建筑文化上,就是如何平衡全球性特征与自身地域特征的表达。现在中国正在步入城市化的过程中,很多城市环境的建设越来越失去原来统一的风格和自己的地方特色,城市里众多的现代建筑也越来越彼此不相协调,继承中国传统的营造思想会给我们现在复杂矛盾的城市建设找到出路。
城市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建筑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传统的城市环境总是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历史记忆,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如何保留和传承这些城市历史的记忆,并以现代的设计理念进行有机的更新和改造,是现代城市设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吴良镛教授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的改建工程,就是將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的范例。在城市整建中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思想。他认为一个城市总是需要新陈代谢的,但是,这种代谢应当像新老细胞更新一样,是一种“有机”的更新,而不是生硬地替换。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好古城的整体风格与肌理。他的新四合院住宅体系是新建筑顺应了历史城市的机理,倡导了一种既注重城市文脉的传承又结合了现代功能技术要求的简洁清新的风貌,被公认为旧城改造更新的范例。
苏州老仓库区的保护再利用也是城市文脉传承典型实例之一。近代的一些工业建筑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如上海市普陀区曾经是苏州河畔没落的老工业地带。那里有大片租界时留存的旧仓库群落。除了极少部分被拆掉建造新的底价居住楼外,大多完好如初。经过几年的努力,上海政府将这一区段划定为上海近代建筑文化保护区。在原有仓库地址上,人们或许还能从斑驳的墙壁上找到上世纪30年代这个城市的记忆。而取代仓库功能的是设计师的创意和全新的功能。
每个城市都拥有这个城市所独有的城市文脉特色。城市的发展更新必然要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机方式。正如日本著名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所说,“不要把过去的历史遗产仅仅当成简单的遗产,应当在新时代充分挖掘其价值进行有效的利用。我认为只有新旧并存的城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过去与现代交融才能看到精彩的未来。”
从城市自身有机更新的角度来看,新的建筑风格代替旧的建筑风格,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关键在于这种代替过程是否保持了对过去的延续性;中国传统的城镇建筑文化是群体文化,也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文化。因此,单独地讨论建筑文化已没有实际意义,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时代与城市发展背景中去研究和判断。在许多情况下,对城市肌理的保护与有机更新比在某栋标志性建筑上拼贴传统建筑符号更能体现对城市历史与文化的尊重与延续,这也正是好的城市建筑在文化上所必定具有的深远的影响力。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希望能够取得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城市建筑环境设计未来探索的依据,并提供有效的指导,也有助于准确把握城市建筑文化的传承与更新,可使得产生的城市空间形态具有多样性和完整性。探索适用于未来的城市建设的发展道路,以其对城市建筑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存在、空间、建筑》[挪威]诺伯格·舒尔兹尹培桐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空间的革命》登琨艳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城市建筑文脉》吴云鹏 A+C 2009.07
[4]《从空间和自我意识分析中国建筑》程琼、秦洛峰 A+C 2009.10
[5]《留学生改写了中国近代史》 钱文忠 新浪教育网, http: //edu.sina. com. cn/a/2009-06-2/0030173300. shtm.l 2009-06-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