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分类改革下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7-09-08王红晓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应对策略高职院校

【摘 要】高考分类改革是根据当前教育形势提出的一种新的高考措施,它对高职院校产生着深远影响,高职院校应运而生了一系列问题,高职院校应从内涵建设、师资队伍、硬件设施、学历提升渠道、品牌意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积极应对。

【关键词】高考分类改革;高职院校;应对策略

高考分类改革将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分开,是根据当前教育形势提出的一种新的高考举措,一种考试制度的创新,它将对高职院校产生深远影响,高职院校应着力分析新制度下面临的种种问题,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一、高考分类改革下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

(一)两极分化更为严重

高考分类改革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地位,这将给高职院校带来重新洗牌的革命[1]。生源分流,低分考生多,招生压力大,同时生源下降问题无法短期调控,二本院校的转型也冲击着高职院校的优势,高职院校危机感加重,因而必须重新审视生源和师资,进行改革。尤其是技能不突出、无特色的高职院校将面临招生压力和生存困难[2],而技能突出、有特色、办学实力强的高职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强于刚转型的二本院校,会成为新一批学生青睐的对象。这将导致高职院校优者更优、强者更强,两极分化现象更为严重!

(二)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缺乏

高考分类改革泾渭分明的把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按照梯队分配到了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要把这个群体培养成社会所需之才,师资起到主导性的作用。而高职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和技术操作能力,很难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严重,致使双师教师短缺。尽管高职院校一直高呼“双师”教师的培养,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实践技能,实际上大多高职教师并没有真正的企业实践经历和较高的技能操作水平,甚至一些教师的“双师”也参杂着水分。分类改革后,高职院校在学历证书的授予上,与转型的二本院校相比处于劣势,要和它们竞争,就必须拥有一批切实具有较高技能操作水平的教师队伍,着重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培养出的学生在技能上高人一筹。

(三)校企深度融合较难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人才,仅靠学校教习的理论和实训知识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还要有企业实习锻炼的经历,让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真正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但大多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学生到企业实践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管理。尽管政府大力提倡和鼓励企业与高校深度融合,但收效甚微。高考分类改革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难仍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四)品牌意识薄弱

高职院校的自我营销(即品牌意识)也一直很薄弱。目前高职院校要面对考生与家长的挑选甚至抢夺生源时,对于知名度不高的高职院校,就需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娴熟有效的市场竞争策略与手段,而不再只是简单、空泛的学校宣传。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之所以不愁招生,就是因为品牌效应,在职业教育群体中,他们就是“名牌”,而很多高职院校缺的就是这种“名牌”效应。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品牌意识薄弱的问题,不断努力,争取在某方面打造出自己的“名牌”。

(五)缺乏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的应用性决定了其办学需要围绕市场的需求转,社会需要什么专业,高职院校就辦什么专业。但全国高职院校数目众多,怎样才能吸引住学生?为什么全国高职院校都在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因为他们学校办学有特色,专业开设有特色,教学和实训有特色。高职院校要发展,就需要创办特色院校。

(六)教学设施、设备等硬件水平不高

为了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人才,很多高职院校实践了诸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多种途径,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企业以赢利为目的、学校以育人目的,目的不统一使校企合作很难实现深度合作,这也是校企合作出现瓶颈的关键。纵观全国走在前列的高职院校,要么是自身硬件水平过硬,要么是有校办工厂。有些高职院校之所以实力不强,究其原因就是自身硬件水平不高,培养应用人才所需的教学设施设备跟不上,使培养高技能人才遭遇阻碍。

二、高职院校应对高考分类改革应采取的对策

(一)走内涵建设的道路,确保生源质量、数量

高考分类改革使高职院校面临生源的巨大冲击。目前国内的招生形势是高分考生被本科院校录取,平时学习较好而发挥失常的考生则选择复读,只有那些学习程度差、升入较好高校无望的考生才会选择高职院校,生源质量长期以来处于较低水平。而新转型进入职业教育阵营的本科院校也加入到与高职院校抢生源的队伍中,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内涵建设的道路,努力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加强专业建设和特色建设,提高师资水平,确保培养人才的质量。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双师”教师

首先,应着力培养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把师资建设和专业建设、特色建设结合起来。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吸引力的重要表现,师资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中流砥柱。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师资水平,近几年在引进师资时提高了门槛要求。但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这需要高职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即既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技术操作水平。而大多高职教师都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即使一些已被认定为“双师”的教师,在技能操作水平上也有待大力提高。目前高职院校急缺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同时和特色专业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国培、省培、下企业锻炼等方式,培育出一批在专业实践领域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以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其次,应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实际动手操作水平。教师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可以与社会和企业接轨,更好地适应高职需要。

(三)增加高职教育办学经费,硬件设施配置到位endprint

办学经费不足,硬件设施跟不上,是高职院校缺乏吸引力的硬伤之一,也严重了影响高职院校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度。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对实训条件要求较高,所需办学经费相对较多。有些高职院校教室没有配备多媒体,专业教学需要的实训设备配套也不齐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办学质量得不到保证。研究表明,有优良硬件设施的高职院校是高中毕业生青睐的对象,也更能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高职院校要增加自身吸引力,就必须积极寻求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多渠道解决因资源缺乏、资金短缺而导致的无法及时更新和优化硬件设施等问题,同时采取联合办校、校企办校等形式,利用企业的硬件设施为教学服务,增加学生的实训操作机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四)拓宽高职生学历提升渠道,提高高职教育水平

高职生毕业后一般在一线工作,晋升的空间很小。而技能领导岗位也需要理论和技术都较高的专业人才从事管理工作,以避免“外行领导内行”。学历水平低是高职生迈向领导岗的最大障碍。高职院校要拓宽高职生学历提升渠道,通过学生自考、专本同读、专升本等途径使高职生实现学历的提升。由于高考分类改革把职业教育提升到了和普通高等教育同等的地位,一些优秀学生也可能报考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可以着重培养这些学生走技能型研究生的道路,来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扩大今后的就业发展空间。

(五)高职院校要树立品牌意识

千校一面、无品牌效应是高职招生难的重要原因。目前一些品牌高職院校生源大好,而一些高职院校却因品牌意识薄弱而举步维艰。这些高职院校要走出招生困境,就应设法树立自己的品牌[6]。如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质量,发扬自身优势,创建学校特色,树立品牌,打造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特色高职院校。首先,以学科为突破点,突出专业的技能性,打造优势专业,通过优势技能专业带动其它专业的发展,从整体上塑造办学特色。同时结合区域优势和社会需要,以学科为统领强化品牌专业群建设,进而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为学校品牌建设奠定坚实的内涵;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多给教师提供校外培训和企业定岗或轮岗实习的机会,加强教师能力的提升,着力培养双师教师,另外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技师担任专兼职教师;再者,加强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引企入校,使学生及早入企,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基础;最后,加大宣传力度,针对特色专业加强宣传,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办学的纲领性文件。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和社会实际需求,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审验,深入专业的内涵建设。比如走实用主义路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砍掉无用的课程,增加应用型课程,课程设置偏重技能的培养,着重训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同时还要结合各专业领域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设计好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总之,新的制度的诞生,自有它的背景和意义,由此而生的深远影响却是高校必须应对的。高职院校更应该提前研究,做好应对。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GH-163),《高考分类改革对河南高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主持人:王红晓。

作者简介:王红晓(1977-),女,河南漯河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

参考文献:

[1]杨志馨.我省高职全面实施分类招生 高职院校或将重新洗牌[N].西安晚报,2015-2-2.

[2]王伟军.当前高职院校困境中的突围之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 28(1):147-148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对策略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