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译者翻译标准与自身实践相矛盾的制约因素

2017-09-08任洁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矛盾

【摘 要】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将原文的思想、情感、語言完整的翻译出来,是所有译者要遵守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个标准与译者实际行为之间出现了矛盾。本文旨在对矛盾的制约因素作出分析,为翻译事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翻译标准;自身实践;矛盾;制约因素

翻译,即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将一种文化传递到另一种文化的领域中。在翻译的过程中,“忠实”是所有译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个标准并没有对译者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

一、标准的制定与实践活动不符

不同的人对翻译有着不同的理解,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标准。有的人注重原文的“神”,旨在用一种受众所能接受的形式将原文的“神”传递开来;有的注重原文的文化内涵,之所以要进行翻译活动,是因为两种文化之间存在语言、认知等层面的差异,译者通过翻译行为为文化的交流架起桥梁。为了让受众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译者尽可能的让翻译行为倾向于原文,语言特点、思想认知等也都与原文高度相似。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就使得翻译的标准因人而异。

(一)单一的翻译标准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翻译对象

虽然翻译的标准因人而异,但是标准的制定过程却有惊人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两点:

第一,制定行为。对于标准的制定,必然是发生在翻译行为之后的,没有凭空臆想就能产生的标准。

第二,标准的制定对象。标准大多是靠总结出来,即是译者对自己的翻译行为做出总结,总结出自己经常用到的某种方法或原则,以此形成自己的翻译标准。这种方式简单,但存在很多的缺点。这是因为,不同的翻译对象都有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要求,只是对使用频率高的方法进行总结,难免会显得翻译的对象过于单一,可能标准只是适用此种翻译对象,换一个翻译对象,标准就显得有些不适用。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人的翻译标准是“翻译传‘神、言辞优美”,很明显,这种标准的适用对象该属于文学范围,但是对于商业、法律等范围,此标准就会显得格格不入[1]。

现今世界,经济在不断发展,世界的交流也在不断加强。因而,文化与文化之间进行会话的机会增多,这对单一对象的翻译标准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因为文化的交流不只局限在某一个单一的领域,它是多领域的交流,不仅存在于文学领域,还存在于经济、法律、军事等等各个领域。翻译对象变得复杂多样,而标准又只适用于某一单一对象,两者之间出现矛盾在所难免。这就造成了译者在进行翻译行为时,理论对实践没有有效的指导意义。

(二)语言本身指意不明

人类对自己的思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划分,因而在用话语表达自己的思维时,语言难免就带有一种指意不明的色彩。举个简单的例子,“我要去吃饭了”,人们在表达这句话的时候,并不清楚“要”的指代范围,究竟是什么时候去呢?三分钟后还是五分钟后?话语中并没有对此进行交代,这就是语言的“模糊性”。

而体现在翻译的标准中,就增加了译者的翻译难度,因为译者不甚清楚该标准的指代范围,不能很好的把握翻译的“度”。如:“神似”说。该标准只是交代了译者在翻译原文时要将原文的中心意思尽量表达出来,以求“传神”,但是对“神似”的程度却没有交代,七分还是八分?译者并不清楚。正是这种指意不明,使得译者在进行实际的翻译工作时,不能很好的落实标准,造成二者之间的矛盾[2]。

(三)翻译行为过于追求理想化

翻译的目的,即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这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实际上也是两种文化之间就的转换。而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就成了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处理这种差异?是将其完全保留,还是将其转换为受众熟知的文化?在不断的探究中,我们会发现,不管怎么界定,译者的标准都逃不脱“忠实”这一基本原则,差别只是“忠实”的程度罢了。

但是,大多数译者在追求“忠实”时,却将“完全忠实”作为自己对翻译的最高追求,以期将译作变成原作的影子,达到二者的完全统一。不得不说,这种追求过于理想化。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译者与原作者之间本就存在着国别的差异,不管是文化背景、所处时代、语言风格,还是思想认知、文化认同等都有着天差地别的距离。而文章即是作者思想的文字显现,这种差异自然也会在文章中体现了出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虽然理解了原作表达的意思,却对原作作者的用字习惯和文化背景等没有很深的理解,这也就使得译作不可能完全成为原作的影子。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异,虽然已经被译者广泛承认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仍将“完全忠实”作为自己的追求。这种高追求、高标准,注定了会与他们的翻译实践产生矛盾。

二、实践的制约

除了翻译行为本身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偏差外,翻译活动所处的环境也会造成二者之间的矛盾。

(一)译者翻译的目的和方向

译者进行翻译活动的目的有很多,有的是为了借用原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认知态度;有的是为了引进原作中的进步思想和先进技术,以达到思想教化、自我提升的目的;有的是为了文化介绍,将不同于译者所接受的文化翻译过来,达到文化介绍、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的目的。不同的目的,促使译者进行着各种翻译活动。也正因为这种出发点的不同,使得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存在着翻译材料的选择差异和策略使用差异。

以严复为例。严复所处的时代是清朝末期,内有叛乱,外有强敌,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下,严复以独到的眼光发现了西方强盛的真正原因——进步的思想和先进的制度,这也就激发了他要将西方先进思想引进中国的愿望。这是这种“强国”的欲望,促使他在翻译时,有针对性的选择翻译科学、教育等著作。同时,为了提高受众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他的翻译行为更倾向于“归化”。这就与他提出的“信”相悖[3]。endprint

作者的翻译行为都是服务于自己的目的的,因而在实践中难免会将个人习惯、思想倾向等带入翻译活动中,使得翻译活动不再“纯粹”。体现在译作中,即是造成了译作与原作的差异,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二)外界影响

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不仅受到自身思想情感的影响,还受到某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历史、文化背景等等。这些也是造成理论与实践矛盾的重要因素。

1.文本意义解读的时代性

文本并不只是流传于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或者某一特定的区域,它会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被不同文化地域的人们所接触和认识,也会被不同时代的人所继承和发展。但是,因为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是影响人認知的两大重要因素,所以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对同一个文本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这也就造成了文本意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一般都遵循着“三步走”的原则:第一步,阅读理解原文,掌握原文的中心思想,发展脉络等;第二步,语言转换,将原作的思想用目的语初步表达出来;第三步,结合受众的实际情况,填补原作表达的空白点,加入自己的理解,将原作思想与自己的理解有机融合,创作出新的译本。译作中出现了原作没有表达的情感,这就与“忠实”相悖,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4]。

2.环境制约因素

这里的环境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社会大背景和周围小环境。

社会大背景,是指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等。社会大背景对译者翻译行为的影响是十分潜移默化的,它会不自觉的影响译者的思想认知。之前提到,严复在“强国”的愿望驱使下,对西方先进思想进行了有选择的翻译,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了当时内忧外患社会背景的影响。

周围小环境,主要是指译者所生活环境中的人、物、事,这对译者的思想认知、翻译习惯等也有很深的影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译者在最初学习翻译知识时,通常都会受到教授者的影响。倘若教授者在翻译时比较倾向于将原作的语言风格完全复写出来,那么他的学生必然在翻译时也会遵循这个标准。而如果教授者比较侧重于让译作的语言符合受众,那么他的学生也自然会如此。这种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就偏离了译者对“忠实”的追求轨道,使得译者的翻译标准与实际行为之间出现了偏颇。

三、结束语

翻译本身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它的出发点是要以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来推动文化之间的借鉴融合,促进文化共同发展。但是,因为外界环境与译者自身认知的双重影响,导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译作赋予了超出原文范围的意义,这就背离了“忠实”的初衷。为了提升翻译的水平,保证翻译的“纯粹性”与“忠实性”,译者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翻译标准,努力扩大标准的覆盖面,强化标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进而推动翻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简介:任洁(1990-),女,北京市顺义区人,职称:无,学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经贸翻译。

参考文献:

[1]龚晓斌,陈倩雯.译者翻译标准与自身实践相矛盾的制约因素[J].海外英语,2015(7):148-150.

[2]郭江丽.翻译的标准及其实践中矛盾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9(1):57-57.

[3]李元沁.论严复翻译理念与翻译实践的矛盾及统一[J].文学教育:中,2016(11):28-29.

[4]陈倩雯.译者翻译标准与自身实践相矛盾的制约因素[D].江南大学,2015(4):149-150.endprint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心情的描写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爱的矛盾 外一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