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2017-09-08门彩霞
门彩霞
【摘 要】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小学语文教育更是这一环节的核心。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创新,对于提升学生的素养,发散学生的思维起着重要作用。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育应改变旧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坚持“人文性”的课程理念,构建互为主体性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关系,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让教学设计充满个性,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对课文进行生命体验。
【关鍵词】小学教育;主体性;课程创新
在贯彻新课标和素质教育大力实施的今天,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程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语文教育是人接受正规母语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又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学习的最好时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育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如果没能让一个人在小学阶段接受最扎实的、最丰富的、最富创造性的、充满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母语教育,并以此作为安身立命之本,那么一切将是不可想象的。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所面临的困境
语文能力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解放人的心灵,开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智慧,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最高目标。当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课程创新还受制于一些客观因素,面临着重重的困境,具体原因有:
(一)教师主体性的丧失
部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着课程创新的真正落实;为了实现新语文课程教学理念,教师应该端正教学态度,不为生计、检查、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应为学生的前途、一生幸福和国家发展而教,并努力在各方面作出探索性尝试。但遗憾的是,这种深度意义上的课改理念,在很多地方都没有真正地得到贯彻、落实。为了更好更彻底地纠正这种风气,我们有必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处抓起,通过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学生主体性的丧失
比如,在很多小学的语文课堂里,教师设计的问题通常是学生只须回答“是”,“不是”或者是“对”,“不对”、“好”,“不好”就行了,所谓的“合作探究”,不过是学生在书本上寻找(通常是并不费力地寻找)符合教师预设答案的语句。如果学生的回答预设中没有,教师就置之不理,学生的意见受到了冷落,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所经历的是一种自信心的失落。
(三)教学内容人文性的丧失
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还是把语文中的人文性教学理解为一种简单的思想教育,仅以一个结论或一个小结示之,完全忽略人文内容的分析、体验与感悟等一系列的过程。比如《去年的树》(新课标小学语文第七册)一文,是人文内涵极为丰富的小作品,它以最简练的文字,在一刹那间把温馨感人的情调因素输入人的血液和灵魂,领悟得好,人的精神会得到升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悟的磨练,让学生走进作品所创设的生命情境中去体验生命的味道。
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创新之路
(1)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
要实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首先就必须要坚持“人文性”的课程理念,“人文性”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人文教化所倚重的乃是潜移默化,是涵养,是孕育,是启迪,而不是强迫灌输;其次要允许质疑之声充满课堂,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因为质疑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发散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更积极和主动,激发探求知识欲望,迸发思维火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善于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质疑,如努力创设一种环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2)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语文教育一个重要的、也可以说是根本的任务,无非就是带领学生体会别人是怎样认识、理解世界,表达自我,并从中获得切合自身的认识、理解,表达和个体心智的积淀性发展,让作为主体的“我”的“主体性”在“我”的积极认识、理解与言说中凸现出来。因此,带着这一重要任务,要想成功实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必须潜心钻研,让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充满个性,做到独具匠心,抓住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对课文进行生命体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通灵感悟,用课文所蕴含的美好情愫、智慧光芒、理想火花把学生生命的火炬点燃起来。例如教《小蝌蚪找妈妈》,教师可以从美术的角度欣赏课文,鼓励学生当小画家,画出文中表现的空间与色彩形象,再从音乐的角度欣赏课文,让学生从文字的音韵、内容的丰富中体会音乐式的节奏与协和,并试着给课文配乐。然后学生们伴着一幅幅内容各异的画面,随着一曲曲跌宕起伏的乐曲进行朗读与背诵,感受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体会小蝌蚪的爱母之情。最后让学生当小戏剧家,表演这个童话故事。
语文教育的目标培养的是生理认知、情感思想等全面发展的人,是10年、20年后在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我们就必须在每一节课堂、每一个教育细节中体现我们关怀生命、塑造完人这一教育理念,而不应该让求知成为惟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7-154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