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五类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效果观察
2017-09-08李敏
李敏
【摘要】目的 观察心内科五类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250例,将其随机分为钙离子拮抗剂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组、血管紧张肽Ⅱ受体阻滞剂组、β受体阻滞剂组、利尿剂组各50例,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钙离子拮抗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血管紧张肽Ⅱ受体阻滞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β受体阻滞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利尿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压效果比较,钙离子拮抗剂组降压效果最佳,但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心内科五类抗高血压药物取得的治疗效果相当,临床可结合自身及患者实际针对性选用。
【关键词】心内科;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7..02
高血壓是一组以动脉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可以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患病群体多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但近些年来低龄化趋势明显[1]。当血压长期处于偏高状态时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变且为其独立风险因素,所以控制血压尤为重要[2]。目前临床中使用的抗高血压药物种类多样,其所取得的疗效不一,如何选取成为困扰临床治疗工作开展的棘手问题。鉴于此,本次研究围绕心内科五类抗高血压药物的治疗效果展开观察,现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250例,将其随机分为钙离子拮抗剂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组、血管紧张肽Ⅱ受体阻滞剂组、β受体阻滞剂组、利尿剂组各50例。钙离子拮抗剂组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44~60岁,平均年龄(52.20±1.20)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4.20±0.33)年。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组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42~60岁,平均年龄(52.25±1.21)岁;病程2.5~8年,平均病程(4.22±0.30)年。血管紧张肽Ⅱ受体阻滞剂组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42~60岁,平均年龄(52.15±1.25)岁;病程2.2~8年,平均病程(4.21±0.34)年。β受体阻滞剂组中男41例、女9例;年龄44~62岁,平均年龄(52.18±1.22)岁;病程2.4~8年,平均病程(4.21±0.31)年。利尿剂组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44~61岁,平均年龄(52.17±1.23)岁;病程1.8~8年,平均病程(4.24±0.31)年。纳入标准:(1)均为原发性高血压者;(2)为合并其他全身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排除标准:(1)既往有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肽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过敏史或禁忌者;(2)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者。五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五组高血压患者均接受为期2个月的治疗,钙离子拮抗剂组口服硝苯地平30 mg/次、1次/d。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组口服依那普利10~20 mg/d,早晚两次服用。血管紧张肽Ⅱ受体阻滞剂组口服缬沙坦80 mg/次、1次/d。β受体阻滞剂组口服美托洛尔,100~200 mg/d,早晚两次空腹服用。利尿剂组口服厄贝沙坦50 mg/次、1次/d。
1.3 观察指标
选取不良反应发生率、降压效果作为观察指标,不良反应内容包括恶心、腹泻、皮疹;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钙离子拮抗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血管紧张肽Ⅱ受体阻滞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β受体阻滞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利尿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五组血压控制效果比较
降压效果比较,钙离子拮抗剂组降压效果最佳,但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目前心内科临床针对高血压的用药治疗主要以钙离子拮抗剂为主,但亦有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肽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的报道[3]。目前现有研究成果中关于五类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的报道多是通过计算各类药物的用药频率、用药频度来获得药物利用指数进行评价,并未涉及治疗效果的横向比较[4]。所以围绕此方面内容展开研究对于高血压的用药治疗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证实,在降压效果比较上钙离子拮抗剂组取得的效果最佳,这也是该类药物在临床中应用频率最高的原因之所在,但是与其他四类抗高血压药物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临床五类抗高血压药物均能够取得理想的降压效果。在用药安全性比较上,钙离子拮抗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血管紧张肽Ⅱ受体阻滞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β受体阻滞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利尿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均具备较高的安全性,临床治疗工作中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用。然而,由于当前此方面研究报道较少,本次研究所得论断尚需要大样本、多随机对照中心的研究予以支持。
综上所述,心内科五类抗高血压药物取得的治疗效果相当,临床可结合自身及患者实际针对性选用。
参考文献
[1] 李 娟,李晓端,韩 萍,等.培哚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或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2(19):5492-5494.
[2] 嵇仁华.不同降压药物对高血压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1(86):175.
[3] 谭国英.心内科五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2015,10(12):17-18.
[4] 刘大联.心内科五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25(20):93-94.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