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不同类型及预后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电图变化
2017-09-08钟鸣悦
钟鸣悦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不同类型及预后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电图变化。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经过颅脑CT、MRI检查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90例作为样本人群,通过观察不同类型患者在入院后12小时内的心电图,分析比较预后患者的心电图变化。结果 患者有80例出现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88.89%,其中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分别为89.19%、90.32%、86.36%。结论 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心电图异常的情况过高,可把心电图异常与否作为对病情评估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不同类型;预后;急性脑血管疾病;心电图变化
【中图分类号】R743.34;R540.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7..02
急性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常见具有发病急、病情迅速恶化、无法及时治疗等特点的急性发作的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常见的有: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不仅会导致患者神经系统的损害,还造成了心脏活动的剧烈变化,对心肌功能、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有严重的威胁,导致了心电图异常情况的出现[1]。因此,分析不同类型及预后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具有重大意义,为往后诊断的指标增加砝码。故选取近一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作为样本人群,进行探讨与分析,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血管患者90例,在患者本人及家属的同意的前提下,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人群,均通过颅脑CT、MRI检查符合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排除有心脏病史患者。样本人群中脑出血37例,男19例,年龄39~78岁,女18例,年龄43~76岁;脑梗死31例,男16例,年龄41~75岁,女15例,年龄42~78岁;蛛网膜下腔出血22例,男10例,年龄55~76岁,女12例,年龄51~77岁。分别把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记作A、B、C三组,三组各组之中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安排治疗,对不同类型患者进行对症处理及相关常规检查,并记录患者入院后12小时内做常规同步12导联心电图情况,比较不同类型及预后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电图异常情况,具体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
1.3 诊断指标[2]
心律失常:排除窦性心跳过快外,室性心律失常以及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直接通过判断心电图变化得到结果,快速性心律失常中室上性早搏大于等于100次/24 h。
心肌缺血:除开基线不稳定和体位等因素,ST段呈水平或者下垂型压低大于等于1.0 mV,时间持续高于1 min,发作的时间间隔低于1 min。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律失常
A组有19例为心律失常导致异常,男8例,女11例,占比57.58%;B组16例,男7例,女9例,占比51.61%;C组11例,男6例,女5例,占比50.00%;患者由心律失常导致的心电图异常46例,占比57.50%。
2.2 心肌缺血
A组14例为心肌缺血导致异常,男9例,女5例,占比42.42%;B组15例,男9例,女6例,占比48.39%;C组11例,男4例、女各7例,占比50.00%;患者由心肌缺血导致的心电图异常34例,占比42.50%。样本人群中有80例患者发生了心电异常的情况,发生率高达88.89%,有34例患者不幸去世,心电图异常率达100%,存活患者心电图异常率为91.37%。A组患者有33例出现异常,发生率为89.19%,男17例,女16例;B组患者有28例出现异常,发生率为90.32%,男16例,女15例;C组患者有19例出现异常,发生率为86.36%,男10例,女12例。
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很大程度心电图都发生了异常,且去世患者心电图患者异常率达100%,因此可以将心电图是否异常作为判断患者是否为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指标之一。
3 讨 论
通过研究发现,心电图发生改变与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息息相关,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率为89.19%,同时造成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情况,经过相关治疗,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得到了控制,故建议可加大对脑出血患者心电图的监测力度,此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3]。
在患者中有80例的心电图发生异常,发生率为88.89%,其中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异常发生率分别为89.19%、90.32%、86.36%,三组数据都表明了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与否跟心电图异常与否中间有着某种联系。综上所述,加强患者心电图的检测控制对患者病情治愈控制有着一定积极作用,心电图异常发生可以作为对患者病情评估的手段之一,提前掌握患者身体状况,从而提前治疗不同急性脑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1] 段金凤.质量控制理论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1):6-8.
[2] 肖淑珠,张 平.不同类型及预后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心电图变化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4):91-92.
[3] 晏正辉,王兴元.老年人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脑电图特征[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26(6):615-617.
本文編辑:吴宏艳endprint